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減排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實踐(精)

  • 作者:魏一鳴|責編:陳會迎//郝悅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62900
  • 出版日期:2023/08/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86
人民幣:RMB 2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碳減排工程的科學實施與系統管理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本書全面介紹了作者及其團隊在長期開展碳減排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並形成的碳減排系統工程理論、技術及實踐體系。上篇圍繞碳減排過程中面臨的短期減排與長期減排、局部減排與整體減排、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發展與減排四大均衡難題,創建了碳減排系統工程理論,簡稱「時-空-效-益」統籌理論。中篇在「時-空-效-益」統籌理論指導下,建立了碳減排系統工程技術,即碳減排路徑設計與系統優化技術,自主研製並成功開發了綜合評估技術體系和平台,簡稱中國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C3IAM)。下篇在「時-空-效-益」統籌理論指導下,採用碳減排路徑設計與系統優化技術,圍繞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這一典型碳減排工程,聚焦項目可行性評價、工程選址、基礎設施規劃、進度管理、運營優化、風險管理等工程實踐應用。最後面向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系統研究了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所涉及的四對核心關係,創建了相關路徑優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與路線圖。
    本書適合碳中和及碳減排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政府工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人員及其他感興趣的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品閱讀。

作者介紹
魏一鳴|責編:陳會迎//郝悅
    魏一鳴,現任北京理工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0—2008年);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2009—2019年)。     從事能源環境系統工程和氣候工程管理的教育與研究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0余項;出版著作10余部;發表SCI/SSCI論文190余篇,21篇論文入選全球高被引論文,2018年、2019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連續6年被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獲省部級獎12項;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並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兼任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創始理事長等職務;10余份國際重要期刊的副主編、顧問、編委;受聘擔任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五屆、第六屆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能源系統領銜作者的協調人。

目錄
上篇  碳減排系統工程「時-空-效-益」統籌理論體系
  第1章  緒論
    1.1  全球及主要地區氣候減緩行動
    1.2  碳達峰與碳中和
    1.3  碳減排工程及其技術體系
    1.4  碳減排工程相關研究進展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碳減排系統工程及其「時-空-效-益」統籌原理
    2.1  碳減排系統工程定義
    2.2  碳減排系統工程特徵
    2.3  碳減排系統工程體系
    2.4  碳減排系統工程難題
    2.5  碳減排系統工程「時-空-效-益」統籌內涵
    2.6  碳減排系統工程「時-空-效-益」統籌理論與技術及實踐
    2.7  本章小結
  第3章  時間統籌:短期與長期協同
    3.1  短期減排與長期減排
    3.2  跨期均衡路徑選擇
    3.3  貼現率參數選擇
    3.4  時間統籌方法:跨期分配模型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空間統籌:局部與整體協同
    4.1  局部減排與整體減排
    4.2  社會福利權重的選擇
    4.3  碳減排責任分擔規則
    4.4  空間統籌方法:減排責任的代內權衡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效率統籌: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協同
    5.1  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
    5.2  效率統籌理論
    5.3  效率統籌方法:減排資源的最優配置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收益統籌:發展與減排協同
    6.1  發展與減排
    6.2  收益統籌理論
    6.3  收益統籌方法:發展與減排的協同權衡
    6.4  本章小結
中篇  碳減排路徑設計與系統優化技術
  第7章  碳減排路徑設計技術
    7.1  碳減排路徑設計的現實需求
    7.2  系統優化技術是碳減排路徑設計的主流工具
    7.3  綜合評估模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7.4  基於「時-空-效-益」統籌的系統優化方法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綜合評估平台(C3IAM)總體設計
    8.1  綜合評估技術體系
    8.2  氣候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耦合技術
    8.3  多源數據耦合技術
    8.4  綜合評估情景設置
    8.5  本章小結

  第9章  行業與區域碳減排技術系統
    9.1  國家能源技術模型
    9.2  電力行業
    9.3  鋼鐵行業
    9.4  水泥行業
    9.5  化工行業
    9.6  有色行業(鋁冶煉行業)
    9.7  建築行業
    9.8  交通行業
    9.9  區域協同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優化方法
    9.10  本章小結
  第10章  經濟系統
    10.1  全球多區域最優經濟增長模型體系
    10.2  能源與環境政策分析模型
    10.3  本章小結
  第11章  氣候系統
    11.1  基本原理
    11.2  碳循環過程
    11.3  氣候系統模型的簡化框架
    11.4  宏觀經濟影響評估模塊
    11.5  農業影響評估模塊
    11.6  人體健康影響評估模塊
    11.7  極端事件影響評估模塊
    11.8  本章小結
  第12章  土地利用系統
    12.1  基本原理
    12.2  食物需求模型
    12.3  土地生產活動生物物理參數
    12.4  土地利用分配機制
    12.5  本章小結
  第13章  全球減排路徑設計與評估
    13.1  《京都議定書》實施效果評估
    13.2  《巴黎協定》實施效果評估
    13.3  全球氣候變化「自我防護策略」設計
    13.4  后巴黎時代締約方的經濟有效行動策略
    13.5  本章小結
下篇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工程的管理實踐
  第14章  碳減排路徑與CCUS工程
    14.1  全球碳減排路徑與CCUS工程
    14.2  中國CCUS發展需求
    14.3  CCUS工程實踐挑戰與需求
    14.4  本章小結
  第15章  CCUS項目部署與可行性論證
    15.1  CCUS項目優先順序評價
    15.2  中國CCUS典型項目投資可行性論證
    15.3  本章小結
  第16章  CCUS項目投資決策與運營優化
    16.1  CCUS項目投資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
    16.2  考慮CCUS的發電技術組合投資決策
    16.3  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的最佳碳捕集改造時機

    16.4  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的碳捕集運營優化
    16.5  本章小結
  第17章  CCUS項目風險管理
    17.1  CCUS項目風險管理概述
    17.2  CCUS項目風險識別
    17.3  CCUS項目風險評價典型方法
    17.4  CCUS項目風險應對
    17.5  本章小結
  第18章  CCUS工程源匯評估
    18.1  CCUS碳排放源識別
    18.2  CCUS封存場地封存潛力及適宜性評價
    18.3  本章小結
  第19章  CCUS工程源匯匹配與空間規劃
    19.1  全球CCUS工程源匯匹配優化技術
    19.2  全球CCUS工程源匯匹配布局方案
    19.3  本章小結
  第20章  CCUS工程二氧化碳管網優化設計
    20.1  二氧化碳管道輸送技術及工程實踐現狀
    20.2  面向碳中和目標的陸海CO2運輸管網規劃方案
    20.3  本章小結
  第21章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1.1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四對核心關係的辯證原理
    21.2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優化方法
    21.3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與路線圖
    21.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