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文化大傳統與中國早期文論精神(上下)

  • 作者:胡建升|責編:安新文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42972
  • 出版日期:2023/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97
人民幣:RMB 1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根據中國本土文化的實際材料與田野經驗,文學人類學將文字還沒有出現以前的文化傳統與文明狀態稱為文化大傳統。本書立足於文化大傳統的文化基因與神話圖像,重新對中國早期文論及其潛藏的精神價值展開本土語境的知識建構與跨學科文化闡釋,綜合運用早期岩畫、神話圖像、出土實物、出土文獻等新材料,彰顯文化文本的神話敘事功能,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較神話學、文化人類學、知識考古學、民族學、物質文化研究、神話圖像研究、古典學、比較宗教學等諸多學科的交叉知識,運用四重證據法,進行參證互釋,實現整體釋古,善於在多個學科場域之間迂迴穿梭,深度認知中國早期文論不為人知的文化編碼和精神價值。
    本書認為中國早期文論的本土價值和原型編碼在於史前文化大傳統的神話信仰與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文字書寫文本為中心的單一片面的傳統文論研究模式,才能打破西方文論以作者、讀者、書寫文本、世界為核心要素的文論認知模式,建構以文化文本、神話編碼、文化基因為新型範式的中國文論模式與價值體系。本書所建構的文論新範式對探討新時代中國文論價值的價值取向與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介紹
胡建升|責編:安新文
    胡建升,文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各一項。在《哲學與文化》(A&HCI)《語言研究》《文獻》《文學遺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史學史研究》《民族藝術》《社會科學戰線》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代表作品為《日若稽古的宗教儀式與神聖意蘊》《石鼓文的物質文化與神話圖像研究》《詩言志口傳傳統與神話圖像研究》等。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學人類學。

目錄
上冊
序一  「文」與「論」的文化之根
序二
序三
自序  文論是什麼:作為存在基底的道體世界
緒論  百年古代文論的得失及其跨學科文化重建
  第一節  百年古代文論研究的收穫
    一、古代文論的文獻整理
    二、古代文論在現代高校的學科建制
    三、古代文論的傳統斷裂
  第二節  百年古代文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根性的缺失:從「失語症」到「失道症」
    二、物化的無奈:被客觀化的客觀主義
    三、文化的隔離:以名論名的語言遊戲
  第三節  新時代古代文論的跨學科重建
    一、文論尋根:古代文論的再中國化
    二、發現事件:古代文論再實踐化
    三、文化大傳統:重建古代文論的本土意義
  小結
第一章  文化大傳統與「詩言志」
  第一節  從文化大傳統原道
    一、口傳文化:人類古老的口頭文化大傳統
    二、活態之物:史前神聖的物質圖像傳統
    三、真靈歸來:大傳統文化「道」的神聖之思與元語言意義
    四、圓形運化:文化大傳統「神道」的物質圖像原型
    五、玄古道心:文化小傳統中的道體心性
    六、小結
  第二節  「詩言志」與口傳文化
    一、神聖詩歌:「詩言志」的口傳形式與神秘力量
    二、神志定言:「詩言志」的神性規定與語詞決斷
    三、士志於道:「詩言志」的神道根性
    四、神人以和:「詩言志」的內外和諧與整體合一
    五、小結
  第三節  「賦詩言志」的意義再造與權力關係
    一、口傳詩歌的社會語境與知識意願
    二、「賦詩言志」的表述策略與權力關係
    三、「賦詩言志」的心志分化和社會效益
    四、小結
  第四節  季札觀樂的口傳情結與德性美學
    一、吳季札觀樂的口傳情結與心靈證悟
    二、德性生命與詩歌形式的神聖力量
    三、口傳詩歌與政道
    四、小結
第二章  文化大傳統與孔子詩論
  第一節  士依于仁:士人的仁心領會與文化認同
    一、士依于仁:通向「神道」與「上德」的文化途中
    二、人心歸仁:對生命靈魂的心神領會
    三、仁者愛人:在常身世界中與他者和諧共處
    四、游于藝:仁者在常身世界中的禮樂行為
    五、小結

  第二節  「多聞闕疑」與口傳文化
    一、「多聞」與口傳文化知識觀
    二、「闕疑」與神話法典功能
    三、孔子的神話歷史觀念
    四、小結
第三節「學而時習之」章  的口傳編碼與整體價值
    一、「不亦說乎」的口傳知識
    二、「不亦樂乎」的現身體驗
    三、「不亦君子乎」的現世關係
    四、小結
  第四節  「思無邪」的澄明之思和語詞指引
    一、心與思:通往澄明之心
    二、學與思:君子「近思」的技藝
    三、詩與思:口傳語詞的「無邪」指引
    四、小結
  第五節  「述而不作」的口頭傳統與文化重建
    一、口傳之「作」的口傳語境和神聖話語
    二、口傳之「述」的口頭傳承與文化角色
    三、「述而不作」的文化救弊和創新智慧
    四、小結
  第六節  「文質彬彬」的原型組合與內外貫通
    一、口傳之文與語詞魔力
    二、大傳統文化中「質」的原型組合
    三、仁德力量:隨氣形(無)寄存于質形(有)
    四、彬彬:文質的力量貫通
    五、小結
下冊
  第七節  「詩可以興」的口傳意義與人心指引
    一、「興」與口傳詩歌
    二、「興」與「思明」的可能
    三、「興于詩」:興詞的心志重演
    四、小結
  第八節  「詩可以觀」的觀心知人與神明境界
    一、觀心:由表入里的觀詩之法
    二、知人:由外在之物到人心之思
    三、自知:觀詩的神明境界
    四、小結
  第九節  「詩可以群」嗎
    一、常身世界中的「群」
    二、依仁而擇「群」
    三、詩為何可以「群」
    四、小結
  第十節  詩為何可以「怨」
    一、「怨」的分歧:君子與小人各有所怨
    二、自我治療:君子終歸無怨
    三、詩為何可以「怨」
    四、小結
  第十一節  辭可以「達」嗎
    一、上達與下達
    二、言必有中

    三、辭,達于君子之言
    四、小結
第三章  文化大傳統與老子藝術精神
  第一節  老子:重建文化大傳統的焦慮者和沉思者
    一、對流俗文化的深沉焦慮
    二、「執古之道」以御「今有」
    三、文化重建的雙重沉思
    四、小結
  第二節  自然大道:士人的原初真靈與文化認同
    一、可道:對「真道」的信仰認同
    二、非常道:對「常道」的揚棄
    三、自的神話想象:真靈的物質圖像與神話認同
    四、毀滅與再生:「自然」燃燒的火神崇拜與元一再生
    五、聖人原型:本身在本身世界之中
    六、本身與常身的損益關係
    七、自然本身的生與死及畏
    八、小結
  第三節  「道」與「名」的言說困境和非常通途
    一、非常名:「道」與「名」的矛盾調解
    二、道隱無名:「道」之「無名狀態」與「有名狀態」
    三、同出而異名:「道名」之「無欲狀態」與「有欲狀態」
    四、小結
  第四節  「滌除玄覽」的文學治療與真靈再現
    一、有疵:人在世處於病態中
    二、滌除:「病人」痊愈的文化藥方
    三、「玄」的原初編碼
    四、玄覽:不可見的齊全本身的可見顯現
    五、小結
  第五節  「大音希聲」的原初召喚及自然和諧
    一、大音對五音的文化揚棄
    二、道之出口:本身大音的幽深召喚
    三、音聲相和:大音為何希聲
    四、小結
  第六節  「大象無形」的神話意象和本身顯現
    一、聖人立象與文化大傳統的神話圖像
    二、「大象」是幽眇本身的顯現
    三、「大象」是萬象本源
    四、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