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代謝視閾下的低碳城市管理

  • 作者:陳紹晴|責編:李先萍
  • 出版社:中山大學
  • ISBN:9787306077196
  • 出版日期:2023/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54
人民幣:RMB 4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對城市氣候變化「減緩」行動的一次系統的分析和模擬。作者選取了國內外在低碳管理方面的典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有機整合了多個核算方法和評估模型,分析了城市分行業的碳排放變化趨勢、碳減排進程和所設定的降碳目標,量化了本地、國內及國外區域之間可能存在的碳泄露及驅動因素,指出建立城市間合作減排機制和責任分擔機制的重要性。

作者介紹
陳紹晴|責編:李先萍
    陳紹晴,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低碳經濟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Nature Water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國家部委和省市級政府批示和應用。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與碳減排
  1.2  城市和城市群碳代謝
  1.3  多視角碳足跡及其驅動因素
  1.4  減排責任分擔機制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全球城市分部門碳排放現狀與未來減排目標
  2.1  全球城市碳核算與合作減排
  2.2  全球城市碳排放與減排目標數據
  2.3  全球城市分部門碳排放現狀
    2.3.1  全球城市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
    2.3.2  全球城市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2.4  全球城市氣候研究和減排目標追蹤
    2.4.1  氣候研究與減排目標追蹤方法
    2.4.2  全球城市氣候研究合作和減排目標設定
  2.5  全球城市碳排放驅動因素解析
    2.5.1  經濟社會驅動因素分析方法
    2.5.2  全球城市碳排放經濟社會驅動因素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城市消費與控制碳足跡演化及驅動因素
  3.1  城市消費與控制碳足跡研究框架及數據
    3.1.1  多視角下的城市碳足跡研究框架
    3.1.2  研究區域與數據介紹
  3.2  城市的直接碳排放核算
    3.2.1  直接碳排放核算方法
    3.2.2  城市各部門直接碳排放演變
  3.3  城市消費碳足跡核算
    3.3.1  消費碳足跡核算方法
    3.3.2  城市分部門消費碳足跡演變
  3.4  城市控制碳足跡核算
    3.4.1  控制碳足跡核算方法
    3.4.2  城市分部門控制碳足跡演變
    3.4.3  消費碳足跡和控制碳足跡的變化比較
  3.5  城市碳足跡的來源和驅動因素
    3.5.1  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
    3.5.2  本地、國內和國外生產引起的消費碳足跡
    3.5.3  本地、國內和國外生產引起的控制碳足跡
    3.5.4  消費碳足跡的驅動因素
    3.5.5  控制碳足跡的驅動因素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城市群分行業碳足跡分佈及來源
  4.1  城市群分行業消費端碳足跡背景與研究現狀
  4.2  城市群消費端碳足跡核算方法與數據
    4.2.1  區域間投入產出分析法
    4.2.2  城市群消費端碳足跡核算
    4.2.3  主要數據來源
  4.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消費端碳足跡現狀
  4.4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端碳足跡重點來源行業
  4.5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端碳足跡主要來源地分析
  4.6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與規劃總結

  4.7  本章小結
第5章  城市群碳減排責任分擔機制
  5.1  多視角碳減排責任劃分與林業碳匯研究進展
  5.2  城市群碳減排責任分擔機制的研究框架與數據
    5.2.1  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
    5.2.2  研究對象
    5.2.3  研究數據及來源
  5.3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碳排放水平與碳匯抵消
    5.3.1  生產端碳排放和消費端碳足跡核算方法
    5.3.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生產端和消費端碳足跡比較
    5.3.3  林業碳匯核算方法
    5.3.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林業碳匯抵消作用
  5.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歷史碳減排責任分析
    5.4.1  城市碳減排責任劃分準則
    5.4.2  基於歷史碳排放量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減排責任劃分
  5.5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碳排放與減排責任分擔預測
    5.5.1  碳排放預測方法和情景設置
    5.5.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生產端和消費端碳排放預測
    5.5.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碳減排責任分配預測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城市及城市群資源利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建議
  6.1  連通城市生產和消費各環節,加強區域全產業鏈碳排放管理
    6.1.1  加強重點行業低碳管理,削減全產業鏈碳足跡
    6.1.2  增強產業轉移中的低碳製造業技術支持,建立協調互補機制
    6.1.3  強化進出口貿易的低碳管理,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與標識
  6.2  從供給和需求端同步優化能源結構,確保城市生活生產能源安全
    6.2.1  研發能源供應業深度低碳化技術,提升能源供應與傳輸效率
    6.2.2  多通路優化能源結構,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行
    6.2.3  提高消費端節能水平和電氣化水平,制定差異化的能源低碳發展政策
  6.3  建立城市間減排責任分擔機制,有效管理跨區碳泄漏和林業碳匯
    6.3.1  構建城市群一體化的碳減排責任劃分準則,平衡好減排的效率和公平性
    6.3.2  限制城市和企業碳排放泄漏,實現生產上下游減排責任公平分攤
    6.3.3  加強城市林業碳匯估算,打造區域共同富裕的低碳模式
  6.4  建立零碳基礎技術協作機制,搭建排放監測與交易管理平台
    6.4.1  加強城市間零碳基礎技術合作,形成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互補
    6.4.2  統一搭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平台,建立低碳評估標準體系
    6.4.3  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推廣城市群碳排放交易和碳普惠平台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