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國的世界觀(精)/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世界

  • 作者:王中江|責編:夏貴根|總主編:王中江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 ISBN:9787300321691
  • 出版日期:2023/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56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人們越是面對早期中國的世界觀,面對眾多子學家們創立的學派和學說,就越能感受到這一時代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創造性,越能感受到這一時代何以能夠成為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突破時代,何以能夠成為中國智慧和思想的源頭活水。在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相互印證的重要契機中,在深度視點和多種維度之下,由宇宙觀、天下觀和自我模式等構成的早期中國世界觀得以立體性呈現。人們從中看到的是解釋宇宙和萬物起源的各種生成論與演變論,是期望人類和諧共同體和良好秩序的天下體系論,是塑造人成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和充實的自我的人生智慧論。

作者介紹
王中江|責編:夏貴根|總主編:王中江
    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圍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會長、張岱年研究會會長。著有《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道家的宇宙觀和人間觀
    第一節  出土簡帛文獻的年代與自然宇宙觀
    第二節  宇宙的開端、狀態和生成過程
    第三節  萬物的內面性及其活力:「物性」如何可能?
    第四節  「道」的「弱作用力」與萬物的「自發性」
    第五節  自然的連續性:從宇宙到人間
  第二章  「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論
    第一節  現實實體和物的世界:「自然」即萬物和自然界
    第二節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質:「自然」即人和萬物的本性
    第三節  本體及其本性:「自然」與「氣」、「道」和「佛」
    第四節  「自然」和道、理、數及偶然、必然、因緣
    第五節  非主使、非人為、非造作:「自然」即「莫為」
    第六節  萬物的自主活動和自己造就:「自然」即「自成」
    第七節  規範、準則和境界:「自然」即「因任」、「自如」和「忘我」
  第三章  根源性永恆概念:老子的作為「道」的謂詞的「恆」
    第一節  「道」之時間性:「道恆」的失憶及喚起
    第二節  道永恆和永恆的道:「道恆」和「恆道」
    第三節  與道合一:物恆久與道永恆
  第四章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變餘論
    第一節  「萬物之始」和「執一無為」:《文子》中的「一」
    第二節  「有一而有氣」和「以一度萬」:《鶡冠子》中的「一」
    第三節  「造于太一」和「王者執一」:《呂氏春秋》中的「一」
  第五章  楊朱的「人本主義」倫理學
    第一節  人的權利和生命的價值
    第二節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快樂
    第三節  克服「殉名」和「殉物」
  第六章  「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世界:莊子的「物之不齊論」
    第一節  莊子的「差異性」世界圖像
    第二節  萬物為什麼「不齊」:事物「差異性」的根據
    第三節  「以差觀之」:事物的多樣性和視點(「觀」)
  第七章  「別宥」辨正:以尹文「別形名」學說為中心的檢證
    第一節  「別宥」詮解之「定說」
    第二節  「別」「宥」之義和「別宥」另解
    第三節  「別宥」和「別海內」之「名分」
    第四節  「接萬物」和「別宥」
  中篇
  第八章  什麼最值得學習和知曉:論孔子的「學道」和「知道」
    第一節  什麼最值得學習:「學道」
    第二節  什麼最值得知曉:「知道」
    第三節  什麼是孔子之「道」?
  第九章  孔子好《易》和追尋「德義」:以帛書「易傳」類文本中的「子曰」之言為中心的考論
    第一節  晚年的孔子為什麼好《易》?
    第二節  《易》的整體特性和「德義」「道義」
    第三節  《易》中卦辭的「德義」
    第四節  《易》中爻辭的「德義」
  第十章  孟子的倫理選擇論:從「可欲」到「能」和「為」
    第一節  什麼是「可欲的」?
    第二節  為什麼是倫理選擇?
    第三節  人的相似性和能力:「能」和「為」

    第四節  倫理實踐和操練:靈修和踐形
  第十一章  「自我」與「他者」的相與之道:儒家關係倫理的多重圖像
    第一節  兩個語境、文本與相與之道的表達
    第二節  「我」與「他」:人應該如何相互對待?
    第三節  「智者」的「相知之道」:「認識自己」與「認識他者」
    第四節  「仁者」的「相愛之道」:自愛、愛人和被愛
  第十二章  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早期儒家「民意論」的形態和構成
    第一節  權力的起源和目的:從君主「天設說」來看
    第二節  權力的運用與「合民意」(「得民心」)
    第三節  公眾、上天和君王的協同性:從「民意」到「天意」和「君意」
    第四節  公眾的意願何在:什麼構成了「民意」?
    第五節  政治後果承擔及反抗權
  第十三章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一節  儒家成就自身的智慧:人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二節  道德自主性和施於及勿施
    第三節  「反求諸己」和自我檢證
    第四節  自我反思和無怨論、羞恥感
下篇
  第十四章  聖創論的圖像和形態:社會起源論的中國版本
    第一節  誰是和何以能夠成為創建者?
    第二節  匱乏、強權和混亂的原初狀態
    第三節  文明、政府和國家如何被創建?
    第四節  可識別性:對比中的「聖創論」
  第十五章  世界公正和協同信念:中國「天下主義」精神
    第一節  地理空間的廣大性:天下和地上
    第二節  天下的「公共性」:共有和共享
    第三節  天下相愛和平等:從個人到族群
    第四節  天下和文化的共同性
    第五節  天下主義和「天道」「心同」「理同」
  第十六章  「心靈」概念圖像的多樣性:出土文獻中的「心」之諸說
    第一節  心靈和意識的二重性:「心不勝心」和「心勝心」
    第二節  心志和操習:「心無定志」、「心有志」和「習」
    第三節  心的中心性和主動性:「心是謂中」和「心與天兩」
    第四節  心的主體性和本真性:「心曰唯」、「中心」和「慎獨」
  第十七章  「明同異」:中國古典語境中的多樣性、差異性和共同性話語
    第一節  「心同」「理同」:世界中的「共同性」
    第二節  「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創造力
    第三節  「同異交得」:事物同異關係的互補和相成
    第四節  人的偏好和協同:「多元」與「共識」
附錄一  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視野
  一、自然宇宙觀和不同的宇宙生成論
  二、連續與多元:東周宗教信仰的再認識
  三、儒家經典詮釋學和孔門後學的性情論
  四、秦國的政治倫理和黃老學的公共理性
附錄二  墨子的「互惠主義」
  一、「天下」和「福利」觀念
  二、天下「互惠」「互利」:「利益」的相互性和共享
  三、「非攻」、「息戰」和互利
  四、人類互惠的天義根源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