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汽車創新簡史(改變汽車的關鍵技術與設計)/陳總編愛車熱線書系

  • 作者:編者:陳新亞|責編:李軍//丁鋒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737506
  • 出版日期:2023/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54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精選汽車史上有意義的200多項創新技術與設計,以及60多位重要創新發明者的故事,配合豐富珍貴的技術專利圖和結構原理圖,以通俗易懂、輕鬆閱讀的形式,介紹蒸汽汽車、電動汽車、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的創新技術和設計演變,並展望未來汽車技術與設計趨勢。
    本書按汽車類型和汽車結構總成,分別介紹了內燃機、底盤結構、車身設計、製造工藝、動力蓄電池、新能源汽車、電氣化與智能化等關鍵創新技術與設計,既有關鍵創新故事,又有結構原理講解,適合對汽車技術與設計創新感興趣的讀者、汽車行業從業人員、汽車相關專業學生、發明創造愛好者們閱讀使用。

作者介紹
編者:陳新亞|責編:李軍//丁鋒
    陳新亞,《汽車知識》雜誌總編輯,長期從事汽車雜誌編輯和汽車測評工作,汽車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豐富,擅長從專業的角度解答車友們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車友們排憂解難。2012年獲機械工業出版社60周年「最有影響力作者」稱號,所著圖書《汽車為什麼會「跑」: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科普圖書」。

目錄
前言  汽車進化論
第1篇  早期車輛動力競爭
  汽車創新名人堂(一)
  第1章  蒸汽動力率先上路
    1.1  蒸汽模型車/南懷仁
    1.2  蒸汽原型車/尼古拉斯·約瑟夫·居紐
    1.3  高壓蒸汽車/理查德·特雷維西克
    1.4  實用蒸汽汽車/阿梅迪·波利
  第2章  電力驅動緊隨其後
    2.1  電池/亞歷山大·伏特
    2.2  鉛酸蓄電池/加斯頓·普蘭特
    2.3  電動機與發電機/邁克爾·法拉第
    2.4  實用直流電機/托馬斯·達文波特
    2.5  電動三輪汽車/古斯塔夫·特魯夫
    2.6  交流電機/尼古拉·特斯拉
    2.7  換電模式電動汽車/查爾斯·簡托德
    2.8  電動汽車再生制動/達拉克
  第3章  內燃機汽車後來居上
    3.1  內燃機/艾蒂安·勒努瓦
    3.2  四衝程循環內燃機/尼古拉斯·奧托
    3.3  汽油發動機/戈特利布·戴姆勒
    3.4  兩輪摩托車/戈特利布·戴姆勒
    3.5  三輪汽車/卡爾·本茨
    3.6  四輪汽車/戈特利布·戴姆勒
    3.7  汽車長途旅行/伯塔·本茨
    3.8  柴油發動機/魯道夫·狄賽爾
  第4章  混合動力曇花一現
    4.1  輕混合動力汽車/亨利·戴
    4.2  串聯式混合動力汽車/費迪南德·保時捷
    4.3  並聯式混合動力汽車/亨利·皮珀
第2篇  內燃機的黃金時代
  汽車創新名人堂(二)
  第5章  基本結構:從單缸到W18缸
    5.1  四缸發動機、蜂窩式散熱器/威廉·邁巴赫
    5.2  整體式氣缸/亨利·福特
    5.3  鋁合金活塞/沃爾特·賓利
    5.4  V16缸發動機/凱迪拉克
    5.5  W18和W16發動機/布加迪
    5.6  複合鋁鎂合金缸體/寶馬
    5.7  無缸套技術/福特PTWA
  第6章  配氣機構:從兩氣門到電子氣門
    6.1  頂置氣門/大衛·別克
    6.2  雙頂置凸輪軸/歐內斯特·亨利
    6.3  每缸4氣門設計/賓士、布加迪
    6.4  可變氣門/本田VTEC
    6.5  電子氣門/寶馬Valvetronic
  第7章  進氣控制:從機械增壓到電動渦輪
    7.1  機械增壓器/羅茨兄弟、賓士
    7.2  渦輪增壓器/阿爾弗雷德·布黑、桑福德·莫斯
    7.3  渦輪增壓器中冷器/保時捷

    7.4  渦輪增壓器獨立冷卻/大眾
    7.5  可變渦輪幾何葉片/保時捷
    7.6  雙渦流增壓器/寶馬
    7.7  機械和渦輪雙增壓器/大眾
    7.8  電動渦輪增壓器/奧迪、賓士
    7.9  連續可變長度進氣歧管/寶馬
  第8章  燃油噴射:從化油器到電控雙噴
    8.1  化油器/查爾斯·杜里埃
    8.2  機械式燃油噴射/博世
    8.3  電子式燃油噴射/博世
    8.4  燃油缸內直噴/喬納斯·赫塞爾曼
    8.5  氧感測器/博世
    8.6  汽油缸內直噴+渦輪增壓/奧迪TFSI
    8.7  燃油雙噴射發動機/豐田
  第9章  點火起動:從手搖起動到自動起停
    9.1  火花塞點火系統/羅伯特·博世
    9.2  電動起動/查爾斯·凱特林
    9.3  自動起停功能/豐田
  第10章  燃燒控制:從預燃燒室到阿特金森
    10.1  複合渦流可控燃燒/本田CVCC
    10.2  預燃燒室燃燒技術/賓士、瑪莎拉蒂
    10.3  火花控制壓燃點火/馬自達SPCCI
    10.4  阿特金森循環/詹姆斯·阿特金森
    10.5  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豐田
    10.6  米勒循環/拉爾夫?米勒
    10.7  可變壓縮比/薩博、日產
    10.8  可變缸技術/通用
    10.9  排氣再循環(EGR)/大眾
  第11章  奇思妙想:從轉子發動機到氫動力
    11.1  轉子發動機/菲利克斯·汪克爾
    11.2  轉子發動機跑車/馬自達
    11.3  氫動力發動機/寶馬
    11.4  動能回收系統/馬自達
    11.5  催化轉化器/尤金·胡德里
第3篇  底盤結構百年進化
  汽車創新名人堂(三)
  第12章  變速器:從手動變速到無級變速
    12.1  同步器式手動變速器/厄爾·湯普森
    12.2  自動變速器/厄爾·湯普森
    12.3  無級變速器/米爾頓·里維斯
    12.4  手自一體式變速器/保時捷Tiptronic
    12.5  雙離合變速器/大眾
    12.6  自動離合變速器(AMT)/法拉利
    12.77  速手動變速器/保時捷
  第13章  轉向系統:從液壓助力到線控轉向
    13.1  液壓助力轉向/弗朗西斯·戴維斯
    13.2  電子液壓隨速助力轉向/斯巴魯
    13.3  電動助力轉向(EPS)/鈴木
    13.4  可變齒比轉向系統/本田
    13.5  主動轉向系統/寶馬

    13.6  動態轉向系統/奧迪
    13.7  四輪轉向系統/本田
    13.8  線控轉向系統/英菲尼迪
  第14章  傳動方式:從直接傳動到智能四驅
    14.1  前置后驅設計/潘哈德·勒瓦索
    14.2  直接傳動系統/路易斯·雷諾
    14.3  前縱置前驅設計/雪鐵龍
    14.4  前橫置前驅微型車設計/阿萊克·伊西戈尼斯
    14.5  四輪驅動設計/世爵60HP
    14.6  前後雙發動機設計/阿爾法·羅密歐
    14.7  四輪驅動轎車設計/奧迪quattro
    14.8  前後雙變速器四驅系統/法拉利FF
    14.9  電子限滑輔助/賓士4ETS
    14.10  軸間轉矩控制系統/奧迪
  第15章  制動系統:從鼓式制動到空氣制動
    15.1  鼓式制動器/路易斯·雷諾
    15.2  盤式制動器/弗雷德里克·蘭徹斯特
    15.3  液壓助力制動系統/馬爾科姆·洛克希德
    15.4  通風式制動盤/保時捷
    15.5  陶瓷複合制動盤/保時捷
    15.6  防抱死制動系統(ABS)/博世、賓士
    15.7  尾翼空氣制動/布加迪威航
  第16章  懸架系統:從鋼板彈簧到電磁懸架
    16.1  四輪獨立懸架/賓士
    16.2  雙叉臂式懸架/雪鐵龍
    16.3  扭力梁式懸架/雪鐵龍
    16.4  液壓氣動懸架/保羅·馬蓋斯
    16.5  麥弗遜式懸架/厄爾·麥弗遜
    16.6  空氣懸架/凱迪拉克、賓士
    16.7  多連桿式懸架/賓士
    16.8  主動車身控制系統/賓士
    16.9  電磁懸架/凱迪拉克
    16.10  自適應液壓減振器/賓士
    16.11  電子式主動穩定桿/寶馬
    16.12  動態發動機支座/保時捷
    16.13  可回收能量懸架系統/奧迪
    16.14  側面主動防護系統/奧迪
  第17章  輪胎:從充氣輪胎到防爆輪胎
    17.1  充氣輪胎/約翰·鄧?普
    17.2  胎壓監測系統/通用
    17.3  防爆輪胎/寶馬
第4篇  車身造型與安全設計
  汽車創新名人堂(四)
  第18章  整車設計:從馬車樣式到楔形車身
    18.1  現代式汽車設計/威廉·邁巴赫
    18.2  現代方程式賽車設計/保時捷
    18.3  概念車設計/哈利·厄爾
    18.4  尾鰭造型設計/哈利·厄爾
    18.5  楔形車身設計/馬塞洛·甘迪尼
    18.6  「摺紙」車身造型/喬蓋托·喬治亞羅

    18.7  輕型越野車設計/威利斯「吉普」
    18.8  運動型多功能車(SUV)設計/吉普
    18.9  多用途車輛(MPV)設計/克萊斯勒
  第19章  車身空氣動力學設計
    19.1  流線型車身設計/漢斯·列德文克
    19.2  風洞測試設計/克萊斯勒「氣流」
    19.3  空氣動力學計算設計/馬爾科姆·塞耶
    19.4  賽車定風尾翼/柯林·查普曼
    19.5  賽車地面效應/柯林·查普曼
    19.6  主動空氣動力學系統/蘭博基尼ALA
    19.7  自動擋風系統/賓士
    19.8  車身氣流通道/寶馬、法拉利、布加迪
    19.9  車底板渦旋發生器/奧迪
  第20章  車身個性設計
    20.1  鷗翼式車門設計/賓士300SL
    20.2  剪刀式車門設計/馬切洛·甘迪尼
    20.3  蝶翼式車門設計/邁凱倫F
    20.4  旋轉式車門設計/柯尼賽克CC
    20.5  鷹翼式車門設計/特斯拉ModelX
    20.6  頭頸暖風系統/賓士
    20.7  硬頂敞篷車身設計/布魯諾·薩科
    20.8  「火焰曲面」車身設計/克里斯·班格
  第21章  車身結構與安全設計
    21.1  承載式車身設計/藍旗亞Lambda
    21.2  車身被動安全設計/貝拉·巴恩伊
    21.3  安全氣囊/約翰·赫特里克
    21.4  三點式安全帶/尼爾斯·博林
    21.5  預緊式安全帶/賓士
第5篇  造車技藝世紀變革
  第22章  製造材料:從低碳鋼到碳纖維
    22.1  鍍鋅鋼板
    22.2  鋁製車輪/埃托雷·布加迪
    22.3  鋁製車身/奧迪ASF
    22.4  玻璃纖維車身/雪佛蘭
    22.5  碳纖維單體車身/捷豹
  第23章  製造方式:從標準化到模塊化
    23.1  零部件標準化/亨利·利蘭
    23.2  流水線生產/亨利·福特
    23.3  一體化壓鑄/特斯拉
    23.4  模塊化平台/大眾MQB
第6篇  電動勢力捲土重來
  第24章  電池與電機:從鎳氫電池到扁線電機
    24.1  鎳氫電池
    24.2  鋰離子電池/索尼
    24.3  無模組(CTP)技術/寧德時代
    24.4  動力蓄電池底盤一體化(CTC)/特斯拉
    24.5  電池管理系統(BMS)/特斯拉
    24.6  扁線電機/雪佛蘭
  第25章  電驅動:從輕混合動力到純電動
    25.14  8V電氣系統/奧迪等

    25.2  混合動力汽車/豐田普銳斯
    25.3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比亞迪F3DM
    25.4  純電動汽車/通用EV
    25.5  鋰離子電池汽車/日產、特斯拉
    25.6  燃料電池測試車/通用
    25.7  燃料電池汽車/豐田
    25.88  00V高壓平台/保時捷
第7篇  從電氣化到智能網聯
  第26章  電氣配置:從碳絲電燈到激光燈
    26.1  乙炔燈
    26.2  電氣照明系統/凱迪拉克
    26.3  氙氣前照燈/寶馬、賓士
    26.4  隨動轉向前照燈/塔克、雪鐵龍
    26.5  LED前照燈/雷克薩斯、奧迪
    26.6  矩陣式LED前照燈/奧迪
    26.7  激光前照燈/寶馬、奧迪
    26.8  汽車空調/帕卡德、凱迪拉克
    26.9  自動刮水器/約翰·奧森
  第27章  座艙控制:從車速表到遠程升級
    27.1  電磁式車速表/奧托·舒爾茨
    27.2  電子變速桿/寶馬
    27.3  抬頭顯示(HUD)/通用
    27.4  人機交互操作系統/寶馬iDrive
    27.5  車載導航系統/本田、豐田
    27.6  中控觸摸屏/別克
    27.7  全景監視系統(AVM)/英菲尼迪
    27.8  手勢識別操控/寶馬
    27.9  遠程升級(OTA)/特斯拉
    27.10  車載網路數據匯流排/博世
    27.11  域控制器(DCU)/奧迪
  第28章  智能網聯:從定速巡航到無人駕駛
    28.1  車速巡航控制/拉爾夫·蒂托
    28.2  帶行人識別的夜視系統/寶馬
    28.3  全地形響應系統/路虎
    28.4  電子穩定程序(ESP)/賓士
    28.5  自適應巡航控制(ACC)/三菱
    28.6  自動緊急制動(AEB)/本田
    28.7  車道保持輔助(LKA)/日產
    28.8  盲點監測系統(BSM)/沃爾沃
    28.9  泊車輔助/大眾、豐田
    28.10  無線電遙控駕駛/弗朗西斯·胡迪納
    28.11  視覺引導自動駕駛/恩斯特·迪克曼斯
    28.12  機器學習演算法/斯坦福大學
    28.13  L2自動駕駛系統/特斯拉
    28.14  L3自動駕駛系統/賓士
    28.15  無人駕駛計程車/百度
第8篇  期待:十大汽車創新技術
  第29章  碳中和:從鈉離子電池到電子燃料
    29.1  鈉離子電池/寧德時代
    29.2  固態電池/日產

    29.3  氫燃料電池汽車
    29.4  電子燃料
  第30章  智慧交通: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
    30.1  單車智能L4自動駕駛
    30.2  車路協同與無人駕駛計程車
  第31章  元宇宙:從智能控制到模擬模擬
    31.1  智能座艙控制
    31.2  自動駕駛模擬模擬
  第32章  設計創新:從輪轂電機到滑板底盤
    32.1  輪轂電機
    32.2  滑板底盤/RIVIAN
附錄汽車創新關鍵事件時間軸
作者簡介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