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抗戰時期桂林文化供應社研究(1939-1945)/廣西抗戰研究叢書

  • 作者:宋泉`|責編:周娜娜//徐蓉暉
  • 出版社:廣西人民
  • ISBN:9787219115343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2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桂林文化供應社特殊出版活動,從大文化的視野來考察非常態環境下的出版個案,研究其出版事業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具體過程,出版機構的組織管理,出版同人的思想貢獻,出版物的內容、類型、品質和數量,以及在抗戰文化傳播中取得的業績成果等,體現了作為傳播媒介組織的桂林文化供應社,在抗戰出版史上的「地方性」、「政治性」和「進步性」的特徵。本書的出版,豐富了抗戰文化、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的研究史料,對研究抗戰時期廣西出版傳播活動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為當下廣西出版機構發展、改革提供歷史借鑒。

作者介紹
宋泉`|責編:周娜娜//徐蓉暉
    宋泉,文化傳播學博士,副教授,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員,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出版史。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在《出版科學》《華中學術》等國內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編著圖書《醉美廣西》《廣西文化符號》《中國近現代出版企業制度研究》3部,參與責編的《商務印書館企業制度研究(1897-1949)》獲得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

目錄
緒論  非常態社會環境下的媒介研究——基於抗戰時期桂林文化供應社特殊歷史現象的思考
  一、「抗戰文化」與「非常態環境」下的出版業研究
  二、桂林「文化城」獨特歷史現象中的文化供應社
  三、基於傳播學理論框架下的抗戰出版史個案研究
第一章  桂林文化供應社:非常態社會環境下誕生的媒介組織
  第一節  衝突與流徙:抗戰時期的文化傳播生態
    一、戰時文化變遷:出版業的西遷與空間格局的轉變
    二、意識形態博弈:日偽、中央、中共戰時文化政策之比較
    三、聚合與多元:戰時出版業的文化傳播特徵
  小結
  第二節  求同存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桂林「文化城」的形成
    一、新桂系文化建設的自覺意識與開放的政治姿態
    二、中國共產黨南方局統一戰線策略在廣西的實踐
    三、地利與人和:桂林「文化城」形成的硬、軟條件
    四、桂林「文化城」獨特的文化傳播現象分析
  小結
  第三節  新軍突起:文化供應社的誕生與發展
    一、序曲:廣西建設研究會對進步文化傳播的鋪墊
    二、籌備與成立(1939年)
    三、發展期(1940-1942年)
    四、轉型期(1942-1944年)
    五、重建期(1945-1948年)
    六、轉移期(1949-1953年)
  小結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股份制」的出版企業與「進步性」的出版同人
  第一節  「二元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與組織架構
    一、文化供應社的董事會、監事會構成及股東會議制度
    二、文化供應社的企業融資及增股狀況
    三、文化供應社的企業構架與運行
  小結
  第二節  進步性的人事組織策略與危機應變
    一、建社初期的人事結構及學習型組織建設
    二、皖南事變后的人事調整與出版人的堅守
  小結
  第三節  「監護人」:文化供應社的管理層
    一、李任仁:「數莖紅花帶雨橫」
    二、陳劭先:「海內幾人同」
    三、陳此生:抗戰文化合作的「橋樑」
    四、萬民一、萬仲文、趙曉恩:臨危受命的「掌門人」
  小結
  第四節  「把關人」及「輿論領袖」:文化供應社的編輯群與作者群
    一、胡愈之:大眾文化出版的操盤手
    二、邵荃麟:進步文化建設的思想者
    三、傅彬然、宋雲彬、楊承芳等:學養深厚的出版專家
    四、文化供應社的作者群:進步文化傳播的「輿論領袖」
  小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大眾化」語境下文化供應社的出版生產
  第一節  抗戰語境下的傳播受眾與文化出版

    一、抗戰時期傳播受眾的特徵
    二、抗戰時期「大眾化」的出版特徵
    三、桂林「文化城」的出版物概況
  小結
  第二節  文化供應社的編輯方針及出版概況
    一、制定與完善(1939-1942年):以通俗讀物為核心的編輯方針及書刊生產
    二、發展與轉型(1942-1944年):以文藝類書籍為主的書刊生產
    三、收縮與轉移(1944-1953年):以重版為主的維持性生產
  小結
  第三節  「文化室圖書」與《新道理》:「大眾化」傳播語境下的通俗讀物
    一、大眾文化傳播的空間布局:「文化室圖書」
    二、大眾文化傳播的時間延展:《新道理》雜誌
  小結
  第四節  從「大眾文藝讀物」到「文學創作叢刊」:抗戰文藝向深處挖掘之路
    一、「大眾文藝讀物」的生產
    二、通俗文學單行本的流行
    三、青少年文藝類叢書的普及
    四、「文學創作叢刊」的問世
  小結
  第五節  《文化雜誌》月刊:學術理論的闡揚與抗戰文藝的傳播
    一、《文化雜誌》的創刊與編輯內容
    二、文化建設的反思與學術理性的闡揚
    三、「文藝」欄目的設置與抗戰文學的傳播
  小結
  第六節  地方性出版物:權力場的借勢與平衡
    一、《幹部政策》: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的教材出版
    二、「國民教育叢書」:廣西「新縣制」下的國民基礎教育指導書
    三、其他廣西地方性書籍及學術書籍的出版
  小結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文化供應社戰時的發行策略與話語權的鬥爭
  第一節  文化供應社發行渠道的建設與拓展
    一、1939-1941年:發行部門的草創與發展
    二、1942-1943年:發行業務的壯大與延伸
    三、1944-1953年:抗戰末期發行工作的轉移與戰後的重建
  小結
  第二節  文化供應社的發行方式
    一、門市與批發
    二、郵購業務
    三、流動發行
  小結
  第三節  文化供應社的營銷策略
    一、品牌形象的建立
    二、行政力量推廣
    三、自辦期刊推廣
    四、廣告宣傳推廣
    五、書刊促銷策略
  小結
  第四節  「文化供應社書報聯合廣告」與戰時桂林出版生態
    一、多元性的廣告主體

    二、主題化的廣告內容
    三、親民的圖書價格
  小結
  第五節  抗戰文化的多形式傳播與進步「話語權」的鬥爭
    一、形式多樣的抗戰文化傳播形式
    二、進步「話語權」的鬥爭
  小結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文化供應社的出版傳播成效、歷史貢獻及思考
  第一節  文化供應社出版活動的傳播成效
    一、出版物的傳播覆蓋面與數量
    二、傳播受眾的反饋與影響
  第二節  文化供應社抗戰文化傳播的歷史貢獻
    一、團結和保護大量進步文化人,維繫進步文化事業的開展
    二、在文化運動低潮時期繁榮了抗戰文化與地方文化
    三、對抗戰文化研究特別是抗戰文學研究保存了豐富的史料
    四、為中國現代出版精神的建設提供歷史參考
  第三節  文化供應社出版活動的歷史局限
    一、通俗讀物的過剩與經典作品的缺乏
    二、權力場的博弈影響了出版生產的穩定
    三、戰後未能延續文化生命服務地方出版事業的遺憾
  第四節  對文化供應社出版傳播活動的思考
    一、「壓制還是包容」:文化體制的策略選擇
    二、「順為還是變革」:媒介組織的戰時選擇
    三、「迎合還是引導」:傳播主體的文化選擇
附錄一  文化供應社股份有限公司大事記
附錄二  文化供應社股份有限公司編印書籍目錄
附錄三  《文化雜誌》分類目錄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