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植物與昆蟲的相互作用(精)/植物與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叢書

  • 作者:編者:王琛柱//婁永根|責編:陳新//郝晨揚|總主編:方榮祥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40113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38
人民幣:RMB 3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植物與昆蟲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演化,還對相關知識應用於實際作了總結,不僅反映了國際上昆蟲與植物關係的研究進展,而且集中展示了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全書分4篇共16章,綜合分析了昆蟲與植物關係的研究歷史、昆蟲與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歷史、傳粉昆蟲與植物的關係,重點論述了重要農作物對植食性昆蟲的化學防禦、重要農林害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和適應,從多營養級相互作用的角度闡述了新的研究方向、探討了抗蟲轉基因作物和氣候變化給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可作為植物學和昆蟲學及其交叉領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的參考書,同時可為生物學各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生物協同演化的新思路。

作者介紹
編者:王琛柱//婁永根|責編:陳新//郝晨揚|總主編:方榮祥

目錄
第一篇  昆蟲與植物的關係及其演化
  第一章  昆蟲與植物關係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第一節  研究歷史:3個階段的劃分
      一、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和植物抗蟲性研究的緣起
      二、昆蟲與植物關係研究3個階段的劃分
    第二節  1910?1979年,植物-昆蟲二營養級研究階段
      一、昆蟲與植物關係學科體系的形成
      二、植物營養物質和次生物質在昆蟲與植物關係中作用的爭論
      三、昆蟲與植物「協同演化」假說的提出和爭論
      四、電生理技術引發的昆蟲嗅覺和味覺研究的突破
      五、植物抗蟲性研究進展
    第三節  1980?2002年,植物-昆蟲-天敵三營養級研究階段
      一、從二營養級相互作用到三營養級相互作用的拓展
      二、植物與植食性昆蟲互作分子機理研究的興起
      三、利用生物技術培育抗蟲品種
      四、昆蟲化學感覺機制與寄主的專化研究
      五、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的著作井噴式出版
    第四節  2003年至今,組學時代植物與昆蟲分子互作及多物種互作研究階段
      一、植物抗蟲性分子機理研究
      二、昆蟲對植物的適應性研究
      三、多營養級和多物種相互作用研究
      四、昆蟲與植物的傳粉生物學研究
      五、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提高植物抗蟲性中的利用和挑戰
      六、環境變化對昆蟲與植物關係的影響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昆蟲與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歷史
    第一節  昆蟲與植物擬態關係的早期演化
      一、翅斑與偽裝
      二、葉狀擬態
      三、小結
    第二節  古昆蟲與植物的傳粉關係
      一、形態結構相關的間接證據
      二、孢粉相關的直接證據
      三、小結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傳粉昆蟲與植物的關係
    第一節  傳粉昆蟲的定義
      一、訪花者和傳粉者
      二、有效傳粉者
      三、傳粉昆蟲的主要類群
    第二節  傳粉昆蟲與植物互作演化歷史
      一、起源證據
      二、協同系統發生
      三、傳粉模式多樣性
    第三節  傳粉昆蟲與植物的互惠
      一、互惠類型
      二、傳粉昆蟲與植物的互惠不一定是特化的
    第四節  傳粉昆蟲與植物的對抗

      一、對抗類型
      二、拮抗可成為傳粉昆蟲與植物關係的演化動力
    第五節  傳粉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
      一、協同演化的定義
      二、協同演化的模式
    第六節  傳粉昆蟲與植物演化關係的幾個重要科學問題
      一、傳粉昆蟲在植物演化中扮演的角色
      二、傳粉昆蟲和植物的互惠與對抗的轉變
    第七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篇  植物對昆蟲的化學防禦
  第四章  植食性昆蟲取食誘導的番茄防禦及其信號通路
    第一節  番茄的直接防禦和間接防禦
      一、番茄的直接防禦
      二、番茄的間接防禦
      三、番茄防禦植食性昆蟲取食的信號通路
    第二節  系統素的發現和信號轉導
      一、系統素的發現
      二、系統素受體的鑒定
      三、系統素參與的信號轉導
    第三節  茉莉酸的合成和信號轉導
      一、茉莉酸的合成
      二、茉莉酸信號轉導
    第四節  系統素-茉莉酸在番茄的同一信號通路中發揮防禦昆蟲侵害的作用
      一、系統素在植物系統抗性反應中的作用依賴於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二、系統素在植物系統抗性反應中的作用在於調控受傷誘導的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三、茉莉酸是損傷系統抗性反應中長距離運輸的信號分子
      四、系統素-茉莉酸信號通路調控植物的抗蟲防禦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水稻對害蟲的化學防禦
    第一節  水稻的主要防禦相關化合物及其抗蟲功能
      一、水稻初生代謝物
      二、水稻次生代謝物
    第二節  水稻化學防禦的調控機理
      一、水稻害蟲激發子與效應子
      二、水稻對昆蟲為害信號的識別
      三、早期信號事件
      四、信號調控網路
    第三節  環境因子對水稻化學防禦的影響
      一、生物因子對水稻化學防禦的影響
      二、非生物因子對水稻化學防禦的影響
    第四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玉米對植食性昆蟲的防禦機制
    第一節  玉米的直接防禦
      一、丁布類物質
      二、?類物質
      三、抗蟲相關蛋白
      四、其他玉米抗蟲代謝物

    第二節  玉米的間接防禦
      一、綠葉揮發物
      二、??
      三、甲酯類揮發物
      四、?烯類揮發物
    第三節  玉米抗蟲響應的調控機理
      一、玉米對昆蟲取食信號的識別
      二、昆蟲取食誘導的上游信號轉導
      三、昆蟲取食誘導的激素信號通路
    第四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棉花倍半?植保素生物合成與抗蟲反應
    第一節  棉酚類植保素的生物合成
      一、棉酚生物合成途徑
      二、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調控
      三、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進化特徵
    第二節  棉酚與植物-昆蟲互作
      一、棉酚誘導棉鈴蟲解毒?表達和農藥耐受性
      二、植物抗蟲信號的動態變化
      三、棉鈴蟲效應子干擾植物防衛反應
    第三節  植物介導的RNA干擾抗蟲技術
      一、RNA干擾抗蟲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二、利用不同RNA干擾靶點提高棉花抗蟲性
    第四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硅對植物抗蟲性的影響及其機制
    第一節  硅的生物學與生態學
      一、硅在土壤中的分佈
      二、硅在植物中的分佈
      三、硅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其生態學意義
    第二節  硅對植物抗蟲性的影響
      一、硅沉積對咀嚼式害蟲的影響
      二、硅沉積對刺吸式害蟲的影響
      三、硅沉積位點和排列方式對害蟲的影響
      四、「質外體阻遏」假說
    第三節  硅提高植物抗蟲性的生化與分子機制
      一、硅對植物防禦響應的調節
      二、硅對植物抗蟲基因表達的調節
      三、硅對植物防禦信號通路的調節
      四、硅對植物抗蟲性的「警備」假說
    第四節  硅對植物-害蟲-天敵三級營養關係的影響
      一、害蟲病原微生物
      二、捕食性天敵
      三、寄生性天敵
    第五節  影響硅吸收和積累的生物與非生物因子
      一、非生物因子對植物硅吸收的影響
      二、生物因子對植物硅吸收的影響
      三、硅吸收和積累與信號通路的關係
    第六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三篇  昆蟲對植物的選擇和適應
  第九章  煙粉虱與其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  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選擇
      一、植物揮發物介導的煙粉虱寄主選擇
      二、其他因子介導的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選擇
    第二節  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利用和適應
      一、不同隱存種煙粉虱在寄主植物利用方面的差異
      二、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適應
      三、不同隱存種煙粉虱在寄主植物利用方面差異的分子機制
    第三節  寄主植物對煙粉虱的防禦和煙粉虱的反防禦
      一、寄主植物的物理防禦
      二、寄主植物的化學防禦
      三、調控植物抗煙粉虱防衛反應的激素信號通路
      四、煙粉虱的反防禦
    第四節  環境因子對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影響
      一、非生物因子
      二、生物因子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一、植物對煙粉虱的識別機制
      二、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普適性
      三、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進化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和適應
    第一節  實夜蛾類昆蟲對植物的利用模式
    第二節  實夜蛾類成蟲對寄主植物的產卵選擇
    第三節  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選擇的化學線索
      一、嗅覺線索
      二、接觸性的理化線索
    第四節  實夜蛾類昆蟲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嗅覺和味覺
      一、實夜蛾類成蟲和幼蟲的嗅覺感受機制
      二、實夜蛾類成蟲和幼蟲的味覺感受機制
    第五節  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及其遺傳
      一、幼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
      二、廣食性與專食性的遺傳基礎
    第六節  實夜蛾類昆蟲寄主植物範圍的演化
    第七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斑潛蠅與寄主植物的關係
    第一節  斑潛蠅的寄主選擇
      一、斑潛蠅的食性和寄主專化性
      二、斑潛蠅取食和產卵策略
    第二節  斑潛蠅依賴植物傳播振動信號
      一、昆蟲依賴植物的振動通訊
      二、斑潛蠅求偶的振動二重奏
      三、介質對斑潛蠅振動信號的影響
      四、植物作為振動信號通道的適應性意義
    第三節  植物氣味促進斑潛蠅交配成功
      一、斑潛蠅的性信息素
      二、植物氣味在斑潛蠅寄主和配偶定位中的作用
      三、植物氣味在斑潛蠅求偶二重奏中的作用

    第四節  植物滲出液主導斑潛蠅兩性合作
      一、昆蟲性選擇與食物資源的關係
      二、雌性取食孔對雄性生存的影響
      三、受植物影響的交配策略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棉鈴蟲對轉Bt基因作物的抗性
    第一節  全球Bt作物種植與靶標害蟲Bt抗性現狀
      一、Bt作物種植情況
      二、靶標害蟲Bt抗性現狀
    第二節  棉鈴蟲Bt抗性基因的鑒定及功能驗證
      一、Bt作用模式及抗性機制
      二、Bt抗性基因的圖位克隆
      三、Bt抗性基因的功能驗證
    第三節  棉鈴蟲Bt抗性的檢測技術
      一、表型檢測法
      二、遺傳檢測法
      三、DNA檢測法
    第四節  棉鈴蟲Bt抗性的遺傳多樣性與抗性進化可塑性
      一、遺傳多樣性
      二、抗性進化可塑性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四篇  多營養級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芥子油?介導的十字花科植物、害蟲及其天敵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  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的種類及合成
      一、常見的芥子油?種類
      二、芥子油?的合成基因和調控路徑
    第二節  芥子油?類化合物對植食性昆蟲的他感作用
      一、芥子油?作為十字花科植物的抗蟲物質
      二、芥子油?作為十字花科植物專食性昆蟲的標誌刺激物
      三、昆蟲取食誘導的十字花科植物中芥子油?的變化
    第三節  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水解物的嗅覺感受
      一、芥子油?水解物對昆蟲寄主選擇的影響
      二、昆蟲對芥子油?水解物的感受機制
    第四節  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的味覺感受
      一、多食性昆蟲對芥子油?的味覺感受
      二、專食性昆蟲對芥子油?的味覺感受
    第五節  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的生理生化適應
      一、昆蟲的特異解毒蛋白對芥子油?的水解作用
      二、昆蟲的解毒?系統對芥子油?的解毒作用
      三、昆蟲的物理屏障對食物中芥子油?的阻隔
    第六節  芥子油?對第三營養級的作用
    第七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生物入侵的種間關係:微生物介導的紅脂大小蠹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  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負相互作用
      二、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正相互作用
    第二節  入侵種紅脂大小蠹與伴生真菌的共生關係

      一、紅脂大小蠹的生物學特徵及危害
      二、昆蟲與其伴生真菌的互惠共生關係
      三、入侵種紅脂大小蠹與伴生真菌的共生關係
    第三節  腸道菌群在紅脂大小蠹克服寄主植物抗性中的作用
      一、紅脂大小蠹腸道細菌和信息素合成
      二、紅脂大小蠹腸道微生物對寄主防禦物質的適應
    第四節  入侵種紅脂大小蠹-伴生菌-寄主油松的協同進化
      一、信息化學物質介導的紅脂大小蠹-伴生微生物入侵共生體穩定維持機制
      二、信息化學物質調控的入侵種紅脂大小蠹-伴生菌入侵共生體適應寄主油松生物防禦的潛在機制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抗蟲轉Bt基因作物對植食性昆蟲及其天敵的影響
    第一節  抗蟲轉Bt基因作物對不同類型昆蟲種群發生的影響
      一、對靶標害蟲的控製作用
      二、對非靶標害蟲及其天敵的影響效應
    第二節  抗蟲轉Bt基因作物種植系統中不同害蟲的發生演替規律
      一、國外的抗蟲轉Bt基因作物種植系統
      二、中國的抗蟲轉Bt基因棉花種植系統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氣候變化下的植物-害蟲-天敵三營養級互作
    第一節  氣候變化的特徵
      一、CO2濃度升高
      二、臭氧濃度升高
      三、氣候變暖
    第二節  CO2濃度升高對作物-害蟲-天敵三營養級互作的影響
      一、不同類型昆蟲對CO2濃度升高的響應特徵
      二、CO2濃度升高對植物抗蟲信號通路的影響
      三、CO2濃度升高通過植物氮營養代謝調控害蟲發生
      四、CO2濃度升高通過寄主植物水分代謝影響昆蟲取食效率
      五、CO2濃度升高對天敵的影響
    第三節  臭氧濃度升高對作物-害蟲-天敵三營養級的影響
      一、臭氧濃度升高對植物抗蟲信號和昆蟲適合度的影響
      二、臭氧濃度升高對農業病原媒介昆蟲傳毒的影響
      三、臭氧濃度升高對三營養級化學聯繫和寄生蜂行為選擇的影響
    第四節  氣候變暖對作物-害蟲-天敵三營養級互作的影響
      一、氣候變暖對昆蟲生長發育與分佈的影響
      二、氣候變暖對昆蟲種間關係的影響
      三、氣候變暖對植物-害蟲-天敵相互作用的改變
      四、全球變暖的長期生態學效應
    第五節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