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固碳速率與潛力/中國主要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量評價叢書

  • 作者:劉國彬//薛萐//上官周平//鄧蕾//黨小虎等|責編:張菊|總主編:劉國華//逯非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38899
  • 出版日期:2023/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55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介紹了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背景、主要階段、建設成效及存在問題,並以黃土高原為例,分析了典型退耕樹種的固碳特徵與影響因子,閘明了退耕還林工程土壤固碳速率和主要影響因素,揭示了黃土高原退耕還林深層土壤固碳效應,進一步以甘肅、寧夏和河南三個地區為例分析了省域退耕還林工程的固碳效應,採用Meta分析揭示了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固碳現狀、速率和潛力,最後根據六個不同區域提出了退耕還林工程固碳增匯技術途徑與模式。
    本書可為林業及草地生態系統管理與研究領域的科技人員提供關於退耕還林(草)工程固碳評價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的參考資料;對國家和區域開展生態工程碳匯效應分析、發展增匯措施,以及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行動計劃和制定環境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劉國彬//薛萐//上官周平//鄧蕾//黨小虎等|責編:張菊|總主編:劉國華//逯非

目錄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叢書序三
前言
第1章  退耕還林工程概況
  1.1  退耕還林工程的由來和實施背景
  1.2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主要階段
  1.3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範圍、任務和目標
  1.4  退耕還林工程的特點和主要政策措施
  1.5  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成效
  1.6  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效益和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典型退耕樹種固碳特徵與影響因子
  2.1  降雨梯度下刺槐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2.2  半乾旱區刺槐林碳儲量及其林齡動態
  2.3  降雨梯度下刺槐林碳儲量與格局變化
  參考文獻
第3章  黃土丘陵區退耕還林工程土壤固碳影響因素
  3.1  退耕還林方式與土壤有機碳固存
  3.2  退耕年限與土壤有機碳固存
  3.3  不同地形條件下土壤有機碳累積特徵
  3.4  土壤有機碳成層性
  3.5  土壤呼吸與土壤有機碳庫變化
  3.6  不同因素對土壤有機碳固存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第4章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工程土壤固碳速率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3  結果分析
  4.4  討論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深層土壤固碳效應
  5.1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深層土壤有機碳剖面特徵
  5.2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深層土壤易氧化有機碳組分分佈
  參考文獻
第6章  甘肅退耕還林工程固碳效應分析
  6.1  研究背景
  6.2  區域概況及研究方法
  6.3  甘肅省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系統碳密度
  6.4  甘肅省退耕還林工程固碳現狀
  6.5  甘肅省退耕還林工程固碳速率及固碳潛力
  6.6  討論與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寧夏退耕還林工程固碳效應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結果
  7.4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河南退耕還林工程固碳效應分析
  8.1  引言
  8.2  材料和方法
  8.3  結果與分析
  8.4  討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固碳現狀、速率和潛力研究
  9.1  研究方法
  9.2  結果與分析
  9.3  討論
  9.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退耕還林工程固碳增匯技術途徑與模式
  10.1  引言
  10.2  人工林固碳增匯技術與途徑
  10.3  黃土高原典型模式
  10.4  東北黑土區典型模式
  10.5  北方山地丘陵區典型模式
  10.6  西南紫色土區典型模式
  10.7  雲貴高原喀斯特區典型模式
  10.8  南方紅壤區典型模式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