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清代三禮詮釋研究

  • 作者:潘斌|責編:方國根//崔秀軍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39507
  • 出版日期:2021/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99
人民幣:RMB 1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清代是中國經學發展的高峰期,「三禮」學文獻浩富。從事清代「三禮」詮釋研究,對於豐富和深化清代經學史、學術史及思想史的研究皆有重要意義。《清代「三禮」詮釋研究》一書從文獻、學術、思想等多角度、立體地研究清人的「三禮」詮釋,分上、下篇,即從「個案研究」與「專題研究」來呈現和揭示清代「三禮」詮釋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取向。上篇「個案研究」,主要是對清代「三禮」詮釋的名家名著展開具體探討;下篇「專題研究」,主要是圍繞清人于「三禮」作者和成書的認識、「三禮」文獻之校勘、「三禮」圖、《周禮·考工記》詮釋、《儀禮·喪服》詮釋、《禮記·大學》詮釋、《禮記·中庸》詮釋、「三禮」與清代社會秩序之建構等,對清代「三禮」詮釋中的重要問題和規律進行歸納和辨析,從而彰顯「三禮」之學在清代學術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介紹
潘斌|責編:方國根//崔秀軍
    潘斌,1979年4月生,四川省通江縣人。歷史學博士,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理事、四川省朱熹研究會理事。獨立承擔嗣家級項目兩項(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宋代三禮詮釋研究」,項目批准號:14cZX031;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項目批准號:11XZS020),教育部項目一項(2012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皮錫瑞學術研究」,項目批准號:12JHQ035)。出版專著兩部(《宋代<禮記>學研宄》,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皮錫瑞說儒》,孔學堂書局2014年),編著兩部(《吳之英儒學論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皮錫瑞儒學論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在《史學月刊》《周易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宋代文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緒論
上篇  個案研究
  第一章  清代《周禮》名家名著研究
    第一節  毛奇齡的《周禮》詮釋
    第二節  萬斯大的《周禮》詮釋
    第三節  李光坡的《周禮》詮釋
    第四節  方苞的《周禮》詮釋
    第五節  《欽定周官義疏》
    第六節  惠士奇的《周禮》詮釋
    第七節  江永的《周禮》詮釋
    第八節  沈彤的《周禮》詮釋
    第九節  孫詒讓的《周禮》詮釋
    第十節  廖平的《周禮》詮釋
  第二章  清代《儀禮》名家名著研究
    第一節  張爾岐的《儀禮》詮釋
    第二節  萬斯大的《儀禮》詮釋
    第三節  姚際恆的《儀禮》詮釋
    第四節  李光坡的《儀禮》詮釋
    第五節  方苞的《儀禮》詮釋
    第六節  《欽定儀禮義疏》
    第七節  江永的《儀禮》詮釋
    第八節  盛世佐的《儀禮》詮釋
    第九節  沈彤的《儀禮》詮釋
    第十節  凌廷堪的《儀禮》詮釋
    第十一節  胡培?的《儀禮》詮釋
    第十二節  曹元弼的《儀禮》詮釋
  第三章  清代《禮記》名家名著研究
    第一節  王夫之的《禮記》詮釋
    第二節  萬斯大的《禮記》詮釋
    第三節  李光坡的《禮記》詮釋
    第四節  《日講禮記解義》
    第五節  方苞的《禮記》詮釋
    第六節  《欽定禮記義疏》
    第七節  杭世駿的《禮記》詮釋
    第八節  孫希旦的《禮記》詮釋
    第九節  朱彬的《禮記》詮釋
    第十節  郭嵩燾的《禮記》詮釋
    第十一節  廖平的《禮記》詮釋
    第十二節  康有為的《禮記》詮釋
  第四章  清代「三禮」綜論類名家名著研究
    第一節  毛奇齡于《儀禮》《禮記》所記婚喪禮之詮釋
    第二節  徐乾學于《儀禮》《禮記》所記喪禮之詮釋
    第三節  江永于諸禮的分類纂修
    第四節  惠棟的「三禮」詮釋
    第五節  秦蕙田的「三禮」詮釋
    第六節  戴震的「三禮」詮釋
    第七節  林昌彝的「三禮」途釋
    第八節  俞樾的「三禮」詮釋
    第九節  黃以周的「三禮」詮釋
    第十節  皮錫瑞的「三禮」詮釋

下篇  專題研究
  第五章  清人于「三禮」作者和成書的認識
    第一節  清人于《周禮》作者及成書的認識
    第二節  清人于《儀禮》作者及成書的認識
    第三節  清人于《禮記》作者及成書的認識
  第六章  清人于「三禮」學文獻之校勘
    第一節  清前期的「三禮」校勘
    第二節  清中期的「三禮」校勘
    第三節  清晚期的「三禮」校勘
    第四節  清代「三禮」校勘的特點
  第七章  清代的「三禮」圖
    第一節  清前期的「三禮」圖
    第二節  清中期的「三禮」圖
    第三節  清晚期的「三禮」圖
  第八章  清代的《周禮·考工記》詮釋
    第一節  清人重視《考工記》的原因
    第二節  清人于《考工記》作者和成書的認識
    第三節  清人于《考工記》之校勘
    第四節  清人于《考工記》名物制度之考證
  第九章  清儒的《儀禮·喪服》詮釋
    第一節  清儒于《喪服》文本之研究
    第二節  清儒于《喪服》名物制度之研究
    第三節  清儒于《喪服》義例之研究
    第四節  清儒《喪服》學透顯出的經學觀
  第十章  清代的《禮記·大學》詮釋
    第一節  《大學》可信與否之爭
    第二節  《大學》古本與改本之爭
    第三節  利用《大學》批判或闡發理學思想
    第四節  利用《大學》闡發實學思想
  第十一章  清代的《禮記·中庸》詮釋
    第一節  《中庸》文本可信與否以及與其他經典的關係
    第二節  對朱熹《中庸章句》的態度
    第三節  利用《中庸》闡發理學思想
    第四節  利用《中庸》闡發實學思想
  第十二章  「三禮」與清代社會秩序之建構
    第一節  「三禮」與清廷議禮
    第二節  「三禮」與清廷制禮
    第三節  「三禮」與清代化民成俗
    第四節  清人于社會秩序建構中重視「三禮」的原因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