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改善民生的中國植物科學

  • 作者:編者:中國植物學會|責編:王靜//王好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64867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38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圍繞中國植物科學在糧食、衣物、醫藥、環境等方面,尤其是近30年來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需求方面,積極響應國家關於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大食物觀等號召,選取了10個典型案例,從時代背景出發,講述了中國植物科學發展中的理論突破和創新實踐,重點反映了中國植物科學對於改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本書可讓廣大植物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及相關管理部門人員了解植物科學的研究和重大發現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防建設及改善民生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時也為植物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思路啟發,引導植物科技工作者繼續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勇於創新,攻堅克難,不斷推動植物科學進一步發展。

作者介紹
編者:中國植物學會|責編:王靜//王好

目錄
第一章  植物學在中國早期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中國典籍中有關植物及相關研究的記載
  第二節  植物學在中國的起始
    一、早期西方植物學著作的譯介與傳播
    二、我國野外植物採集和分類的先驅——鍾觀光
  第三節  靜生生物調查所及其他早期的植物學研究機構
    一、靜生生物調查所的建立
    二、靜生生物調查所的主要貢獻
    三、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四、其他研究機構
    五、中國植物學會的創立
  第四節  野外植物採集和調查及重要發現
    一、靜生生物調查所在雲南的植物採集和調查
    二、秦仁昌的蕨類植物分類系統
    三、水杉的發現
    四、植物調查工作小結
  第五節  抗戰期間我國植物生理學家的成就
    一、李繼侗開國內植物生理學研究之先河
    二、羅宗洛的植物生理學研究
    三、湯佩松和西南聯大同事們的貢獻
    四、茶館聚會催生超前40年的植物細胞吸水理論
  第六節  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和交流
    一、與國外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刊物和標本互換
    二、與國外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
    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四、派人出國進修和訪學
    五、李約瑟和中英科學合作館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以植物志為載體的資源普查和研究助力國家建設
  第一節  人類利用植物資源歷史久遠
    一、植物為人類生存和繁衍提供寶貴資源
    二、我國先民對植物資源的認知和利用
    三、植物學先驅開展植物資源調查,為植物志編研開山鋪路
  第二節  迫在眉睫,建設新中國急需摸清植物資源家底
  第三節  艱苦創業,大規模野外考察支撐《中國植物志》編研
    一、建機構團隊,定宏大願景
    二、赴大江南北,閱浩瀚珍藏
  第四節  ?薪嘗膽,《中國植物志》鑄就新的里程碑
    一、籌備啟動,厚積薄發
    二、同心協力,攻堅克難
    三、夙興夜寐,終成巨著
  第五節  奠定基礎,為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鋪路
  第六節  數字技術使《中國植物志》更上一層樓
    一、數字技術使《中國植物志》融入百姓生活
    二、DNA條形碼技術助推植物物種快速精準鑒定
  第七節  走出國門,《中國植物志》登上國際舞台
    一、Flora of China開啟國際合作新征程
    二、攀登高峰,揭開地球之巔植物精靈的神秘面紗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水稻——馴化與自然變異基因組理論突破,促進水稻育種跨越式發展
  第一節  水稻的起源、馴化與中華文明
    一、稻耕起源
    二、水稻馴化
    三、水稻與中華文明
  第二節  中國稻作科學先驅
  第三節  雜交水稻從中國走向世界
    一、中國雜交水稻源頭創新
    二、中國雜交水稻走向世界
  第四節  從理論突破到領跑設計育種
    一、水稻分子育種的理論基礎
    二、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與相關基因分析
    三、水稻基因組與分子育種
  第五節  環境友好的綠色超級稻
    一、超級稻
    二、綠色超級稻
  第六節  未來的中國盤中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從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到以「濱海草帶」為基礎的草牧業
  第一節  生物種間雜交育種之難在小麥上取得突破
    一、小麥借助近親基因高產抗病
    二、小麥遠緣雜交的技術難題
    三、解碼小麥近緣植物基因組「天書」
  第二節  以「濱海草帶」為基礎的草牧業
    一、高效「以草換肉」的科技密碼
    二、小麥近親與「濱海草帶」夢
    三、不與主糧爭地的耐鹽鹼飼草
    四、「濱海草帶」戰略規劃與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從莖尖脫毒到種薯革命
  第一節  馬鈴薯進入中國的時間及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一、馬鈴薯的起源和傳播
    二、馬鈴薯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
  第二節  傳統的馬鈴薯繁殖方式導致嚴重的種薯退化
    一、馬鈴薯的繁殖方式
    二、病毒積累導致種薯退化
  第三節  利用莖尖脫毒技術生產馬鈴薯種薯
    一、莖尖脫毒在馬鈴薯中的應用
    二、馬鈴薯莖尖脫毒的原理
    三、莖尖脫毒體系的不足
  第四節  用種子來種植馬鈴薯
    一、馬鈴薯種子的優勢
    二、四倍體馬鈴薯種子的探索
    三、自交親和基因的發現為生產二倍體種子提供了可能
    四、第一個概念性雜交種的問世
  第五節  馬鈴薯種子雜交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頂層設計導向重大突破——諾獎成果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
  第一節  在那瘧疾大流行年代

  第二節  挑戰國際權威,發掘抗瘧新葯
  第三節  青蒿素等系列抗瘧葯的發現
  第四節  青蒿素——中國援外的亮麗名片
  第五節  青蒿素發現與應用的啟示
    一、國家需求和精巧組織,激發了科學家的原始創新能力
    二、中醫藥寶庫博大精深
    三、科學家們的奉獻與犧牲精神可歌可泣
    四、青蒿素是推動大科學發展的特殊小分子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從植物多樣性理論到獼猴桃產業
  第一節  獼猴桃栽培利用概要
  第二節  野生獼猴桃的多樣性
  第三節  馴化與育種瓶頸的突破
  第四節  遺傳漸滲與多倍體育種
  第五節  獼猴桃產業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組織培養與轉基因現代生物技術推動新興產業
  第一節  植物組織培養——體細胞變身為植株的奧秘
    一、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二、我國科學家早期取得的開創性成果
    三、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案例
  第二節  轉基因技術——讓夢想照進現實的生物技術
    一、植物轉基因技術
    二、轉基因抗蟲棉使棉鈴蟲銷聲匿跡
    三、水稻里種出人血清白蛋白
  第三節  智能植物工廠——農業的工業化未來可期
    一、離開陽光和土壤,植物照常能生長
    二、生長條件智能化模擬為植物生長保駕護航
    三、植物工廠的暢想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天然橡膠支撐國家工業化發展
  第一節  天然橡膠的發現與來源
  第二節  新中國發展天然橡膠工業的挑戰與成就
    一、天然橡膠遭封鎖,頂層決策爭自立
    二、臨危受命勇當先,尋橡膠資源寶庫
    三、山野墾荒苗難活,膠樹安家靠研發
    四、膠樹北移創奇跡,科學貢獻永留名
  第三節  建議國家建立自然保護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四節  改變未來的橡膠草基因工程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植被科學與美麗中國
  第一節  建植被「檔案」,畫植被「肖像」
    一、植被科學守護綠水青山
    二、植被圖志為綠水青山登記造冊
    三、新技術助力中國植被「建檔」
  第二節  從指示植物到大農業思想
    一、指示植物的發現
    二、「大糧食」「大農業」觀點的形成

    三、「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在生態平衡中發展大農業
    四、植被研究和製圖中發現的農業生長規律
    五、糧食安全離不開植被建設
  第三節  植被科學與生態監測
    一、生態監測網路建設對植被格局的考量
    二、生態長期監測揭示植被變化的秘密
    三、大樣地建設創新生物多樣性維持理論
  第四節  植被對碳中和的貢獻有多大?
    一、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
    二、植被固碳知多少
    三、植被碳匯的時空規律
    四、怎樣才能固定更多的碳
  第五節  植被科學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一、植被科學,助力保護對象的確定
    二、國家公園,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
    三、國家植物園,引領植物遷地保護的諾亞方舟
  參考文獻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