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藥生態農業研究與展望(精)/生態農業叢書

  • 作者:黃璐琦//郭蘭萍|責編:吳卓晶//柳霖坡
  • 出版社:龍門書局
  • ISBN:9787508863481
  • 出版日期:2023/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19
人民幣:RMB 1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一部系統闡述中藥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專著。主要論述了中藥生態農業的發展背景和發展思路,中藥生態農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特徵,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土壤改良和科學施肥等常見技術,以及常見模式和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最後介紹了生產實踐中10種常見中藥材的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本書內容系統全面,理論與實踐並重,可作為從事中藥生態農業研究學者及活躍在中藥農業生產實踐第一線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黃璐琦//郭蘭萍|責編:吳卓晶//柳霖坡

目錄
第1章  中藥生態農業概述
  1.1  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
    1.1.1  中藥材產業發展主要特點
    1.1.2  中藥材產業發展主要問題
    1.1.3  代表地區中藥材發展情況
    1.1.4  「十四五」中藥材產業主要趨勢
  1.2  中藥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發展歷程
    1.2.1  中藥生態農業相關的概念
    1.2.2  生態文明思想對中藥生態農業的啟示
    1.2.3  中藥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
  1.3  中藥生態農業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優勢
    1.3.1  農田生態系統在碳達峰和碳中和中的作用
    1.3.2  中藥生態農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作用
    1.3.3  中藥生態農業在服務「雙碳」目標中的發展方向
  1.4  中藥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策略
    1.4.1  中藥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
    1.4.2  中藥生態農業在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發展策略
第2章  中藥生態農業基礎知識和特徵
  2.1  中藥生態農業的生態學基礎
    2.1.1  中藥生態農業的生態學原理
    2.1.2  中藥生態農業的相關學科
  2.2  中藥生態農業的經濟學基礎
    2.2.1  中藥生態農業的生態經濟學基礎
    2.2.2  中藥生態農業節約耕地,增加農民收入
    2.2.3  中藥生態農業實現增產增效雙贏
  2.3  中藥生態農業的系統工程學基礎
    2.3.1  中藥生態農業建設系統工程的基本思路
    2.3.2  中藥生態農業建設系統工程的根本目的
    2.3.3  中藥生態農業建設系統工程的重點任務
  2.4  中藥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2.4.1  生態農業的特點
    2.4.2  中藥生態農業的特點
  2.5  藥用植物獨特的生態學特徵
    2.5.1  藥用植物的生活型
    2.5.2  藥用植物的光學特徵
    2.5.3  藥用植物的品質特徵
  2.6  環境脅迫與藥用植物次生代謝
    2.6.1  常見的複合脅迫及各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2.6.2  複合脅迫對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積累的影響
    2.6.3  複合脅迫影響藥用植物次生代謝及生理響應的機制
第3章  中藥生態農業的常規技術
  3.1  中藥材野生撫育技術
    3.1.1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概念
    3.1.2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特徵
    3.1.3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基本方式
    3.1.4  中藥材野生撫育研究技術體系
    3.1.5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意義與優勢
    3.1.6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生理生態學方法研究
    3.1.7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應用範圍
  3.2  中藥材仿生栽培技術

    3.2.1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概念
    3.2.2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特徵
    3.2.3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生產原理
    3.2.4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形式及具體措施
    3.2.5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驟
    3.2.6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實踐情況
    3.2.7  中藥材仿生栽培應注意事項
  3.3  土壤改良技術
    3.3.1  土壤養分管理技術
    3.3.2  土壤侵蝕評估與水土保持技術
    3.3.3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改良利用技術
    3.3.4  土壤污染的治理與修復技術
  3.4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3.4.1  基本概念
    3.4.2  基本原則
    3.4.3  關鍵技術
    3.4.4  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的未來趨勢
  3.5  基於3S的精細化種植技術
    3.5.1  長勢管理技術
    3.5.2  土壤管理技術
    3.5.3  病蟲害預測技術
    3.5.4  產量預測技術
    3.5.5  品質預測技術
  3.6  定向培育技術
    3.6.1  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評價
    3.6.2  DNA分子標記開發
    3.6.3  結合DNA分子標記輔助鑒定的方法進行藥用植物定向培育
    3.6.4  藥用植物定向培育技術的發展前景和要求
第4章  中藥生態農業中的科學施肥
  4.1  生產中氮肥施用及其對中藥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4.1.1  藥用植物施氮研究現狀
    4.1.2  氮肥對中藥材產量的影響及機理
    4.1.3  施氮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及機理
  4.2  氮肥對藥用植物生態系統中土壤及三級營養關係的影響
    4.2.1  施氮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4.2.2  施氮對藥用植物-植食性昆蟲關係的影響
    4.2.3  施氮對藥用植物-天敵營養關係的影響
    4.2.4  施氮對植食性昆蟲-天敵營養關係的影響
  4.3  施氮對中藥材抗逆性的影響及機理
    4.3.1  施氮對中藥材非生物脅迫抗性的影響
    4.3.2  施氮對中藥材生物脅迫抗性的影響
    4.3.3  施氮對中藥材抗逆性的調控機理
  4.4  中藥生態農業中有機肥的應用
第5章  中藥生態農業的常見模式及價值評估
  5.1  我國常見中藥生態農業模式類型
    5.1.1  糧葯間套作複合模式
    5.1.2  林葯複合模式
  5.2  中藥材生態產品價值評估
    5.2.1  中藥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發展前景
    5.2.2  中藥材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

    5.2.3  中藥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和建議
第6章  10種常見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1  半夏→前胡輪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1.1  半夏和前胡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1.2  半夏→前胡中藥材輪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1.3  半夏→前胡中藥材輪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1.4  半夏→前胡中藥材輪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1.5  半夏→前胡中藥材輪作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1.6  半夏→前胡輪作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2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2.1  太子參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2.2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2.3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2.4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2.5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的技術效益評價
    6.2.6  太子參/玉米套作生態種植的核心機理
  6.3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3.1  白及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3.2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3.3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3.4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3.5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3.6  白及林下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4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規範
    6.4.1  金釵石斛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4.2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4.3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方案
    6.4.4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要點
    6.4.5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4.6  金釵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5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5.1  人蔘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5.2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5.3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5.4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5.5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5.6  人蔘農田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6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6.1  金蕎麥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6.2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6.3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6.4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6.5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的技術效益評價
    6.6.6  金蕎麥||四蕊朴間作生態種植的核心機理
  6.7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7.1  柴胡植物基原及生態生物學特徵
    6.7.2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7.3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7.4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7.5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7.6  柴胡/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8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8.1  草烏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8.2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8.3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8.4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8.5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8.6  草烏/玉米套作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9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規範
    6.9.1  黃芩植物來源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9.2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9.3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方案
    6.9.4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要點
    6.9.5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9.6  黃芩||果樹間作生態種植技術核心機理
  6.10  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技術規範
    6.10.1  甘草植物基原及其生態生物學特徵
    6.10.2  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
    6.10.3  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技術方案
    6.10.4  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技術要點
    6.10.5  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6.10.6  甘草野生撫育生態種植技術形成的核心機理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