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人群,和他們的父輩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他們所認同的是城市生活方式。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容易由於城市裡的社會不平等機制產生被排斥心理和強烈的不公平感,而這種心理結構有可能導致新生代農民工採取相應的行動模式:接受現狀,個體行動或者集體行動。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是對社會不平等的認知和感受最為敏感和最深切的群體之一,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對了解和把握現代中國社會的深層社會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沿和預警意義。
本書致力於描述新生代農民工對社會不平等的主觀認知並識別出可能的行動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對策研究,探索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心態進行合理引導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對地方政府加強對農民工的管理和引導,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頗有助益。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社會不平等的理論及實證研究
二、社會心態的理論及實證研究
三、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不平等與社會心態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設計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設
三、研究方法
四、樣本概況
五、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狀況
第一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狀況
一、工作經歷及工作穩定性
二、工作單位性質及所屬行業
三、工作身份
四、職務
五、晉陞
六、工資及其構成
七、工作時間及加班
八、勞動合同簽訂及保障福利
九、勞動權益受損及其申訴渠道
十、對工作各方面的滿意程度
第二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經濟地位
一、生活水平
二、主觀階層地位
三、社會經濟地位比較
四、社會地位獲得的歸因
五、對社會、生活的滿意度
第三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公平觀
第一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工作觀
一、婚姻家庭觀
二、工作觀
三、身份認同
四、社會融入自評
五、政治參與意識
第二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公平觀
一、公平觀指數
二、不平等意識指數
第三節 公平觀的群體差異性
一、公平觀的人口學差異
二、公平觀的工作屬性差異
第四節 不平等意識的群體差異性
一、不平等意識的人口學差異
二、不平等意識的工作屬性差異
第五節 公平觀的影響因素
一、研究假設
二、變數測量
三、模型及結果分析
第四章 基於整體社會的不公平感
第一節 基本狀況
一、對不平等的認知
二、對不平等的態度
三、不平等的歸因
第二節 群體差異
一、對不平等程度認知的群體差異
二、對不平等態度的群體差異
三、對不平等歸因的群體差異
第三節 影響因素
一、研究假設
二、變數測量
三、模型及結果分析
第五章 基於生存境遇的不公平感
第一節 生活世界的不平等
一、生活世界的不平等遭遇
二、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或苦難遭遇
三、各領域不平等的嚴重程度
四、對各領域的不公平感
五、對各領域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六、歧視指數(不平等遭遇的來源)
第二節 群體差異
一、不平等遭遇的群體差異
二、生活中重大挫折或苦難遭遇的群體差異
三、各領域不平等嚴重程度的群體差異
四、對各領域不公平感的群體差異
五、對各領域不平等的接受程度的群體差異
六、歧視指數的群體差異
第三節 影響因素
一、研究假設
二、變數測量
三、模型及結果分析
第六章 社會結構、參照群體與不公平感
第一節 理論與研究假設
一、社會結構(不平等)與不公平感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公平感
第二節 數據、變數與方法
一、數據與變數
二、統計模型與分析策略
第三節 數據分析
一、各個群體的不公平感
二、不公平感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總結與討論
第七章 不公平感對信任的影響機制
第一節 理論和研究假設
一、社會信任和政府信任:孰因孰果
二、農民工的社會公平感與信任
三、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設
第二節 數據、變數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二、因變數及其測量:社會信任、政府信任
三、核心自變數及其測量
四、關於控制變數的說明
五、統計模型與分析策略
第三節 數據分析
一、農民工的信任:現狀和諸群體比較
二、農民工的社會公平感對其信任體系的影響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第八章 遭遇不公平對待時的資源動員和行動模式
第一節 資源動員和行動模式
一、資源動員
二、遭遇不公平對待時的行動模式
第二節 行動模式的影響因素
一、研究假設
二、變數測量
三、模型及結果分析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