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理論方法與實踐(精)/地球大數據科學論叢

  • 作者:董金瑋//何洪林//翟俊//黃麟//李之超等|責編:石珺|總主編:郭華東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47297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94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聚焦于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技術前沿,從理論、方法、實踐三個方面進行系統的闡述,首先介紹了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的背景、基本概念與原理;其次介紹了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的數據、方法與關鍵技術;最後介紹了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在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態學應用的最新進展,並提供了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甘南州生態大數據平台案例。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遙感、土地利用和全球變化分析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人員和地理、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等相關專業的廣大師生。

作者介紹
董金瑋//何洪林//翟俊//黃麟//李之超等|責編:石珺|總主編:郭華東

目錄
「地球大數據科學論叢」序

前言
第一篇  理論篇
  第1章  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背景和基本概念
    1.1  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的國家需求和科學意義
    1.2  現有生態大數據平台存在的不足和需求展望
    1.3  新技術進展前沿:生態大數據與遙感雲計算
      1.3.1  生態大數據
      1.3.2  遙感雲計算
    1.4  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思路
      1.4.1  建設目標與要求
      1.4.2  建設思路
    參考文獻
  第2章  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的指標體系.
    2.1  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的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2.1.1  科學性原則
      2.1.2  可操作性原則
      2.1.3  系統性原則
    2.2  生態大數據平台指標體系的選取
      2.2.1  生態空間管控指標體系
      2.2.2  生態功能保障指標體系
      2.2.3  生態安全脅迫指標體系
    2.3  生態大數據平台指標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第3章  遙感雲計算
    3.1  遙感雲計算的概念與進展
      3.1.1  遙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3.1.2  雲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
      3.1.3  遙感雲計算的出現與意義
    3.2  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分析案例
      3.2.1  案例1:生態空間管控案例
      3.2.2  案例2:生態功能保障案例
      3.2.3  案例3:生態安全脅迫案例
    參考文獻
  第4章  遙感雲計算支持下的生態大數據平台構建
    4.1  生態大數據平台的總體目標
    4.2  生態大數據平台的總體架構
    4.3  生態大數據平台的技術路線
      4.3.1  生態大數據基礎底座
      4.3.2  生態大數據服務支撐及業務應用
第二篇  數據與方法篇
  第5章  生態大數據體系與關鍵技術
    5.1  生態大數據的數據來源
    5.2  數據預處理技術
      5.2.1  數據質量控制
      5.2.2  時空數據融合
      5.2.3  數據平滑插值
    5.3  生態系統類型劃分
      5.3.1  人機交互目視解譯

      5.3.2  機器學習
      5.3.3  深度學習
    5.4  長期變化趨勢分析
      5.4.1  線性回歸
      5.4.2  Mann-Kendall檢驗
      5.4.3  Theil-Sen斜率估計
    5.5  年際變化拐點檢測
      5.5.1  BFAST
      5.5.2  LandTrendr
    5.6  空間格局刻畫
      5.6.1  空間自相關
      5.6.2  地理探測器
      5.6.3  時空變化分析
    5.7  歸因分析
      5.7.1  殘差分析
      5.7.2  相關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6章  生態空間管控
    6.1  生態空間管控遙感監測進展
    6.2  生態空間數據產品與方法
      6.2.1  生態系統分類體系
      6.2.2  地面樣本
      6.2.3  分類方法
      6.2.4  精度驗證
    參考文獻
  第7章  生態功能保障
    7.1  生態功能保障遙感監測進展
    7.2  基礎數據與方法
      7.2.1  植被長勢
      7.2.2  植被覆蓋度
      7.2.3  水體面積
      7.2.4  遙感生態指數
    7.3  供給功能評估
      7.3.1  總初級生產力
      7.3.2  凈初級生產力
      7.3.3  凈生態系統生產力
      7.3.4  凈生物群區生產力
      7.3.5  固碳釋氧功能指數
    7.4  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評估
      7.4.1  生境質量
      7.4.2  生物丰度指數
      7.4.3  生物多樣性評估
      7.4.4  生境適宜性評估
    7.5  水源涵養功能評估
      7.5.1  水源涵養量
      7.5.2  水源涵養功能保有率
      7.5.3  地表徑流量
    7.6  土壤保持功能評估
      7.6.1  土壤水蝕模數
      7.6.2  土壤保持量

      7.6.3  土壤保持功能保有率
    7.7  防風固沙功能評估
    7.8  遙感驅動的生態功能評估過程模型
      7.8.1  CEVSA-ES模型發展
      7.8.2  生態系統功能模擬過程
    參考文獻
  第8章  生態安全脅迫
    8.1  生態安全脅迫遙感監測進展
      8.1.1  自然脅迫因子
      8.1.2  人為脅迫因子
    8.2  生態安全脅迫因子數據集
      8.2.1  自然脅迫數據集
      8.2.2  人為脅迫數據集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實踐篇
  第9章  生態空間管控實踐
    9.1  專題案例:中國生態空間演變分析
      9.1.1  中國生態空間分類體系
      9.1.2  1990?2020年中國生態空間演化特徵
      9.1.3  1990?2020年區域生態空間演化特徵
    9.2  專題案例:中國南部典型城市生態用地演變與預測
      9.2.1  1990?2015年廣州市生態用地數量變化
      9.2.2  1990?2015年廣州市等效生態面積
      9.2.3  1990?2015年廣州市生態貢獻率
      9.2.4  未來廣州市生態用地轉移概率
    9.3  專題案例:湖泊生態系統的空間分佈和格局變化
      9.3.1  1991?2017年蒙古高原湖泊變化的時空格局與歸因分析
      9.3.2  氣候變化下1991?2018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空格局
    9.4  專題案例:農業生態系統亞類信息的監測與提取
      9.4.1  東北農業混雜種植區的多種作物精準識別
      9.4.2  南方典型多雲多雨區的水稻熟制信息提取
    參考文獻
  第10章  生態功能保障實踐
    10.1  案例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重要功能時空動態評估
      10.1.1  重要生態系統功能空間格局
      10.1.2  重要生態功能時間變化趨勢
    10.2  專題案例:典型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評估
      10.2.1  森林生態系統碳固定功能估算
      10.2.2  森林生態系統碳固定功能評估
      10.2.3  過去30年森林生態系統碳固定功能變化
      10.2.4  未來30年森林生態系統碳固定功能變化情景
    10.3  專題案例:京津冀地區生態系統服務變化評估
      10.3.1  京津冀地區概況
      10.3.2  生態系統類型及其時空格局演變特徵
      10.3.3  生態系統防風固沙功能時空格局演變特徵
      10.3.4  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時空格局演變特徵
      10.3.5  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時空格局演變特徵
      10.3.6  生態系統核心功能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10.4  專題案例:秦嶺-巴山地區大熊貓生境變化評估
      10.4.1  氣候變化對大熊貓種群數量影響模擬

      10.4.2  氣候變化條件下大熊貓保護措施建議
    參考文獻
  第11章  生態安全脅迫實踐
    11.1  專題案例:水分限制條件下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響應
      11.1.1  數據與方法
      11.1.2  結果
    11.2  專題案例:自然保護區生態管控與干擾壓力評估
      11.2.1  自然保護區的範圍與研究方法
      11.2.2  保護區內外發展壓力及變化評估
      11.2.3  保護區外部發展壓力對內部產生的潛在影響評估
      11.2.4  保護區外部發展壓力對沿不同人口梯度保護區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12章  生態修復成效監測評估實踐
    12.1  專題案例:三北防護林森林變化監測評估
      12.1.1  三北防護林森林面積監測
      12.1.2  三北防護林森林面積變化
    12.2  專題案例: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成效評估
      12.2.1  黃土高原退耕範圍
      12.2.2  黃土高原GPP年際變化
      12.2.3  退耕還林還草對GPP的影響
  第13章  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態大數據平台
    13.1  甘南州生態大數據平台建設背景
      13.1.1  甘南藏族自治州概況
      13.1.2  甘南州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定位
    13.2  甘南州生態大數據平台總體設計
      13.2.1  服務對象與主要措施
      13.2.2  智慧平台的設計思路
      13.2.3  智慧平台的總體架構
    13.3  基於遙感雲計算的甘南州生態大數據平台功能
      13.3.1  生態系統結構動態監測與分析
      13.3.2  生態功能保障現狀與變化分析
      13.3.3  生態安全脅迫與驅動機制分析
      13.3.4  生態修復工程成效評價與建議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