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封建考論(精)/武漢大學百年名典

  • 作者:馮天瑜|責編:蔣培卓
  • 出版社:武漢大學
  • ISBN:9787307240698
  • 出版日期:2023/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25
人民幣:RMB 1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分為古義演繹、中外通約、名實錯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實五章,內容包括「封建」本義、皇權時代(秦至清)的「封建論」、《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論」、歐日封建制「酷似」、「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泛封建說」等。本書在確認「封建」本義與西義的基礎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軌跡,從概念的歷時性演繹及中外對接過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會文化因緣,並提出一種改良設想的現代泛化封建觀。這對於正確認識和構築中國歷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義。而作者對學術術語創製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創意。

作者介紹
馮天瑜|責編:蔣培卓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論》、《中華文化史》、《中華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義史》、《張之洞評傳》、《「千歲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封建」考論》、《中國文化生成史》等。

目錄
題記
第一章  古義演繹
  第一節  「封建」本義
    一、釋「封」·釋「建」·釋「封建」
    二、西周封建
    三、東周:封建解紐
    四、秦漢以下:「郡縣」與「封建」鑲嵌並存,制度主流「非封建」
  第二節  皇權時代(秦至清)的「封建論」
    一、秦延議「封建」
    二、漢、晉「封建論」
    三、唐代「封建論」
    四、宋以後「封建論」的多元走向
    五、「封建」有益思想學術創發論
  第三節  《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
    一、《文獻通考·封建考》
    二、諸續編的《封建考》
    三、中國傳統語境中的狹義「封建」與廣義「封建」
第二章  中外通約
  第一節  西歐中世紀社會及其術語Feudalism釐定
    一、西歐中世紀社會制度的來龍去脈
    二、Feudalism釋義
    三、布洛赫的《封建社會》
    四、中國、西歐封建制比較:「宗法封建」與「契約封建」
  第二節  日本的「封建論」
    一、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觀
    二、明治初廢封建:「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
    三、近代日本的「封建論」
    四、近代日本「廢封建」舉措的民族文化根據
  第三節  歐日封建制「酷似」
    一、英國首任駐日公使歐盧柯庫:日本是「東洋版Feudalism」
    二、歐美學者的歐日封建社會異同研究
    三、留學德國的福田德三在課堂上發出「會心之笑」
  第四節  日本學界對「封建時代」的定位及歷史分期說
    一、以「籍土之制」「封建之制」翻譯Feudalism
    二、「封建時代」定位與日本封建社會分期
    三、「封建時代」定位與日本東洋史學界的中國歷史分期
  第五節  清末民初採用融通古義與西義的新名「封建」
    一、黃遵憲《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的「封建」用例
    二、梁啟超兼容古義與西義的「封建」觀
    三、嚴復:以「封建」翻譯Feudalism
    四、章太炎:前近代中國「去封建遠」,日本「去封建近」
    五、孫中山:「中國兩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
第三章  名實錯位
  第一節  「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泛封建說」
    一、陳獨秀「封建=前近代=落後」公式的提出
    二、從日本、法國套用而來的觀點
    三、陳氏命題忽略了中西日曆史的重大差異
    四、「泛封建說」「五四」時期罕有同調,但對後世影響甚巨
    五、泛化「封建」說模糊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真實內容
  第二節  蘇俄及共產國際以「半封建」指稱現實中國

    一、泛化封建觀的「祖義」
    二、「大革命」前後現實中國「半封建說」逐步流行
  第三節  中國社會史論戰
    一、「大革命」失敗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二、「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導引出「中國社會史論戰」
    三、古典封建論(以陶希聖為代表)
    四、泛化封建論(以郭沫若為代表)
    五、不應被遺忘的論者:李季、胡秋原、李麥麥
  第四節  社會史論戰「封建觀」平議
    一、重大進展:以「社會形態」學說詮釋中國歷史
    二、「歷史單線進化論」以西歐歷史模型硬套中國歷史指鹿為馬
    三、忽視術語準確性:內涵、外延任意遊走,名不副實
    四、指稱現實中國為「封建社會」的早期原因探略
  第五節  從毛澤東著作看泛化封建觀的定型過程
    一、泛化「封建」在毛澤東著作中較為晚出
    二、1926年以後毛澤東著作出現泛化「封建」用例
    三、《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的封建說
    四、《聯共(布)歷史簡明教程》為泛化封建觀提供理論框架
第四章  正本清源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會論
    一、泛化封建觀並非源出馬克思
    二、馬克思、恩格斯從未將中國的前近代稱之「封建社會」
    三、馬克思晚年對中古世界多途演進的思考
    四、可以讓渡的非貴族土地所有制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五、君主專制、村社結構的東方中古社會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六、尊重馬克思原論的中外學者針砭泛化封建觀
  第二節  關注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質疑泛化封建觀
    一、周谷城及其《中國社會之結構》
    二、王亞南及其《封建制度論》
    三、胡適及其《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
    四、瞿同祖及其《中國封建社會》
    五、錢穆及其《國史大綱》
    六、張蔭麟及其《中國史綱》
    七、雷海宗及其《中外的春秋時代》
    八、李劍農及其《中國經濟史講稿》
    九、繆鳳林及其《中國通史要略》
    十、費孝通及其《皇權與紳權》
    十一、梁漱溟及其《中國文化要義》
    十二、齊思和、胡厚宣的思考
    十三、小結
第五章  制名指實
  第一節  中國歷史分期與秦至清社會形態探略
    一、中國歷史分期說鳥瞰
    二、中國學者關於秦至清社會形態命名嘗試
    三、周秦之際是古代中國社會形態的轉折點
  第二節  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
    一、名辯之學不可輕慢
    二、試擬中國歷史分期命名四標準
    三、稱秦以下兩千年為「封建時代」有違命名理則
  第三節  當代學人批評泛化封建觀

    一、侯外廬、顧准、林志純抨擊「封建」誤譯
    二、港台及海外華裔學者堅持「封建」古義與西義融通的理路
    三、歐、美、日本學者的前近代中國「非封建說」
    四、李慎之評議「封建」濫用,王元化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題
  第四節  「皇權時代」
    一、「宗法制」流變
    二、「民得買賣」土地制度(地主制)的演繹
    三、君主專制及其官僚政治趨於完備
    四、「宗法地主專制社會」·「皇權時代」
    五、皇帝夢:皇權時代的一種社會心理
    六、從士人效忠對象的變化,看封建時代與皇權時代的差異
    七、中國歷史分期試擬
結語
  一、這是近代新文化的組成部分——新史學內部的歧見,昭顯了新史學諸派對於中西歷史統一性與多樣性辯證關係的不同認識
  二、這是新史學因理解與運用唯物史觀的差異引發的分業乏
  三、提出重視概念辨析的歷史任務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讀《「封建」考論》
  《「封建」考論》:破解一則現代寓言
  請為「封建社會理論研究」鬆綁
第一版跋
第二版後記
修訂版說明——兼議「封建」名實之辨的現代意義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