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淵研樓文錄(精)/菿漢叢書

  • 作者:湯炳正|責編:周珍|總主編:章太炎研究中心|整理:湯序波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85807
  • 出版日期:2023/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87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系章太炎晚年弟子湯炳正生前編定的文集,分三部分:一為《屈學答問》七十五題,二為《序跋薈存》三十六首,三為《書信拾遺》一?三通。作者自述「一生潛心於典籍者垂七十載,側身於學林者且六十年。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于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書中蘊含的學術睿見,與友朋交往之直言無隱,具見前輩學者風範。

作者介紹
湯炳正|責編:周珍|總主編:章太炎研究中心|整理:湯序波
    湯炳正(1910-1998)先生,字景麟,室名淵研樓,山東榮成石島張家村人。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楚辭學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受業於太炎先生,被許為「承繼絕學惟一一有望之人」,又有「章門孔廣森」之譽。章先生既沒,先生被推舉為弟子中的唯一代表在追悼會上表態,要「發揚光大先師的學術傳統」,並受聘為「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主講教席,后又任國立貴州大學、國立貴陽師範學院、私立川北文學院教授。1950年7月以還,歷任公立川北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重要著作有《語言之起源》《屈賦新探》《楚辭類稿》。

目錄
屈學答問
  一  楚文化的「內向」特徵與中原一致
  二  楚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流並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
  三  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
  四  屈賦以伍子胥自喻的歷史背景
  五  屈原思想融會各家而非雜家
  六  儒道二家皆言「無為而治」而實質不同
  七  屈子宇宙觀的唯物傾向
  八  申、商異派的社會根源
  九  屈原「忠君」的歷史進步意義
  一?  《九歌》決非漢代作品
  一一  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
  一二  聞一多校《懷沙》的「本迪」與「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
  一三  《史記》所載先秦人物,與屈原一樣多未見於今天的先秦典籍,但決不等於先秦本無其人
  一四  重排《天問》的章節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粗暴的作法
  一五  漢初楚辭之學崛起于江淮之間的歷史原因
  一六  《遠遊》決非抄襲《大人賦》或《大人賦》的初稿
  一七  《九歌·國殤》乃楚俗國家行儺之歌,其餘篇章與儺無關
  一八  「以屈證屈」,本義自見
  一九  研究屈賦要善於提出問題,又要善於解決問題
  二?  不能迷信《楚辭》古本,要能獨立思考
  二一  屈原曾到漢北的一些旁證
  二二  南北朝時期為屈學之低潮
  二三  應當正確對待《楚辭》中的漢人作品
  二四  屈賦雖多偶句,也具有錯落美的特徵
  二五  讀史能通國俗,才知《哀郢》首段實指頃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國內形勢
  二六  清儒訓騷,往往因吹求過甚,反失本義
  二七  屈原並非「巫官」,屈賦並非「巫辭」
  二八  治屈賦各有所難,亦當各有所重
  二九  同一神話之分化,往往由神話本身兩種不同特徵而引起
  三?  《天問》問句的修辭,變化多端,無板滯感
  三一  《七諫》不見於《東方朔傳》的原因
  三二  《天問》《招魂》中的神話原型不容忽視
  三三  屈賦詞序例置現象多見於中原,並非楚語所獨有
  三四  依古籍校改《楚辭》文字,當持審慎態度
  三五  「山無草木曰岵」,疑于義者當求之於聲
  三六  屈賦聯綿詞與迭音詞交互作用以求錯落之例繁多
  三七  詩騷異體的原因,乃由口頭歌唱與書面記錄之不同所造成
  三八  楚國之外,徐宋魯諸國亦有「令尹」之稱
  三九  屈原北走汨羅的目的,為救國,非為自沉
  四?  詩騷中比興說的特例
  四一  班固曾撰有《離騷贊》一書,今已佚亡
  四二  出土楚簡以「二」為重文符號之例類繁多,「些」類重文,乃其通例
  四三  屈原初放東居陵陽,其地乃楚國東境的文化中心與交通要道
  四四  以韻律為根據,可校正屈賦之許多誤文
  四五  屈原二十幾歲即任「左徒」,不合於《曲禮》而合於當時的歷史事實
  四六  王逸注屈賦之失誤,多屬學識問題,並非全是時代局限
  四七  漢代以比興釋屈賦之風已盛,而王逸過於穿鑿,反失本義
  四八  劉安被誅后,最早得見《離騷傳》者,劉向最有條件
  四九  《天問》「顧菟」之得其正解,乃幾代學人不斷探索之結果

  五?  屈原所草「憲令」對當時貴族有極大的制約作用,故奪稿,遭讒,被放,乃歷史必然
  五一  在楚國廣闊領域中,與中原語言之間,亦當有音系之異,不特音值有別
  五二  對屈學遺產要善於繼承,不能抱虛無主義態度
  五三  不能以「三五」之言,否定《抽思》為屈作
  五四  劉向纂定《楚辭》之後的後人增補,亦猶劉向纂定《列女傳》而後人又增補以東漢婦女傳記
  五五  鄂君啟節之「鄖」,當在漢北,即今湖北鄖縣、鄖西之地,決非漢水下游潛江流域之鄖
  五六  《涉江》之「南夷」,乃指當時漵浦一帶的巴、濮諸族而言,非指楚人
  五七  「克」字從「古」得聲,故「克」得與《爾雅》「辜月」之辜相通
  五八  「克」從「古」聲,故與「辜」「嫴」皆有肩任負荷之義
  五九  武王以辜(克)月伐紂之事,證以長沙楚帛書十一月「利侵伐」之言益信
  六?  丹淅即楚初封之丹陽,「三戶」即在其地
  六一  《屈賦修辭舉隅》之目的,是解決校勘、訓詁難於解決的問題
  六二  漢唐摹屈賦者,多失屈賦修辭之妙諦
  六三  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主流相同,故以中原典籍釋屈賦,極少扞格
  六四  利用出土文物釋屈賦,必以典籍知識為前提
  六五  讀書必明體例,《說苑·談叢》足證《漁父》「新沐」二句為古諺,下文非古諺
  六六  讀書宜識字,「雎」與「睢」,「汨」與「汩」,不能混為一談
  六七  出土漢簡帛對訓釋《楚辭》異文,有重要參考價值
  六八  《東方朔傳》朔作品「八言七言」,乃指當時七字句或八字句的詩歌
  六九  《哀郢》的「陵陽」、《招魂》的「廬江」,地望相連,于古有證
  七?  訓釋《天問》必須宏觀與微觀緊密結合
  七一  春秋時代「諧音雙關語」早已流行,故二湘修辭採用之
  七二  追本溯源,《楚辭》之「辭」的本義為爭論是非之言
  七三  《屈賦新探》雖早脫銷,尚無重版之期
  七四  姜亮夫氏對「屈原否定論」的論點與態度
  七五  批評「屈原否定論」,並不是學術史上由疑古思潮又回到盲目信古的老路
序跋薈存
書信拾遺
重校後記  湯序波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