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中和(技術變革與產業應用)

  • 作者:編者:倫嘉雲//鄭開宇//黃郁娟|責編:奚源
  • 出版社:中國鐵道
  • ISBN:9787113307820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7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碳中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個時代以低碳為核心,社會與行業格局也逐漸向低碳靠攏,所有人都不可以置身事外。
    本書全面、系統、深入地解構了碳中和議題,從概念解讀到技術應用,從國內舉措到全球趨勢,從產業變革到社會創新,從企業實踐到個人生活,無不在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應對乃至參與節能減排,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動方案,並紮實做好碳中和的各項工作,是碳中和領域的專業人士不可多得的戰略指導手冊。

作者介紹
編者:倫嘉雲//鄭開宇//黃郁娟|責編:奚源

目錄
上篇  碳中和引發全球發展新變局
  第一章  概念解讀:碳中和就在我們身邊
    第一節  拆解碳中和
      一、概念解析:碳中和的定義
      二、時代背景:氣候變化使碳中和成為目標
      三、雙碳目標:碳達峰和碳中和
    第二節  碳中和的經濟學思考
      一、低碳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共贏:碳中和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碳中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一、挑戰:資金挑戰+社會挑戰+國際合作挑戰
      二、機遇:先進技術已經有所應用
      三、奕碳科技:數字化以低碳賦能企業發展
    第四節  釐清三大認知陷阱
      一、「碳中和是國家議題,與個人無關」
      二、解讀碳中和過於片面
      三、過度依賴碳抵消方式
  第二章  全球博弈:「奇招」頻出助力碳中和
    第一節  國外碳中和相關措施
      一、美國:制定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二、英國:大力推動「綠色工業革命」
      三、日本:專註碳中和技術研發
    第二節  國內碳中和相關措施
      一、減污降碳齊發力
      二、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
      三、公布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
    第三節  企業布局:多企業進入碳中和賽道
      一、晨光文具:以碳中和開闢文具行業新賽道
      二、伊利:全方位打造綠色發展路徑
      三、遠景動力:打通碳管理多條路徑
      四、華碩:以碳合作夥伴服務助力碳減排
  第三章  路徑解析:全方位打造碳中和路線圖
    第一節  碳中和發展路徑之減碳
      一、提高再生資源利用率
      二、打造能源互聯網
    第二節  碳中和發展路徑之零碳
      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二、促進能源系統儘快脫碳
      三、普洛斯:推出一站式零碳解決方案
    第三節  碳中和發展路徑之負碳
      一、生態碳匯:重點關注四大類型
      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第四節  碳中和發展路徑之建立碳市場
      一、建設碳市場的意義
      二、兩大支撐:碳配額+碳定價
      三、打造碳市場的四大要素
  第四章  趨勢預測:碳中和發展態勢與前景分析
    第一節  未來,碳中和將如何發展
      一、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二、碳中和推進高能耗行業加速轉型

      三、新材料迎來發展機遇
      四、綠色產業迎來投資機遇
      五、生態修復領域創新發展
    第二節  碳中和目標帶來碳管理新任務
      一、碳核算為減排工作提供依據
      二、環境權益交易如何實施
      三、碳管理成為企業發展新焦點
    第三節  碳中和趨勢下的社會發展
      一、政府:實現碳中和的頂層設計
      二、企業:改進生產,減少碳排放
      三、汽車企業碳管理成為趨勢
下篇  碳中和落地帶來多產業應用
  第五章  綠色生活:將環保意識融入生活
    第一節  碳中和離不開綠色生活
      一、生活碳排放占比高,綠色生活意義大
      二、共享經濟助力綠色生活
    第二節  改變生活習慣,助力碳中和
      一、低碳飲食,避免浪費
      二、改變消費行為,實現綠色消費
    第三節  低碳經營:企業賦能綠色生活
      一、以低能耗技術研發產品
      二、在生產環節提效降耗
      三、優化包裝與包裝再利用
  第六章  綠色交通:交通運輸低碳化發展
    第一節  關於交通碳中和的思考
      一、現狀:交通能源消耗不斷增長
      二、阻礙交通碳中和實現的因素
      三、交通行業的凈零之路
    第二節  四大抓手,助力交通碳中和
      一、優化結構,實現低碳出行
      二、提升體驗,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三、數字化賦能,助推交通變革
      四、政策支持,強化頂層設計
    第三節  智能網聯汽車成為交通發展趨勢
      一、趨勢: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擴大
      二、細分標準,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創新是未來趨勢
  第七章  綠色城市:城市管理中的低碳思維
    第一節  城市是碳中和行動的主戰場之一
      一、碳排放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
      二、綠色城市的五大構成要素
    第二節  不同城市實現碳中和的方法
      一、農業型城市:節能減排+農業生態保護
      二、工業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綠色經濟
      三、綜合型城市:以低碳技術打造城市生態
    第三節  碳中和時代,如何建設低碳社區
      一、建設低碳社區的四個關鍵點
      二、英國:現代化的貝丁頓零碳社區
  第八章  綠色能源:碳中和入駐能源行業
    第一節  碳中和是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

      一、能源革命帶來的影響
      二、能源體系創新,助力碳中和
      三、碳中和來臨,能源行業要做什麼
      四、華為:打造 FusionSolar 智能光伏管理系統
    第二節  清潔能源助力綠色發展
      一、太陽能:發展清潔能源的必然選擇
      二、核能:不可或缺的碳中和助力
      三、風能:實現碳中和的主力軍
      四、氫能:實現碳中和的理想方案
      五、地熱能:低碳能源新方向
      六、生物質能:極具潛力的清潔能源
  第九章  綠色製造:助推工業低碳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綠色轉型成為工業製造新趨勢
      一、綠色製造帶來企業發展新機遇
      二、綠色製造發展以碳中和為導向
      三、技術進步為綠色製造奠基
    第二節  細分行業如何應對綠色製造
      一、鋼鐵行業:引入氫能實現碳減排
      二、煤炭行業:聚焦綠色轉型進行布局
      三、化工行業:聚焦綠色生產進行變革
      四、鞍鋼:堅持節能減排,擁抱碳中和
    第三節  以技術助力綠色製造
      一、工業互聯網:推動製造業智能轉型
      二、大數據:以數據實現製造智能決策
      三、「綠色+智能」:工業製造發展新趨勢
  第十章  綠色農業:打造低碳農業產業鏈
    第一節  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成為趨勢
      一、綠色農業保障食品安全
      二、綠色農業助推鄉村振興
      三、動物養殖場景中的碳中和實踐
    第二節  體系搭建:建設綠色農業體系
      一、科學施肥,減少農業污染
      二、保護耕地,改善耕地質量
      三、從多方面入手,搭建低碳產業鏈
    第三節  農業電商:打造農產品流通體系
      一、三大要點,備戰農業電商
      二、三大步驟,打造農業品牌
      三、各環節流程優化,加快農產品流通
  第十一章  綠色金融:碳中和指明金融創新路徑
    第一節  綠色金融為碳中和提供支撐
      一、重要意義:助推碳中和與經濟發展
      二、多方參與,加速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三、挑戰與機遇:金融機構怎樣布局綠色金融
    第二節  打通路徑:走向綠色金融
      一、銀行響應,發展綠色信貸
      二、企業參與碳配額交易
      三、金融機構推進自身轉型
    第三節  綠色金融產品大盤點
      一、綠色債券: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二、綠色信貸:各大銀行積極布局

      三、綠色股權:創新投資範式
  第十二章  綠色建築:低碳時代的科學建造方式
    第一節  綠色建築加速發展成為趨勢
      一、建築行業碳排放亟待改善
      二、規範節能標準,降低碳排放
      三、加強監管,使建築企業合理配置資源
    第二節  碳中和背景下的建築發展新要求
      一、多環節改善,節能降耗
      二、裝配化新方式,提升資源利用率
      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更具適應性
    第三節  多方入局,助推綠色建築發展
      一、保利集團:堅守綠色發展理念
      二、上海建工:打造上海零能耗建築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