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

  • 作者:仇鳳仙|責編:洪瓊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57211
  • 出版日期:2023/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6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研究多元視角考察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及其存在問題,對第一代農民工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能力分別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考察其相關性及其與生計後果的關聯,並進行深度分析。在理論視角上,運用社會脆弱性—可持續生計二元視角考察了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中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和計能力及其可持續生計構建路徑。同時,在量化研究視角下,對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要素進行概念操作化,並細分指標化和賦值,形成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的指標體系,從而架構了第一代農民工生計分析框架,並圍繞建構的指標體系進行量化分析。在關於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率分析部分,重點運用定性訪談資料,分析了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選擇的主動性和社會適應性特徵,並據此提煉出第一代農民工的生計策略中的生活理性特徵,且其生活理性具有典型的二元化即同時兼具傳統倫理與現代工具理性,安全穩定與規避風險是他們這兩種行為邏輯的典型表現。正是在這些策略指引下,第一代農民工及其家庭試圖運用有限的生計資本構建相應的生計體系以維持生計可持續。在其可持續生計的建構上堅持福利體系多元化傳遞和生計機會再造原則,立足鄉村振興,提升他們生計能力是核心途徑。

作者介紹
仇鳳仙|責編:洪瓊
    仇鳳仙,1979年1月生,安徽泗縣人,社會學博士,安徽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社會工作督導專業委員會理事,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社會政策與社會發展。在Ageing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公共管理學報》、《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等SSCI/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17BSH137),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農村老人社會適應性實踐研究——基於日常生活研究視角(AHSKY2015D62),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農村貧困老年人日常生活實踐研究,主持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示範項目:農村社會學(2018mooc171)。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現實意義
    一、中國近現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轉型
    二、近代中國流民與當下農民工社會流動比較
    三、中國農民社會地位轉換與中國現代化過程
    四、第一代農民工的暮年關注
    五、研究創新和學術價值
  第二節  中國農民工類型劃分
    一、何為農民工
    二、農民工群體研究的代際類型劃分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思路解釋
    一、研究總體設計
    二、研究方法介紹
    三、研究邏輯與研究內容
    四、若干說明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農民工研究國內外文獻回顧
    一、國外移民相關研究
    二、國內農民工研究視角釐清
    三、第一代農民工研究回顧
  第二節  可持續生計中國實踐研究回顧
    一、可持續生計下的農戶生計研究
    二、可持續視角下失地農民研究
    三、可持續生計視角下農民工研究
  第三節  福利多元主義文獻回顧
    一、社會福利理論及其多元化發展
    二、老人福利供給的多元類型
    三、中國農村老人福利供給的實踐探索
  第四節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排斥理論
    二、弱勢累積理論
    三、可持續生計理論
  第五節  研究評價與反思
    一、現有研究評述
    二、研究反思
第三章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中的政策背景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政策
    一、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政策釐清
    二、中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探索
    三、第一代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現狀分析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醫療健康政策
    一、中國醫療保險政策釐清
    二、中國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回顧
    三、第一代農民工醫療服務及健康現狀分析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情況
    一、農民工工傷保險社會政策回顧
    二、第一代農民工工資保護政策回顧
    三、第一代農民工勞動權益現狀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理論建構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走向承認中的社會邊緣
    一、第一代農民工及其家庭生計方式轉換
    二、第一代農民工走向承認的制度過程
    三、第一代農民工無力脫離的社會邊緣位置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視角引入
    一、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系統特性
    二、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的恰適性
    三、第一代農民工持續生計研究框架建構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指標與權重設計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資本分析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描述性分析
    一、生計資本介紹
    二、第一代農民生計資本統計描述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構成與權重描述性統計
    一、生計資本研究的指標建構
    二、其他控制變數指標描述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與生計預期計量分析
    一、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與生活預期相關性分析
    二、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與未來養老方式相關性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策略解析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及其闡釋
    一、生計策略及其溯源闡釋
    二、第一代農民工家庭生計策略變遷
    三、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形成
    四、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維度闡釋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指標描述性分析
    一、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指標與分佈
    二、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描述性分析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生計資本及生計預期計量分析
    一、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相關性分析
    二、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與未來生計預期相關係分析
    三、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與未來養老安排相關性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能力分析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能力闡釋
    一、可持續生計能力的闡釋
    二、可持續生計能力的闡釋維度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能力向度闡釋
    一、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風險控制能力
    二、第一代農民工社會環境適應能力
    三、第一代農民工個體發展能力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能力計量分析
    一、可持續生計能力的指標解析
    二、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資本與生計能力相關性分析
    三、類別化視角下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能力相關性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第一代農民工社會脆弱性與生活理性二元性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社會脆弱性闡釋
    一、脆弱性概念的釐清
    二、社會脆弱性概念學術演進
    三、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系統中的社會脆弱性結論
    四、第一代農民工社會一生計脆弱性分析框架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活理性的二元屬性
    一、生活理性文本闡釋
    二、第一代農民工從生存理性到生活理性選擇
    三、第一代農民工生計策略建構中的生活理性維度闡釋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衝出藩籬: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建構
  第一節  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建構機制和原則
    一、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系統動力機制
    二、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建構原則
  第二節  第一代農民工多元福利供給體系建構
    一、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的生計需要闡釋
    二、補償性社會福利政策取向
    三、社會養老政策年齡差異化選擇
    四、醫療保障制度銜接與完善
    五、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建設
  第三節  第一代農民工生計機會再造
    一、再造鄉村生計機會,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構建核心
    二、城市就業市場再拓展,第一代農民工勞有所得
    三、探索專項建設項目,多維保障其可持續生計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十章  結論與探討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能力低下
    二、第一代農民工「生活理性」的二元屬性
    三、社會脆弱性是第一代農民工生計脆弱核心要素
    四、構建第一代農民工的生計核心在於多元福利傳遞和生計機會再造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一、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推進
    二、第一代農民工社會化養老支持進一步拓展
    三、第一代農民工補償性社會支持政策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附錄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民工社會政策主題及內容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