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去托爾斯泰的避難所(影響中文書寫的100位文學大家)

  • 作者:傅小平|責編:李珊珊
  • 出版社:江蘇文藝
  • ISBN:9787559469793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16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莫言、賈平凹、汪曾祺、阿來、余華、遲子建、馬原、王安憶、托爾斯泰、彼得·漢德克、陳平原、戴錦華錢穀融……本書涉及到的一百位影響當代中國文學潮流的作家及評論界大家,作者用以散文的形式,介紹了他們的主要經歷、思想和代表作里。讀者循著文章給出的線索,可以對20世紀的文學圖景有全景式的了解。這些文章意在深入淺出地刻繪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藝術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於讀者拓展文學視野並提升文學趣味。而對於希望「遇見」這些作家的讀者而言,循著文章給出的線索,或許就能對這些作家,乃至整體的現當代外國文學「瞭然於心」了。

作者介紹
傅小平|責編:李珊珊
    傅小平,1978年生,祖籍浙江磐安。供職于上海報業集團文學報社。媒體從業十余載,在《西湖》《江南》《野草》等雜誌開設訪談專欄,有評論文字發表于《人民日報》《南方文壇》等期刊,部分文章為《新華文摘》、人民網、光明網等媒體轉載,曾獲上海作協「2016會員年度作品獎勵」、第五屆《文學報·新批評》優秀評論獎、2008年度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先進工作者等獎項。著有對話集《四分之三的沉默》《時代的低語》、隨筆集《普魯斯特的凝視》。

目錄
自序
海外篇
  輯一
    列夫·托爾斯泰:他竭力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
    安德烈·別雷:融合多種藝術技巧,使小說如複雜的交響樂
    瓦西里·阿克肖諾夫:俄羅斯是他眷顧的心靈之鄉,更是故事的源泉
    伊利亞·愛倫堡:在任何時代,作家的重要使命都在於發現人的心靈
  輯二
    若澤·薩拉馬戈:重新學會「看見」,並讓世界盡可能變得好些
    塞爾瑪·拉格洛夫:她天馬行空的想象,讓「教科書」成了文學經典
    克努特·漢姆生:文學選擇了我,卻讓我如此糾結
    約恩·福瑟:我探入未知,並帶回了某種曾經未知的東西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應該相信碎片,因為碎片「創造」了星群
    彼得·漢德克: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勇於探索歧異的觀察方式
    安妮·埃爾諾:找到最合適的詞和句子,讓來自回憶的感受都被看見
    呂西安·博達爾:小說是解釋世界,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唯一方式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好吧,讓我們來談談怎樣構建自己的避難所
    伊夫林·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自己的系統
    D.M.托馬斯:以元小說敘述,揭示人生失落和孤寂的本質
    哈尼夫·庫雷西:看到我作品深處,才能看清反諷背後無言的悲傷
    阿娜伊斯·寧:她用寫延續性日記的形式來創作「小說」
    弗雷德里克·福賽斯:我只是用小說來描繪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態
    馬克斯·弗里施:我通過寫作展示在寫作之外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伊塔諾·斯維沃:帶著打開的「頭顱」,寫時代的複雜詩篇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他以寫作一網打盡社會污濁底層的暗流
  輯三
    約翰·厄普代克:賦予庸常生活以其應有之美
    阿瑟·米勒:悲劇讓觀眾對人類前景抱有最光明的看法
    露易絲·格麗克:「詩人」命名的是渴望,而非一種職業
    史景遷:他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理解為一個或多個人物的傳記
    彼得·海斯勒:通過對普通人的觀察和描寫,透視深遠的中國背景
  輯四
    肖洛姆·阿萊漢姆:他在傷心故事里,把悲劇描畫成了喜劇
    伊斯梅爾·卡達萊:在知道自由時,我對文學已經很熟悉了
    約瑟夫·羅特:他從不寫詩,但他的每一本書都極富於詩意
    卡勒德·胡賽尼:小說有一種將人們團結起來的特殊能力
  輯五
    胡安·魯爾福:寫作是他與孤獨對抗的唯一方式
    埃內斯托·薩瓦托:藝術可以挽救社會不發瘋
  輯六
    納丁·戈迪默:寫作時不要考慮後果,就當自己已經「死」了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以新的眼光回望故鄉
  輯七
    三島由紀夫:超越道德界限,展示純美的存在
    遠藤周作:我寫小說、講故事,是為了傳達神學思考
    新井一二三:旅行在她筆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渡海篇
  輯八
    傅雷:文學翻譯必須是有文學性、有藝術性的再創造
    楊絳:坐在人生邊緣,看時間跑、地球轉

    許淵沖:文學翻譯,讓一個國家的美成為全世界的美
    草嬰:我所做的只是在讀者與托爾斯泰之間架一座橋
    錢春綺:多讀多寫是提高翻譯水平的唯一途徑
    高莽:他把翻譯當成比寫作更重要的事情
    傅惟慈:生活好比一場牌戲,就看你怎麼打好這手牌
    李文俊:真正的譯者必須要有「手段」,還原出完美的原圖
    葉廷芳:文學翻譯有著太多的艱辛和奧秘
    周克希:在翻譯里,追尋逝去的時光
    藍英年:只有永恆的著作,沒有不朽的譯文
    江楓:只要漢語不變,譯詩自然流傳
    任溶溶:給孩子看的書,還是讓美好多一些吧
    郭宏安:傳達原作風格,才是最高境界
    馬振騁:生活是獨一無二的「原著」,有閱歷才能如哲人般思考
    余中先:等待貝克特的路上,遇見薩岡的「憂愁」
    袁筱一:翻譯是全心的交付與投入,對原作,也是對自己
    萬之:高難度的翻譯,是挑戰,是誘惑,也是探險
  輯九
    哈金:難就難在寫作「成功」之後仍能不斷地寫下去
    張翎:理性的審美距離,讓我完成「文學救贖」
    陳河:能遠離喧囂,只按自己的衝動寫作,感覺真好!
    張北海:「俠」是個快意恩仇的美夢
    黎紫書:我不願意讓讀者看出我在書寫過程中的掙扎
    張彤禾:只有從個人發展中,才能看到國家的真實面貌
    張惠雯:原地起飛,呈現豐富寬闊的生活
海內篇
  輯十
    汪曾祺:我必須用筆寫,這樣我可以觸摸每一個字
    黃永玉:世界因為有了我,可能會變得好玩一點
    王蒙:他不曾告別的「青春」寫作,始終有著溫暖的色調
    馮驥才:當下知識分子應該有充分的文化自覺
    張賢亮:自言「最有爭議的作家」,不落俗套,也不曾落伍
    陳忠實:創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誠實的勞動
  輯十一
    莫言:作家即使寫的別處,實際上也是在寫故鄉
    賈平凹:所謂現代意識,也是從真實的生活中長出來的
    王安憶:寫作就是給那些無可命名的事物一個準確的表現
    阿來:文學寫作理當對語言有追求,對現實世界有超越
    余華:不要想著超越自己,需要做的是不重複自己
    張煒:唯有詩與真合成的力量才能抵達人性深處
    韓少功:思想能力怎麼會是個貶義詞?
    遲子建:寫下文字,讓沉默的生靈發出聲音
    畢飛宇:任何時候,離開世態人情,小說必死無疑
  輯十二
    馬原:不是「小說已死」,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已經死了
    王朔:我從來不認為這世上存在高級知識分子
    劉震雲:文學界的阿基米德?這也不在話下
    劉慶邦:最大的技巧是真誠
    歐陽江河:寫作不僅僅是修辭,還要包含更深的呈現,更深的聆聽
    雪漠:「我」只是一個出口,流出了比現實更巨大的世界
  輯十三

    徐則臣:在海拔以下寫作,眼光就沒法高過地平線
    李修文:我寫散文的本意,是想促使自己更加貼近周邊人事
    馮唐:我所求不過是「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自在境界
    趙本夫:寫作有時就像在一片大霧裡行走,走到哪算哪
    閻真:「與真實零距離」中,追問人的生存困境
  輯十四
    吳興華:遊蕩在中西文學之間,指示給他人奇異的夢
    陳平原:文學教育切忌太功利,它是「潤物細無聲」的
    戴錦華:向下看,向下流,向下走,我會比較踏實
    余秋雨:要建立起對文化的信念
    夏堅勇:堅守,行走,抒寫「湮沒的輝煌」
    王堯: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感性與知性的融合
    徐風:他的寫作讓我們看到地方文化的源頭和流向
  輯十五
    曹文軒:我寧要「淺顯」的審美,也不要做作的「深刻」
    趙麗宏:我還可以非常真實地,用少年的眼光觀察世界
    黃蓓佳:以孩子的視角,表達對這個世界溫柔的批判
    毛尖:你說,他說,看看「我」會怎麼說
    周雲蓬: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帶我去遠方流浪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