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高級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彭喜春//羅劍鳴//張廣文|責編:馬妍
  • 出版社:輕工
  • ISBN:9787518443857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6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的核心課程配套教材,在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教材《食品微生物學》基礎上,更深入地展現分支學科間的滲透、交叉和融合產生的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技術,展現食品科學研究開闢的新方向和應用領域,助力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建設。
    教材內容立足於我國當代食品微生物發展的現狀與特色進行編寫,呈現益生菌和有益菌、致病菌、腸道菌群及傳統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群的作用機制、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同時立足於學術前沿,介紹微生物系統生物學研究技術等現代技術及應用,為研究生提供更為深入的食品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和觀點,助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本書適用於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工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含學術型和工程應用型),同時可作為農業、輕工、生物、醫藥衛生等學科有關研究人員、專業技術工作者及食品監督檢驗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編者:彭喜春//羅劍鳴//張廣文|責編:馬妍

目錄
第一章  益生菌分類、分離與鑒定
  第一節  益生菌分類
    一、乳桿菌屬
    二、雙歧桿菌屬
    三、鏈球菌屬
    四、黏液乳桿菌屬
    五、可用於食品的潛在益生菌
    六、其他具有益生功效的潛在益生菌
  第二節  益生菌分離與保存
    一、益生菌分離
    二、益生菌篩選
    三、益生菌保存
  第三節  細菌分類鑒定技術與方法
    一、生理生化試驗方法
    二、化學分類特徵分析方法
    三、基於遺傳信息的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
第二章  益生菌生理功能及應用
  第一節  益生菌與胃腸道健康
    一、益生菌與胃腸道健康
    二、益生菌與胃腸道疾病
    三、益生菌促進胃腸道健康機制
  第二節  益生菌與免疫
    一、免疫應答主要類型
    二、益生菌對免疫系統的刺激作用
    三、益生菌免疫調節作用的途徑
    四、益生菌免疫調節作用的菌株特異性
    五、益生菌免疫調節作用的應用
  第三節  益生菌與高膽固醇血症
  第四節  益生菌與高血壓
  第五節  益生菌與糖尿病、肥胖
    一、糖尿病與肥胖
    二、益生菌對糖尿病宿主葡萄糖內穩態的改善作用機制
    三、益生菌對體重(肥胖)的控制機制
    四、功能性益生菌篩選
  第六節  益生菌與衰老
    一、衰老與益生菌
    二、益生菌對宿主機體衰老的延緩作用
    三、延緩衰老作用的益生菌體外預篩選
第三章  腸源益生菌代謝產物及其生理活性
  第一節  短鏈脂肪酸
    一、SCFA產生及影響因素
    二、SCFA吸收
    三、SCFA代謝
    四、SCFA生理功能
  第二節  細菌素
    一、細菌素分類
    二、細菌素合成及分泌
    三、細菌素作用機制
    四、細菌素免疫性
    五、細菌素抗性機制

    六、IⅡ a類細菌素
  第三節  胞外多糖
    一、產EPS的菌株
    二、EPS種類和結構
    三、EPS生物合成及遺傳調控
    四、EPS發酵生產
    五、EPS生物活性
  第四節  維生素
    一、葉酸
    二、維生素B2
    三、維生素K類
    四、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第四章  非腸源性有益菌
  第一節  紅曲霉
    一、紅曲色素
    二、莫納克林類化合物
    三、其他代謝物
    四、紅曲霉主要代謝產物的生產調控
    五、紅曲霉在釀酒工業中的應用
  第二節  丙酸桿菌
    一、丙酸桿菌分類學特徵和分佈
    二、丙酸桿菌有益作用
  第三節  明串珠菌
    一、明串珠菌分離篩選
    二、明串珠菌特性
    三、明串珠菌應用
  第四節  凝結魏茨曼氏菌
    一、凝結魏茨曼氏菌性狀及特點
    二、凝結魏茨曼氏菌篩選及發酵
    三、凝結魏茨曼氏菌作用機制及生物學功能
    四、影響凝結魏茨曼氏菌使用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  食物中的致病菌
  第一節  食物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一、微生物普遍存在於食品中
    二、細菌造成的食源性疾病
  第二節  致病菌進入宿主細胞的機制
    一、拉鏈機制
    二、觸發機制
    三、參與細菌入侵的內吞作用機制
    四、自噬:信息和觀點
  第三節  細菌在細胞質中的作用機制
    一、細菌在細胞質中的複製
    二、細胞內細菌運動機制
    三、細菌與宿主防禦系統相互作用
    四、細菌感染過程中的細胞應答
  第四節  細菌在囊泡中的作用機制
    一、細菌適應囊泡內生活
    二、細菌與宿主相互作用
    三、細菌感應環境
    四、細菌從囊泡中逃逸

  第五節  細菌致病基因轉移與進化
    一、細菌水平基因轉移
    二、細菌毒力基因遺傳轉化
    三、細菌毒力基因轉導和結合
  第六節  致病細菌耐藥性
    一、耐藥性分類
    二、耐藥性機制
第六章  食物中常見真菌及其毒素
  第一節  黃曲霉及黃曲黴毒素
    一、黃曲霉及其毒素對食物的侵染
    二、黃曲黴毒素生物合成
    三、黃曲黴毒素生物合成影響因素
    四、黃曲黴毒素運輸與代謝
    五、黃曲黴毒素毒性
    六、黃曲黴毒素吸收和代謝干預
    七、黃曲黴毒素脫毒
  第二節  赭曲霉素產生菌與赭曲霉素
    一、赭曲霉素產生菌
    二、赭曲霉素易污染的食物
    三、赭曲黴毒素A的生成
    四、赭曲黴毒素毒性
    五、赭曲黴毒素脫毒
  第三節  橘青黴素產生菌與橘青黴素
    一、橘青黴素來源、分佈和代謝
    二、橘青黴素生物合成和實驗室合成
    三、橘青黴素物理化學性質
    四、橘青黴素生物學活性
    五、橘青黴素合成控制——以紅曲產品為例
  第四節  其他真菌毒素
    一、伏馬菌素
    二、麥角生物鹼
    三、其他真菌毒素
第七章  腸道菌群
  第一節  腸道微生物組概述
    一、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建立
    二、腸道微生物功能
    三、腸道微生物失調與致病因素
    四、腸道微生物與疾病
  第二節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
    一、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
    二、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疾病
  第三節  腸道微生物與代謝類疾病
    一、腸道微生物與肥胖
    二、腸道微生物與糖尿病
  第四節  腸道微生物與其他疾病
    一、腸道微生物與腫瘤
    二、腸道微生物與心血管系統疾病
    三、腸道微生物與神經系統疾病
    四、腸道微生物與呼吸系統疾病
  第五節  腸道菌群與食物相互作用

    一、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及由此帶來的代謝狀況改變
    二、飲食結構不當對腸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的影響
    三、合理飲食對腸道菌群和機體代謝的改善作用
第八章  發酵食品微生物群
  第一節  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演變
    一、發酵食品微生物概覽
    二、全球發酵食品微生物
    三、全球飲料酒微生物
  第二節  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代謝和功能特性
    一、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代謝
    二、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功能性質
  第三節  我國傳統釀造食品微生物生態學及其研究策略
    一、中國傳統食品釀造微生態環境特點
    二、中國傳統釀造食品的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策略
    三、中國傳統釀造食品的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展望
  第四節  合成微生物群及其在發酵食品中的應用
    一、合成微生物群落概念
    二、合成微生物群落特徵
    三、合成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和調控機制
    四、合成微生物群應用
    五、合成微生物學與發酵食品發展方向
第九章  微生物系統生物學研究技術
  第一節  微生物基因組學簡介
    一、基因組學概念
    二、微生物基因組學發展現狀及研究意義
    三、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策略
  第二節  蛋白質組學技術
    一、蛋白質組概念
    二、蛋白質組學原理及研究的基本流程
    三、蛋白質組學主要技術
  第三節  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
    一、轉錄組學技術
    二、代謝組學技術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