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戲曲演進史(1導論與淵源小戲)(精)/台灣地區國學叢書

  • 作者:曾永義|責編:鄒婧|總主編:劉東
  • 出版社:九州
  • ISBN:9787522517759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58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戲曲演進史》是當代戲曲研究的「中流砥柱」曾永義教授的鴻篇巨制,也是戲曲史領域標誌性著作。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第一冊「導論與淵源小戲」。「導論編」統緒、梳理戲曲演進過程中諸如戲劇、戲曲、小戲、大戲、劇種、腔調、聲腔、唱腔等關鍵名詞之名義定位,並對戲曲史、戲曲理論史進行了回顧與檢討。「淵源小戲編」辨析唐代宮廷小戲、民間小戲之同源異流的演進路徑,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戲曲演進歷程。

作者介紹
曾永義|責編:鄒婧|總主編:劉東
    曾永義,生於1941年,台南縣人,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十數所院校客座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胡適講座教授、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曾獲多項學術大獎。     1967年6月以《洪升及其長生殿》獲台大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9月以《明雜劇概論》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曾離開教職和戲曲。學術和教學範圍以戲曲為主體,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     除兩本學位論文外,其後學術專著有《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1981)、《說民藝》(1987)、《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1988)、《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1991)、《戲曲源流新論》(2000)、《俗文學概論》(2003)、《戲曲腔調新探》(2008)、《地方戲曲概論》(2011)、《戲曲學》(2016)、《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2017)、《古典戲曲要籍述評》(2017)、《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2019)等13部;另有關涉戲曲史之期刊論文150余篇結集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1975)、《說戲曲》(1976)、《說俗文學》(1980)、《詩歌與戲曲》(1988)、《參軍戲與元雜劇》(1992)、《論說戲曲》(1997)、《從腔調說到崑劇》(2002)、《戲曲與歌劇》(2004)、《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2007)、《戲曲之雅俗、摺子、流派》(2009)、《戲曲與偶戲》(2013)、《戲曲新論十題》(出版社改題為《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曾永義卷》,2017)等11書之中;散文類有《蓮花步步生》《人間愉快》《牽手五十年》《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義散文選》等8部;戲曲劇本創作有崑劇、京劇、豫劇、歌仔戲、中國現代歌劇在內的21部;舊詩一千數百首。

目錄
曾永義先生戲曲研究的當代學術史意義——《戲曲演進史》代序  杜桂萍
《戲曲演進史》自序
甲  導論編
  序說
  第一章  歷來戲曲之「遭遇」
    引言
    一、戲曲歷代被鄙薄
    二、有識之士肯定戲曲之見解
    三、戲曲為韻文學之極致
    四、戲曲為表演藝術之峰巒,發為顯學
    結語
  第二章  戲曲創作之動機與目的
    引言
    一、諷諫說
    二、教化說
    三、抒憤說
    四、遊藝說
    五、主情說
    結語
  第三章  戲曲關鍵詞之命義定位考述
    引言
    一、「戲劇」「戲曲」命義定位
    二、戲曲中「小戲」「大戲」命義定位
    三、「腔調」「聲腔」「唱腔」命義定位
    四、「戲曲劇種」命義定位
    結語
  第四章  戲曲與說唱之關係:從北雜劇來觀察
    引言
    一、歷代說唱名目
    二、戲曲與說唱歌樂之三體系
    三、從北雜劇觀察戲曲與說唱之密切關係
    結語
  第五章  從儺戲、寺廟劇場、雜劇論戲曲與宗教之關係
    引言
    一、先秦儺儀與戲劇、戲曲的源生
    二、由現今儺戲觀其「儀」與「戲」交替雜糅之關係
    三、宗教儀式與戲劇演出之交互運用關係
    四、由寺廟劇場觀察宗教與戲劇之關係
    五、雜劇中宗教劇所蘊含的意識形態
    結語
  第六章  「戲曲研究」之回顧、檢討與「戲曲演進史」之建構
    引言
    一、戲曲史研究之回顧與檢討
    二、戲曲理論史研究之概況與得失
    三、「戲曲演進史」之建構
    結語
  結尾
乙  淵源小戲編
  序說
    引言

    一、學者對戲曲淵源、形成之論爭
    二、戲曲淵源說之派別
    三、著者對戲曲源生之看法
    結語
  第一章  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之淵源及其劇目考述
    引言
    一、先秦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三、唐代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結語
  第二章  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
    引言
    一、「參軍戲」之源起及其劇目考述
    二、宋金雜劇院本及其劇目考述——「參軍戲」之嫡裔
    三、南戲北劇中之院本成分考述——「參軍戲」之變化
    四、清代之「曲藝相聲」——「參軍戲」之轉型
    結語
  第三章  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
    引言
    一、《踏謠娘》考述
    二、《踏謠娘》所引發之問題
    三、宋金之「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戲」考述——《踏謠娘》之嫡派、近現代地方小戲之先驅
    四、清代《綴白裘》所收之地方小戲
    五、近現代地方小戲形成之徑路
    結語
  第四章  近現代地方小戲之題材、文學、音樂與藝術特色
    引言
    一、地方小戲之劇目題材類型
    二、地方小戲之文學特色
    三、地方小戲之音樂
    四、地方小戲之藝術質性
    結語
  結尾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