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講透王陽明傳習錄

  • 作者:華杉|責編:丁小卉
  • 出版社:江蘇文藝
  • ISBN:9787559482495
  • 出版日期:2024/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20
人民幣:RMB 8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傳習錄》中大量引用「四書」原文,滿是艱深晦澀的儒學術語。儘管市面上已有不少《傳習錄》文自對照本,但對於不了解儒學的人來說,遠遠不能滿足求知之需。
    本書作者華杉,集眾儒家學說所長,完成了這部《傳習錄》解讀之作。對於《傳習錄》中的每一句話,華杉都指明其出處,並結合曆代先賢大儒的觀點,條分縷析,逐一講解。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從思想源頭系統地讀懂陽明心學。
    翻開本書,輕鬆讀懂《傳習錄》中的每句話,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的智慧精髓。

作者介紹
華杉|責編:丁小卉
    華杉,生於1971年,上海華與華營銷咨詢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知名財經及史哲作家。     華杉與弟弟華楠在2002年共同創立的華與華,是中國知名的戰略營銷創意咨詢公司。2006年,兄弟倆再創辦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為中國民營圖書業領軍企業,連續四年躋身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     華杉經商不忘治學,堅持夜不外出應酬,每天清晨5時即起,讀書寫作兩小時,日日不斷,長達十余載,成就多部暢銷書,包括:與華楠合著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以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講透〈論語〉》《華杉講透〈孟子〉》等,其中《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發行量達40萬冊,並在韓國出版,引起廣泛反響。

目錄
自序  學以潤身,切己體察
2024新版序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對儒學的最大貢獻
第一章  傳習錄序
  讀書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喪志
第二章  傳習錄上
  如果一個人說他打通了儒道釋,那就是說他儒道釋都沒入門
  《大學》第一學案:親民還是新民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大學》第二學案:格物致知
  「精」的目的在於「一」,「博」的目的在於「約」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
  從困知勉行,走向學知利行,最後走向生知安行
  看世界的另一個角度: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博學于文」不是只讀書,而是讀世間一切事
  人只有一個心,心中要麼是天理,要麼是人慾
  韓愈與中國的道統
  為往聖繼絕學,最忌諱添加「自己的觀點」
  《春秋》不寫罪行過程,就沒人跟著學壞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文明的樣板
  學習第一是立志,事業第一也是立志
  要學習,先改掉阻礙進步的壞毛病
  知行合一,學無止境
  下學而上達,應在「下學」上下功夫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無論是動還是靜,都要存天理、去人慾
  心學就是「學習學」
  讀書要先確定自己的「本體書」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儒家方法論,是時時刻刻都在復盤
  儒家之學,就是人情事變
  我心光明,萬理燦然
  要拿挑別人毛病的習慣來對付自己
  集義,是養浩然之氣的心法
  凡事如果開頭錯了,往後怎麼也對不了
  情緒和初心
  隨時要自省,永遠不自責
  養浩然之氣,就要從「夜氣」開始養
  居仁行義,就是心在腔子里
  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為了勝過別人
  占卜之事,君子不信
  儒家的中道,是變化的、動態的「中」
  學者當務為急
  始終服務於終極目的,隨時回到原點思考
  道的表裡精粗,遠近旁類
  小人怕缺錢,君子怕缺德
  正確運用才智
  別哀嘆世風日下,存養自己就行了

  時時刻刻知道自己所當想和所當行
  大宇宙、中宇宙、小宇宙,感而遂通
  求之於心、堅定其志、充盈其氣、如有神助
  知不足,路才會走得更長
  中庸沒人能做到,只能無限趨近
  顏子沒而聖學亡
  在心上存養,學問自己就會來
  集義、積德、養氣、修身,四者是一件事
  「理」是先於「事物」而存在的
  「口耳之學」和「義襲而取」都是治學修身的大忌
  工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
  墨家之「愛」與儒家之「愛」
  持志如心痛
  理學和心學,本質沒有區別,只是角度不同
  減一分人慾,就是增一分天理
  萬事只憑誠意,不起私意
  志有定向,一條路走下去
  要做「達人」,不要做「聞人」
  只問精純,不問斤兩
  下愚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學習
  學習,不但要用心,還要踐行
  一以貫之的「一」,就是忠恕之道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進步,是不退步
  學習先立志,然後只問耕耘、不求回報
  居敬、窮理、盡性
  戒懼和慎獨
  儒學的根本是行動
  有一絲一毫非禮的萌動,就像刀割針刺一樣受不了
  超越死亡恐懼,就進入了「天壽不二」的境界
  真知就是行動
  活在當下,夭壽不二
  戒慎恐懼,就是自己教導自己
  過分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點
  學習「四書」的次序,就是從誠意到誠身的次序
第三章  傳習錄中
  誠意正心,是一種內心寧靜的狀態
  對標聖人
  心存敬意,深信不疑,切實篤行
  心是一個整體,要向心中求理
  走正道,立正命
  你的學習,是不是一種玩物喪志
  找到自己的拘蔽在哪裡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格物、致知、誠意的邏輯次序
  我們不能偉大,因為我們不肯平凡
  不溫故,則無以知新
  聖人對「義理」生而知之
  拔本塞源論
  不羡慕別人的本事,也不爭逞自己的本事
  正邪之辯,是人心永恆的主題

  讀書是和古人對話,交友是和活人對話
  無我,則連通天地
  人人皆可成聖的道路
  功夫就是一刻也不能鬆勁
  學習的目的,在於給自己加分,不在於給別人打分
  要在事上琢磨,不要在字眼上糾結
  越是刻意要心靜,就越是靜不下來
  養成好習慣,是修身的最高成就
  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要省著點用
  良知本體,不增不減
  天有定理,人有定心,胸有定見,志有定向
  讀書要還原作者的語境
  不要鑽牛角尖
  不要「將迎意必」
  你想得,所以就失去了;只有你不想得,它自己才會來
  從陸原靜身上看到六大流行「學習病」
  在困勉之中,循著良知良能,也是生知安行
  苦不苦,想想陽明亡命天涯處;樂不樂,學習顏回簞食瓢飲、鼓瑟高歌
  學問貴在反求諸己,不是靠學知識、求解答就能得到
  良知不滯留于見聞,也不離開見聞
  喪盡天良的會議
  當做則做,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不怕被別人欺,怕的是自欺
  凡事不能只「動腦筋」,還得靠身體力行
  孔門之學是身心之學
  王陽明談《大學》舊本
  誠意正心,至誠如神
  離開了具體事兒講道理,就是空談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我心光明,只憑著大是大非去行
  只要不存私心,一切憑良知,做什麼都容易
  私智與公善
  天下人的心,就是我的心
  有一個人相信我的良知之學,就不算少
  論證越精細,離大道越遠
  因病發葯和因葯發病
  行動的人手處,就是孝悌、灑掃
  真正至誠的人,誰也騙不了他
  在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上用功,就是盡心知天的開始
  蒙以養正,在童蒙時期就養成一身正氣
  持續自我糾錯,就是持續進步
  管住孩子之前,要先管住自己
第四章  傳習錄下
  身、心、意、知、物都是一個東西
  靜不下來,是因為心不正
  學問之道無他,不自欺而已
  每個人胸中都有個聖人
  「致知」二字,真是千古聖傳之秘
  用功時間長了,自然就有勇氣
  人生即學習,分分秒秒都是學問

  不要急於改變別人,要花時間等待他
  從「我不該那麼做」到「我不該那麼想」
  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想太多,都是因為沒有去做
  只要有志向,幹事萬事都只是一件事
  認識自己的問題,注意改變,就是賢人境界
  與人為善是君子最大的德
  讀書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
  聖人也不免被人毀謗
  道就是良知
  儒家養心,未曾離開事物,只是順應天道
  世間的道理,都特別簡單樸實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愛,則全世界充滿愛
  天理、人慾的分界處
  吃一塹,長一德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天賦準則
  大人物一生的事跡,都在他的音樂里
  學問之道,善與人同
  不給別人添麻煩
  思想最高處,只有體會,沒有辭彙
  不要試圖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壞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壞人有多壞
  四句教
  既求物理,也要正事理
  能知行合一的人,自然有忠恕之道
  心即理也,就是不要把心和理分開
  「尊德性」與「道問學」是同一件事
  看不見、聽不著的地方,才是良知的本體
  放下自我,就是連通整個宇宙
  傲慢與懶惰能毀掉你的一生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