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奧得河前線1945》系列介紹了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的絕望戰鬥,我們主要從德方角度介紹了柏林戰役之前一系列事件的脈絡。其中,第1卷——《奧得河前線1945:戈特哈德·海因里齊大將、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和德國在東線的最後防禦,3月20日至5月3日》(2010年由赫利昂出版社出版)——講述了—位德國高級軍官的故事:在離戰敗還有6周時,他繞開希特勒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私下策劃了—份戰略防禦方案,試圖從戰火中拯救柏林。第2卷——《奧得河前線1945:檔案、報告和親歷記錄》(2014年由赫利昂出版社出版)——講述了兩個人的矛盾,其中之一是海因里希·希姆萊——一個平庸之輩;另一個是海因茨·古德里安一總是強調進攻。由於這種矛盾,在1944—1945年冬季,德軍浪費了構建奧得河防線的寶貴時間,也失去了抵擋蘇軍總攻的能力。另外,該卷還詳述了國防軍人員補充體系的作用:殘兵敗將被匆匆集合起來,重新獲得凝聚力,他們不畏艱辛,進行了短暫的頑強抵抗。其中—個典型案例就是海因里齊在澤勞高地的防禦,迫使約瑟夫·斯大林命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掉頭北上,前往柏林支援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而不是向南進攻布拉格和捷克斯洛伐克,這讓美國第3集團軍直接開入了這片本應由蘇軍佔領的區域。後來,在與斯大林的秘密協定中,杜魯門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這些土地換取了進入柏林的通道,從而改變了歐洲未來50年的命運。
為撰寫該系列,筆者做了10年的原始研究,並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檔案館搜集了大量幾乎從未出版的原始文件。它們將與全新的當事人記錄交織在一起,共同講述—個故事:在歐洲大陸最宏偉的城市都會區,戰鬥曾經是多麼一波三折和驚心動魄。我們將使用大量地圖和航拍照片,逐條街道、逐棟建築物甚至逐個房間地描繪戰線,並用戰鬥前、戰鬥中和戰鬥后的罕見街景照片作為輔助,以此展示城市地形,還原被戰火毀滅的景緻。
作者介紹
(英)A.斯蒂芬·漢密爾頓|責編:寧蓮佳|譯者:邢天寧
目錄
第1卷
第一部分 戰鬥背景
第一章 1944年6月至1945年3月,德國在戰爭末期的戰略
第二章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1945年1月至3月
第三章 戈特哈德·海因里齊其人
第二部分 奧得河前線的防禦準備,3月20日-4月13日
第四章 指揮官的意圖
第五章 戰役背景和戰場環境
第六章 德軍部隊的部署
第七章 蘇軍的兵力配置和目標
第八章 迴旋鏢行動與屈斯特林之戰
第九章 襲橋戰
第十章 奧得河前線防禦戰的規劃
第三部分 戰鬥,4月14日-5月3日
第十一章 戰鬥綜述
第十二章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最後戰鬥
第十三章 總結和評論
第四部分 後記
附錄A 軍事研究文件R-69
附錄B 軍事研究文件MSB-606
附錄C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組織結構
附錄D 戈特哈德·海因里齊生平
附錄E 哈索-埃卡德·馮·曼陀菲爾男爵生平
附錄F 特奧多爾·布塞生平
附錄G 瓦爾特·溫克生平
附錄H 漢斯-格奧爾格·艾斯曼生平
附錄I 柏林戰略進攻行動中蘇軍的人員和裝備總數
附錄J 截至1945年3月15日,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人員補充和損失
附錄K 第9集團軍的戰鬥人員數,1945年3月17日
附錄L 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黨衛軍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第5獵兵師、第3海軍步兵師1945年3月25日的人員和裝備到位情況
附錄M 1945年4月10日,第9集團軍的戰鬥人員數
附錄N 1945年4月15日,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裝甲車輛和突擊炮統計數據
附錄O 黨衛軍第3(日耳曼)裝甲軍的編製,1945年4月23日12點整
附錄P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戰鬥序列,1945年4月25日
附錄Q 關於維斯瓦河集團軍群重型武器和其他事項的說明
附錄R 奧得河前線德軍戰鬥序列,1945年3月-5月
參考資料
彩色地圖
第2卷
第一部分 希姆萊及其參謀部
第二部分 東線:戰略崩潰和重整旗鼓
第三部分 波美拉尼亞要塞
第四部分 海因里希·希姆萊領導下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群
第五部分 海因里齊上任
第六部分 奧得河前線的文件
第七部分 1945年德軍戰鬥部隊的重建
第八部分 奧得河前線的作戰部隊
第九部分 關於東線的《元首指示》紀要
第十部分 奧得河前線的最後戰鬥
第十一部分 總評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