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風痕(我與性社會學互構)

  • 作者:潘綏銘|責編:王海燕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75864
  • 出版日期:2023/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7
人民幣:RMB 63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作者的學術研究回顧,以他從1981年開始的經歷與心路為線索,詳細介紹了性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縱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項研究的年頭為序(他幾乎全都是第一個投入該研究的);橫向描述,則以性社會學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為線索(作者幾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說,通過作者一個人的經歷,反映出了中國性社會學這個學科的發展脈絡和全貌。

作者介紹
潘綏銘|責編:王海燕
    潘綏銘,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1995年起)、博士生導師(1997年起),1993-2015年任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從1985年開始,在中國創立與推廣了「性社會學」,奠定了其基本理論框架,並創立了該學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有性無別」的新型多元性別理念,被同仁稱為「性學教父」。     潘綏銘是實證研究方法的領軍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2000-2015年進行了4次全國成年總人口隨機抽樣的性生活調查;在質性研究方面,創立了「主體建構」的研究視角與方法論,落實于「社區考察法」「求異法」「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會調查的倫理原則。

目錄
一點說明
1981-1988,我怎麼開始研究「性」
  無心插柳
  研究之始:看,有設計地看
  問卷調查,蹣跚學步
  貴人相助
1987,社會性別理論的虹吸
  論述女性的性權利
  提出「性與性別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中的性生活
1988,從歷史學到初級生活圈理論
  性的載體,不是個人而是「圈」
  性的差異是初級生活圈的建構
  理論意義與學術論敵
1988-2004,從性學走向性社會學
  「性」為什麼值得研究
  可憐天下夫妻情
  從「性科學」脫穎而出
1989-2016,互動的性權利
  從我遇到的故事說起
  2008核心觀念:性的人權道德
  2016:性權利的新解
1990-2010,預防艾滋病,我的參與和體驗
  初涉「界河」
  專家一度
  學相異,人和合
1991年以降,致青春
  七次調查:大學生的性
  2010:調查全國少年之性
  中國獨一無二:「單性別成長」
  性教育:理念為先
90年代:性關係研究
  當今的二奶
  專偶制剖析
1993,論證中國的性革命
  發生的時機與背景
  獨生子女政策=性革命之母
  總結與展望
1995·2006·2012,全性的概念確立
  我的一波三折:性·性存在·全性
  全性的基本命題與理念
  全性的邏輯構成
1996-2018,反思調查與「論方法」的構建
  學統計的感悟
  求真的執念:絕不「假數真算」
  社區考察與相處調查
  求異法:《論方法》一書的精髓
  生命在於質疑:挑戰時髦學術
1997-2010,我在紅燈區
  怎麼想起研究這個

  傾心之作八本書
  國內外的主要理論
  我的糾結
1997-2018,性騷擾與性暴力研究
  性騷擾:話語建構與主體建構之悖
  性暴力問題深究
  性的情感苛政
2000-2015,世界領先:四次全國總人口的性調查
  世界領先,有目共睹
  為什麼能夠代表全中國成年人
  調查方法:我將心比心,你實話實說
  善始善終
2005·2011,性社會學,自立於學術之林
  實至名歸:1993年研究所誕生
  2005和2011:本學科的確立
  42輯之多的《研究通訊·研究叢書》
  我們師門:非孤獨,乃獨處也
2006年始,學術回饋社會
  社會培訓:舉步維艱
  提籃小賣:我和李銀河的巡迴講座
  獎掖新人與抱團取暖
  教學相長:專業培訓與邂逅「性技巧」
  緣聚:我的草根朋友們
2007,主體建構論的萌發
  基本的表述
  理論來源與認知意義
  主體建構的社會性別新論
2008年起,反思西來理論
  西化:隨波逐流20年
  反思西方理論:南橘北枳
  本土化:坐井觀天還是酸葡萄心理
2010,思維方式比理論更重要
  光譜式思維
  個體差異大於整體區別
  四步條件分析法的研究思路
  從「公理判定」走向「多維建構」
  整體論之殤:全性之全景
2012,性與社會變遷
  社會變,性才變
  性,是如何被政治鬥爭利用的
  價值觀:「三國演義」中的我們
2013,「性化」理論的建構
  21世紀中國的性化
  性化與社會性別
  性化的意義與理論分析
2014,陰陽:本土性別之構建
  陰陽與性別:中西方的差異
  男尊女卑之基:女性被五種身份封死
  《金瓶梅》:女性的性競爭
  殊途同歸:社會性別理論與陰陽哲學

2014,陰陽哲學中的「全性」
  儒道佛的性哲學
  火之弱:男人的「恐陰情結」
  水之情:女人的「惜陰意識」
2015,主體建構論的確立
  性,只能由主體來標定
  主體建構論的哲理化表述
  全性的主體建構
  主體建構論的普適性
  最根本的主體建構
2014-2018,播下另類的種子
  「民間性學」登上大雅之堂
  老年的性,不都是性的老年
  《我在現場》:研究者的心路歷程
2017,理論探求不負勇往
  決定論的各種理論
  建構論的視角
  互動論種種
  我的多元共振視角:性風采研究
  宿命:「野路子」,難歸順
2018,更進一竿:性的社會空間理論
  生活世界:性的理想、底線與景深
  性制度的社會空間
  合謀:性與制度的互構
2019,刨根問底,繼往開來
  基本假設必須重構
  性研究的元矛盾
  性社會學的元問題
  方法論的再出發
  我的未竟之業
附錄:一個性社會學家的自我修養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