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遊牧生產方式及其生態價值研究(以北方草原為考察對象)

  • 作者:崔思朋|責編:馬明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12444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26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遊牧生產方式是歷史時期北方草原諸遊牧民族的經典生產方式,是遊牧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根據草原環境、季節變化與草原承載力等相關自然要素做出的合理選擇,也是不斷適應草原地區惡劣自然環境、多變氣候條件、牲畜繁育習性,並不斷應對自然災害侵襲,人與環境不斷相互適應的精緻選擇、精準組合和精當創造。遊牧生產方式有效維護了歷史時期遊牧民族生存發展與草原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動態平衡,由此凸顯其厚重的生存智慧,在當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同樣有其值得借鑒的歷史經驗。

作者介紹
崔思朋|責編:馬明
    崔思朋,現任內蒙古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史方向博士生導師。先後在內蒙古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清華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經濟史、環境史與北方民族歷史。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編出版《內蒙古黃河歷史文化》(三卷本)等。

目錄
導論  選題背景及研究價值
上編  遊牧生產方式溯源及發展階段
  第一章  遊牧生產方式之起源探析
    第一節  遊牧生產方式出現的自然前提
    第二節  遊牧生產方式出現的社會前提
  第二章  秦漢至宋元時期遊牧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遷
    第一節  秦漢時期:遊牧生產方式的初步發展及奠定階段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生產方式初次繁榮階段
    第三節  隋唐時期:遊牧生產方式曲折發展階段
    第四節  兩宋時期:遊牧生產方式的恢復與再度發展階段
    第五節  元朝時期:遊牧生產方式的繁榮與鼎盛階段
  第三章  明清以來遊牧生產方式的衰落及變遷
    第一節  明清以來遊牧生產方式衰落及變遷表現
    第二節  明清以來遊牧生產方式衰落及變遷成因
中編  遊牧生產方式之生態價值
  第四章  遊牧生產方式對草原土地資源的生態利用
    第一節  遊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解讀
    第二節  遊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價值
    第三節  生態土地觀念指導下的生態生存空間
  第五章  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維度解讀
    第一節  遊牧生產方式的歷史傳統
    第二節  遊牧生產方式的長期存在
    第三節  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審視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哲學智慧
    第一節  遵循自然:遊牧生產方式的前提基礎
    第二節  能動功能:遊牧生產方式的動力源泉
    第三節  順勢而為:遊牧生產方式的終極趣旨
下編  遊牧生產方式之生態啟示
  第七章  遊牧生產方式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啟示
    第一節  遊牧民族生態土地利用方式何以出現
    第二節  對比維度下遊牧民族土地利用的生態性
    第三節  遊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啟示
  第八章  從生態環境史看遊牧生產方式及其生態平衡向度
    第一節  適應自然: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訴求
    第二節  合理利用: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功能
    第三節  遊牧生產方式對歷史時期草原自然環境影響考察
    第四節  格局構建: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空間
  第九章  遊牧生產方式對草原環境的合理利用及啟示
    第一節  生態價值: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思考
    第二節  時代借鑒:遊牧生產方式利用的歷史經驗
結語  發揚遊牧生產方式的生態價值。追求人與草原和諧發展之路
附件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