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水處理微生物學(第2版)

  • 作者:編者:趙遠//張崇淼//肖嫻|責編:徐娟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36818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4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首先介紹了微生物的性狀和分類、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長、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以及微生物的生態系統方面的基礎知識;之後介紹了水處理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好氧生物處理的原理與應用,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及應用,水體富營養化和脫氮除磷技術,水生植物+微生物的水質凈化作用及其應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及去除,以及生物修復技術。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在提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結合前沿技術,編入更多的案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內容實用性更強。
    本書可供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趙遠//張崇淼//肖嫻|責編:徐娟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
  1.2  水處理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1.3  微生物學在水處理過程中的作用
  1.4  微生物概述
    1.4.1  微生物的定義
    1.4.2  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
    1.4.3  微生物的分類
    1.4.4  微生物的分類單位、命名和分類依據
    1.4.5  微生物的生物學特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微生物的性狀和分類
  2.1  原核微生物
    2.1.1  細菌
    2.1.2  放線菌
    2.1.3  藍細菌
    2.1.4  其他原核生物類群
    2.1.5  水環境中常見的原核微生物類群
  2.2  真核微生物
    2.2.1  真菌
    2.2.2  藻類
    2.2.3  原生動物
    2.2.4  後生動物
    2.2.5  水環境中常見的真核微生物類群
  2.3  非細胞生物的超微生物——病毒
    2.3.1  病毒的一般特徵及主要類群
    2.3.2  病毒的形態結構
    2.3.3  病毒的增殖
    2.3.4  病毒的測定和培養
    2.3.5  病毒對物理、化學、抗生素的抵抗力
  參考文獻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
    3.1.1  ?的組成和結構
    3.1.2  ?的命名和分類
    3.1.3  ?的催化特性
    3.1.4  影響?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3.2  微生物的營養
    3.2.1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和營養要素
    3.2.2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3.2.3  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3.2.4  培養基
  3.3  微生物的代謝
    3.3.1  新陳代謝的有關概念
    3.3.2  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3.3.3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3.3.4  微生物代謝的調節
    3.3.5  代謝調控的應用
  3.4  微生物對難降解物的降解和轉化
    3.4.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3.4.2  石油類物質的分解與轉化
    3.4.3  合成有機物的降解和轉化
    3.4.4  微生物對重金屬污染物的轉化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長
  4.1  微生物的分離和純培養
    4.1.1  無菌技術
    4.1.2  純培養的分離方法
  4.2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4.2.1  細胞數的測定
    4.2.2  細胞生物量的測定
  4.3  微生物的生長規律
    4.3.1  單細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長曲線
    4.3.2  生長的數學模型
    4.3.3  微生物的同步培養
    4.3.4  厭氧培養
  4.4  環境因子對微生物的影響
    4.4.1  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4.4.2  生物因子
  參考文獻
第5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5.1  微生物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5.1.1  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
    5.1.2  DNA的結構和複製
    5.1.3  DNA的存在形式
  5.2  微生物的基因突變
    5.2.1  突變的類型
    5.2.2  基因突變的機制
  5.3  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5.3.1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5.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5.4  微生物的菌種選育
    5.4.1  水處理工程菌種篩選程序
    5.4.2  微生物的誘變育種
    5.4.3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
    5.4.4  基因工程技術用於高效工程菌種改良
  5.5  微生物菌種貯存及複壯
    5.5.1  微生物菌種貯存
    5.5.2  菌種的退化與複壯
  5.6  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在水處理工程中的應用
    5.6.1  聚合?鏈反應技術
    5.6.2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
    5.6.3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5.6.4  16S rDNA高通量測序分析技術
    5.6.5  蛋白質組分離技術
    5.6.6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5.7  微生物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5.7.1  固定化技術及應用
    5.7.2  水處理工程中生物強化技術與應用
    5.7.3  微生物製劑的開發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態系統
  6.1  水處理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特徵
    6.1.1  生態系統及其基本結構
    6.1.2  生態系統的功能
    6.1.3  水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與類型
    6.1.4  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6.2  微生物在各生態系統中的分佈
    6.2.1  水體微生物生態
    6.2.2  土壤微生物生態
    6.2.3  空氣微生物生態
  6.3  微生物的生物群落
    6.3.1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徵
    6.3.2  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6.3.3  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
  6.4  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6.4.1  互生
    6.4.2  共生
    6.4.3  寄生
    6.4.4  拮抗
    6.4.5  捕食
  6.5  微生物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6.5.1  碳素循環
    6.5.2  氮素循環
    6.5.3  硫素循環
    6.5.4  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轉化
  參考文獻
第7章  水環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7.1  水體中的微生物來源及相關的水污染
    7.1.1  水體中的微生物來源
    7.1.2  與微生物相關的水污染
  7.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種類和特性
    7.2.1  病原菌
    7.2.2  病毒
    7.2.3  病原性原生動物
    7.2.4  蠕蟲
    7.2.5  藍綠藻
  7.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分佈和傳播
    7.3.1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的影響因素
    7.3.2  病原微生物在水環境中的分佈
    7.3.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及控制
    7.3.4  指示微生物及其水質衛生學意義
  參考文獻
第8章  水處理工程中好氧生物處理的原理及應用
  8.1  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8.2  活性污泥法
    8.2.1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8.2.2  活性污泥法的各種演變及應用
  8.3  生物膜法
    8.3.1  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

    8.3.2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及特徵
    8.3.3  生物膜反應器
  8.4  自然處理法
    8.4.1  穩定塘
    8.4.2  污水的土地處理系統
  參考文獻
第9章  水處理工程中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及應用
  9.1  厭氧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原理及生理特徵
    9.1.1  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
    9.1.2  厭氧生物處理的主要特徵
    9.1.3  非產甲烷菌
    9.1.4  產甲烷菌
  9.2  厭氧生物處理的微生物生態學
    9.2.1  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微生物優勢群的演替
    9.2.2  非產甲烷菌和產甲烷菌之間的關係
    9.2.3  產酸發酵菌群代謝的NADH/NAD+調節
    9.2.4  產甲烷菌的生態分佈
  9.3  厭氧生物處理工藝學
    9.3.1  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條件及其控制
    9.3.2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參考文獻
第10章  水體富營養化和脫氮除磷技術
  10.1  水體富營養化現象
    10.1.1  水體富營養化產生的原因
    10.1.2  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
    10.1.3  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常見藻類
    10.1.4  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的指標
    10.1.5  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措施和方法
  10.2  生物脫氮
    10.2.1  水體中氮化物的危害
    10.2.2  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
    10.2.3  生物脫氮的基本流程
    10.2.4  影響脫氮作用的環境因素
    10.2.5  同步硝化反硝化
  10.3  生物除磷
    10.3.1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10.3.2  生物除磷的基本流程
    10.3.3  影響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
  10.4  同步脫氮除磷技術
    10.4.1  A2/O法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10.4.2  巴顛甫脫氮除磷工藝
    10.4.3  Phoredox工藝
    10.4.4  UCT工藝
    10.4.5  VIP工藝
    10.4.6  氧化溝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10.4.7  其他傳統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參考文獻
第11章  水生植物+微生物的水質凈化作用及其應用
  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特點
    1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生物學特性

    11.1.2  大型水生植物生長環境的特點
    11.1.3  水生植物的生長能力
    11.1.4  水生植物營養吸收特點
    11.1.5  水生植物的錨定能力
  11.2  常見的大型水生植物
    11.2.1  挺水植物
    11.2.2  浮葉植物
    11.2.3  沉水植物
    11.2.4  漂浮植物
    11.2.5  濕生植物
  11.3  水生植物的水質凈化作用
    11.3.1  水生植物的水質凈化作用的原理
    11.3.2  影響水生植物水質凈化作用的因素
    11.3.3  水生植物的水質的去除效果
    11.3.4  水生植物凈化水體水質的應用
  11.4  水處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中的微生物群落
    11.4.1  水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11.4.2  濕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11.4.3  挺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11.4.4  浮葉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11.4.5  沉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11.4.6  微生物在脫氮除磷過程中的作用
  11.5  水處理與水體修復生態工程技術
    11.5.1  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的相關概念
    11.5.2  生態浮床技術
    11.5.3  人工濕地技術
    11.5.4  穩定塘處理技術
    11.5.5  其他生態修復技術
  參考文獻
第12章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及去除
  12.1  常用水質衛生學指標的檢測方法
    12.1.1  細菌總數的測定
    12.1.2  大腸菌群的測定
    12.1.3  糞大腸菌群的測定
    12.1.4  噬菌體的測定
  12.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濃縮和檢測方法
    12.2.1  病原微生物濃縮方法
    12.2.2  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
  12.3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預處理
    12.3.1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源、污染物及預處理的目的
    12.3.2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預處理的特點和可行性
    12.3.3  生物氧化預處理技術
  12.4  飲用水的深度凈化技術
    12.4.1  臭氧活性炭吸附
    12.4.2  活性炭吸附
    12.4.3  光催化氧化
    12.4.4  生物活性炭
    12.4.5  吹脫法
    12.4.6  膜技術
  12.5  飲用水消毒

    12.5.1  氯和含氯物質消毒
    12.5.2  碘消毒
    12.5.3  臭氧氧化
    12.5.4  銀離子消毒
    12.5.5  紫外線消毒
    12.5.6  超聲波消毒
    12.5.7  飲用水的加熱消毒
  12.6  污水處理工藝對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2.6.1  污水處理工藝對病原菌的去除
    12.6.2  污水處理工藝對病毒的去除
  參考文獻
第13章  生物修復技術
  13.1  生物修復技術原理
    13.1.1  生物修復概述
    13.1.2  用於生物修復的微生物類型
    13.1.3  微生物修復的影響因素
  13.2  水處理工程中微生物修復技術
    13.2.1  主要的生物修復技術
    13.2.2  生物修復技術的優點和局限性
    13.2.3  評價生物修復可行性的程序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