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物醫用微針與經皮診療(精)/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叢書

  • 作者:朱錦濤|責編:翁靖一//丁彥斌|總主編:王迎軍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75245
  • 出版日期:2024/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82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為「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叢書」之一。本書是基於作者團隊多年創新研究成果的總結,同時彙集了國際最新前沿進展。全書共11章。第1章簡要介紹了皮膚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透皮藥物遞送系統概述,進而聚焦微針透皮技術。第2章至第9章系統總結、介紹了生物醫用微針的發展歷程、設計、製備與表徵,以及其在皮膚組織間質液和血液提取與檢測、皮膚疾病診療、皮膚美容、糖尿病診療、腫瘤診療、疫苗接種等領域的應用。此外,第10章也介紹了生物醫用微針在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的研究進展。最後,生物醫用微針的規模化生產與臨床轉化方面的最新進展也在第11章進行了介紹。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系統性介紹生物醫用微針與經皮診療的專著,可供微針研究領域研究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領域的研究生的入門學習資料或參考書;另外,關注經皮給葯與檢測領域的相關人員也可閱讀。

作者介紹
朱錦濤|責編:翁靖一//丁彥斌|總主編:王迎軍
    朱錦濤,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主要從事聚合物有序結構材料的構築及其光電存儲性能、生物醫用與防護材料及其在組織修復與治療領域應用的研究。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透皮藥物遞送
  1.1  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1.1.1  皮膚的結構
    1.1.2  皮膚的功能
  1.2  透皮藥物遞送系統
    1.2.1  透皮藥物遞送系統的重要性
    1.2.2  透皮藥物遞送系統的目標與透皮原理
    1.2.3  影響藥物透皮的主要因素
  1.3  透皮藥物遞送系統的分類
    1.3.1  物理遞送方法
    1.3.2  化學遞送方法
  1.4  透皮藥物遞送系統在淺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
    1.4.1  淺表腫瘤治療
    1.4.2  瘢痕修復
    1.4.3  脫髮治療
    1.4.4  銀屑病治療
    1.4.5  痤瘡治療
    1.4.6  白癜風治療
  1.5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2章  生物醫用微針概述
  2.1  生物醫用微針的發展歷史
  2.2  生物醫用微針的種類和製備材料
    2.2.1  微針類型
    2.2.2  微針製備材料
  2.3  生物醫用微針的結構設計與使用方式
  2.4  生物醫用微針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2.4.1  疾病治療
    2.4.2  分子檢測
  2.5  生物醫用微針的研究和應用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生物醫用微針的製備與表徵
  3.1  引言
  3.2  微針的製備方法
    3.2.1  固體微針的製備方法
    3.2.2  中空微針的製備方法
    3.2.3  可溶性微針的製備方法
    3.2.4  多孔微針的製備方法
  3.3  微針性能表徵
    3.3.1  微針的形貌
    3.3.2  微針的力學性能
    3.3.3  微針的透皮性能
    3.3.4  微針藥物裝載及釋放性能
  3.4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4章  基於生物醫用微針的體液提取與檢測
  4.1  生物醫用微針用於體液提取與檢測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4.2  僅具有皮膚組織間質液提取功能的生物醫用微針

    4.2.1  用於皮膚組織間質液提取的實心微針
    4.2.2  用於皮膚組織間質液提取的中空微針
    4.2.3  用於皮膚組織間質液提取的多孔微針
  4.3  僅具有血液提取功能的生物醫用微針
    4.3.1  用於血液提取的實心微針
    4.3.2  用於血液提取的中空微針
  4.4  兼具皮膚組織間質液提取功能與生物標誌物檢測功能的生物醫用微針
    4.4.1  表面修飾微針
    4.4.2  負載裝置微針
    4.4.3  電極化微針
    4.4.4  內鑲嵌微針
    4.4.5  連續監測微針
  4.5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5章  基於生物醫用微針的皮膚疾病診療
  5.1  引言
  5.2  針對不同皮膚病診療的微針設計原理
    5.2.1  淺表腫瘤
    5.2.2  傷口和瘢痕
    5.2.3  炎症性皮膚病
  5.3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於生物醫用微針的皮膚美容策略
  6.1  生物醫用微針在皮膚美容領域中的設計原理和策略
  6.2  生物醫用微針在皮膚美容領域的研究進展
    6.2.1  美白祛斑微針
    6.2.2  抗衰除皺微針
    6.2.3  祛痘微針
    6.2.4  生髮微針
  6.3  已上市的皮膚美容微針產品
  6.4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7章  微針在糖尿病診療方面的應用
  7.1  微針用於糖尿病診療方面的設計策略
  7.2  微針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
    7.2.1  基於電化學感測器的微針系統
    7.2.2  基於比色感測器的微針系統
  7.3  微針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
    7.3.1  非響應性微針藥物遞送系統用於糖尿病治療
    7.3.2  物理刺激響應性微針藥物遞送系統用於糖尿病治療
    7.3.3  葡萄糖響應性微針藥物遞送系統用於糖尿病治療
    7.3.4  生理微環境響應性微針用於糖尿病藥物的遞送
  7.4  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微針在糖尿病診療中的應用
    7.4.1  比色診斷聯合pH響應治療
    7.4.2  電化學診斷聯合熱響應治療
    7.4.3  電化學診斷聯合電滲流治療
  7.5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8章  基於生物醫用微針的腫瘤診療
  8.1  引言

  8.2  生物醫用微針在腫瘤診斷中的重要性
    8.2.1  微針應用於腫瘤的生化檢測
    8.2.2  微針應用於腫瘤的輔助成像
  8.3  用於腫瘤治療的生物醫用微針設計原理和策略
    8.3.1  用於腫瘤化學療法的生物醫用微針
    8.3.2  用於腫瘤生物療法的生物醫用微針
    8.3.3  用於腫瘤光療法的生物醫用微針
    8.3.4  用於抗腫瘤協同療法的生物醫用微針
  8.4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9章  生物醫用微針疫苗
  9.1  引言
  9.2  疫苗的作用原理與接種方式
    9.2.1  疫苗的組成、分類與作用機制
    9.2.2  疫苗的接種方式
  9.3  皮膚免疫微環境簡介
  9.4  生物醫用微針疫苗設計
    9.4.1  生物醫用微針疫苗的優勢
    9.4.2  微針疫苗的材料設計
  9.5  生物醫用微針接種疫苗的臨床前期研究
    9.5.1  微針接種流感疫苗
    9.5.2  微針接種新冠疫苗
    9.5.3  微針接種其他疫苗
  9.6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10章  基於生物醫用微針的非透皮藥物遞送
  10.1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的情況
    10.1.1  非透皮微針的材料選擇
    10.1.2  非透皮微針的物理參數優化
  10.2  微針在非透皮藥物遞送領域的應用
    10.2.1  微針用於眼部藥物遞送的設計策略
    10.2.2  微針用於血管藥物遞送的設計策略
    10.2.3  微針用於消化系統藥物遞送的設計策略
    10.2.4  微針用於心臟藥物遞送的設計策略
  10.3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方面的未來發展方向
    10.3.1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新技術的結合
    10.3.2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新靶點的開發
    10.3.3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新材質的探討
  10.4  微針用於非透皮藥物遞送方面的市場前景
  10.5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11章  聚合物微針的規模化生產與臨床轉化
  11.1  聚合物微針的規模化生產方式
    11.1.1  模板法製備聚合物微針簡介
    11.1.2  根據模板製備技術的模板法分類
    11.1.3  根據聚合物在微針模板中加工方式分類
    11.1.4  模板法規模化微針製備技術的改進
    11.1.5  無模板法規模化微針製備技術
    11.1.6  聚合物微針成型方法對比與選擇
  11.2  微針在疾病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

    11.2.1  微針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11.2.2  微針在皮膚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11.2.3  微針在疫苗接種中的臨床應用
    11.2.4  微針在其他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11.3  展望與挑戰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