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新中國戲曲批評史(1949-2000)

  • 作者:張之薇|責編:賈茜
  • 出版社:文化藝術
  • ISBN:9787503974229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7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新中國戲曲」是中國戲曲漫長發展進入當代歷史階段的斷代史,其具體時間上限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其時間下限應當以現階段為界,本研究考慮到時間上的完整性,主要以20世紀末為時間下限,並對21世紀前20年的戲曲發展進行簡要觀照。在這50年的時間跨度下,戲曲創作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完全區別于中國古典戲曲發生、形成、成熟幾百年的發展路徑。

作者介紹
張之薇|責編:賈茜
    張之薇,1975年生,山西太原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副研究員。199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2002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多年來,在《文藝研究》《戲曲藝術》《戲曲研究》《民族藝術研究》《中國文藝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北京青年報》《新民晚報》《文學報》等各大報刊發表論文、評論文章數十萬字。出版專著《獻祭一中國古典戲劇悲劇精神論》《京劇傳奇》,論文集《論劇雜墨》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1949:語境的分界——中國戲曲批評的歷史轉向
  第一節  1949年之前邊區的戲曲改造
  第二節  平劇改造基地:延安平劇研究院
  第三節  1949年之前國統區內的戲曲改革
  第四節  1949年「梅蘭芳風波」:從「移步不換形」到「移步必須換形」
第二章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戲曲批評研究
  第一節  戲曲改革:禁戲,還是改戲?
  第二節  反歷史主義批判:歷史劇創作觀的第一次大討論
  第三節  舊戲的形式:關於戲曲舞台藝術革新的討論
    一、戲曲導演制度的建立
    二、凈化舊戲舞台形象
    三、對戲曲舞台藝術革新的集中探討
  第四節  「推陳出新」:挖掘與整理傳統戲的實踐與討論
    一、《十五貫》:「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
    二、關於《琵琶記》的大討論
    三、「大躍進」:失衡的現代戲高潮
    四、關於歷史劇的第二次大討論
    五、「三並舉」的夭折和對「鬼戲」的批判
第三章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戲曲批評研究
  第一節  對京劇演現代戲的討論
  第二節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篇文章引發的「革命」
  第三節  「樣板戲」名稱的由來
  第四節  「樣板戲」的創作觀
  第五節  「樣板戲」批評生態的變異
第四章  20世紀80年代中國戲曲批評研究
  第一節  1978—1979:「撥亂反正」階段
    一、是「新時期」起點,還是「轉折年代」?
    二、戲劇理論界放開戲劇的呼籲與民間傳統劇目的大幅度恢復
    三、對《四郎探母》等傳統戲的再討論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復興和啟蒙年代
    一、「推陳出新」再討論
    二、復興后的戲曲危機論
    三、由戲曲「現代化」引發的「戲曲化」的討論
    四、「戲劇觀」爭鳴
    五、「戲劇觀」爭鳴帶來的戲曲創作觀念探索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中國戲曲批評研究
  第一節  20世紀90年代:分化與重塑的年代
    一、遵循古典典範還是不斷革新:面向21世紀關於戲曲命運的大討論
    二、歷史劇的新觀念
    三、戲曲的「現代化」與「現代戲曲」命題
    四、危機下的應對:戲曲與市場關係之辯
  第二節  2000年:世紀之交戲曲走向之憂思
結語  邁入21世紀的中國戲曲批評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