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當代中國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反思--基於亞里士多德德性自覺論

  • 作者:杜曉雯|責編:冀洋
  • 出版社:吉林大學
  • ISBN:9787569299267
  • 出版日期:2023/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49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覺理論為研究基礎,通過對德性及相關概念的系統闡述,深入探討亞里士多德德性自覺理論,從學理層面對其進行研究,總結德性自覺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等問題,從而深層次的挖掘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教育與實現可能。本書將主要圍繞「外在勸導式」的道德教育現象,將亞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論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尋找超越當代中國道德教育「外在勸導式」現象的答案,並以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覺論為理論基礎與背景為中國道德教育建構提供借鑒。

作者介紹
杜曉雯|責編:冀洋
    杜曉雯,吉林省長春市人,畢業於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學位,講師。現任職于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年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道德教育與道德哲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表過論文,主持吉林省教育廳、校級多項課題。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原因及意義
    1.1.1  選題原因
    1.1.2  選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國內研究綜述
    1.2.2  國外研究綜述
  1.3  研究思路、創新與方法
    1.3.1  論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創新
    1.3.3  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覺論」
  2.1  作為德性根基的邏各斯及其真理本質
    2.1.1  邏各斯的內涵
    2.1.2  德性與邏各斯的關係
    2.1.3  邏各斯的真理性
  2.2  亞里士多德對德性本質的闡明
    2.2.1  德性的含義
    2.2.2  德性的獲得
    2.2.3  德性的價值理性
  2.3  亞里士多德「德性自覺論」的中道原則
    2.3.1  扣道原則的含義與特徵
    2.3.2  中道原則的客觀性
    2.3.3  中道原則的旨趣與實現
第3章  亞里士多德對德性自覺的實踐生成分析
  3.1  德性自覺的釋義
    3.1.1  自覺與德性自覺
    3.1.2  德性自覺的特徵
    3.1.3  德性自覺的價值
  3.2  德性自覺何以可能
    3.2.1  德性自覺的理論基礎
    3.2.2  德性自覺的生成條件
    3.2.3  德性自覺的養成規律
  3.3  德性自覺的知行一體
    3.3.1  德性自覺的主要功能
    3.3.2  德性自覺的外化
    3.3.3  德性自覺的表現形式
第4章  當代中國「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的現狀
  4.1  當代中國「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的形成
    4.1.1  「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的內涵
    4.1.2  傳統道德教育的歷史遺留問題
    4.1.3  道德信仰的迷失和缺位
    4.1.4  工具理性的膨脹與道德教育的功利化
  4.2  當代中國「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的特點
    4.2.1  德育與教育的隔離
    4.2.2  道德教育形式僵化
    4.2.3  規範性的教育內容
  4.3  當代中國「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現存問題
    4.3.1  實用主義傾向嚴重
    4.3.2  道德教育的主體錯位

    4.3.3  缺乏道德理論引導
    4.3.4  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的割裂
第5章  超越「外在勸導式」道德教育的亞里士多德答案
  5.1  遵從人性與德性的理性規律
    5.1.1  亞里士多德的人性觀
    5.1.2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
    5.1.3  合乎人性與德性的道德教育
  5.2  道德理論與實踐智慧的結合
    5.2.1  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
    5.2.2  實踐智慧與理性的關係
    5.2.3  道德教育與實踐智慧的養成
  5.3  以友愛理論重塑道德信仰
    5.3.1  友愛的本質與內涵
    5.3.2  友愛在其倫理學中的重要地位
    5.3.3  道德教育的友愛訴求
  5.4  以中道原則為理論導向
    5.4.1  以中道為原則的德性
    5.4.2  以中道原則為指導的實踐
    5.4.3  扣道原則之於道德教育
  5.5  以幸福為目的的道德觀
    5.5.1  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思想
    5.5.2  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解釋
    5.5.3  幸福論對道德教育的解答
第6章  基於亞里士多德「德性自覺」的道德教育實現路徑
  6.1  更新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6.1.1  實現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
    6.1.2  增強道德教育的主體間性的互動
    6.1.3  突出道德情感共鳴的教育體驗
  6.2  改進教育者的道德教育方式
    6.2.1  實現內在自省式的道德教育
    6.2.2  增強受教育者的道德理論信仰
    6.2.3  加強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養
  6.3  加強道德教育的可實踐性
    6.3.1  以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德性自覺
    6.3.2  以榜樣精神為載體,引導德性自覺
    6.3.3  以志願服務為載體,踐行德性自覺
  6.4  優化道德教育的外在環境
    6.4.1  正確定位學校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6.4.2  強調家庭環境對道德教育的影響
    6.4.3  優化社會道德教育環境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