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石窟銘文藝術

  • 作者:胡天正|責編:王柏松//王九玲
  • 出版社:中國文聯
  • ISBN:9787519050511
  • 出版日期:2023/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5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通過對石窟銘文藝術的地域分佈、流變規律的分析,進而在石窟藝術語境下,探討銘文書法、圖像與文本內容構成「三元互詮」系統之中,銘文書法的定位、權重及相互的關聯。
    本書通過對石窟銘文藝術在時空坐標中的變遷,探討下面三方面關係:其一,石窟銘文藝術與石窟雕塑藝術的「雙軌並行」關係;其二,石窟銘文藝術與同時代的書法藝術在精神層面的「耦合」關係;其三,石窟銘文藝術與政治宗教的互動關係。
    本書探討石刻石窟銘文藝術在演變過程中的「失焦」與「失范」現象——中心移位、界限模糊與特徵淡化所表徵的內在發展理路和歷史趨勢。
    本書基於圖像分割、演算法分析、模型建構和數據存儲技術基礎上的石窟銘文藝術的數字化研究。

作者介紹
胡天正|責編:王柏松//王九玲
    胡天正,河南洛陽人,供職于中國書法家協會理論研究處。發表有《從馬一浮之<商三句兵>拓本題跋看鬻書約》《居蜀期間謝無量的書法轉向尋繹一以<行書詩稿冊>與<自寫詩卷>為起點》等論文二十余篇。參與編著《中國藝術發展報告》《藝術與設計理論研究》《中國藝術設計》《美術教學與藝術設計》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第三節  研究的目的、內容與方法
  第四節  創新之處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五節  預期目標
第二章  石窟銘文的概念、淵源、分類及價值
  第一節  石窟銘文的概念
  第二節  石窟銘文的歷史淵源表現
  第三節  石窟銘文的分類
  第四節  石窟銘文的價值
第三章  中國石窟銘文的地域分佈
  第一節  佛教在華傳播路線及中國石窟分佈
  第二節  中國石窟銘文的分佈
第四章  中國石窟銘文的分期
  第一節  傳入與容納:中國石窟銘文的初始狀態——以北魏雲岡造像記為代表
  第二節  發展與高峰:北魏中原地區石窟銘文狀態——以北魏龍門石窟造像記為代表
  第三節  承繼與變遷:東、西魏時期石窟銘文狀態——以鞏縣石窟造像記為代表
  第四節  轉折與演化:北齊時期石窟銘文的伴生形態——以鄴城、山東摩崖刻經為代表
  第五節  兼容與進展:隋唐時期中原石窟銘文狀態——以龍門石窟刻經為代表
  第六節  多元與消逝:唐末至兩宋時期石窟銘文狀態——以安岳?佛院刻經、大足寶頂山佛偈為代表
第五章  中國石窟銘文的特徵
  第一節  神性的消解:銘文中人性因素的覺醒
  第二節  重心的轉移:從祈願轉向義理的探求
  第三節  書風的重構:廣泛吸納而異彩紛呈
  第四節  精神的堅守:從形式變遷而內涵穩定
  第五節  文圖的交融:銘文與造像的融合滲透
第六章  中國石窟銘文藝術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博雅雄強——中原地區與平城地區石窟銘文藝術比較
  第二節  刀意肅穆——中原地區與山東地區石窟銘文藝術比較
  第三節  工穩朴茂——中原地區與巴蜀地區石窟銘文藝術比較
第七章  中原地區石窟銘文在中國石窟銘文藝術發展中的意義
  第一節  中原地區石窟銘文在中國石窟銘文發展中的意義
  第二節  中原地區石窟銘文在中國書法史中的意義
第八章  中國石窟銘文的數字化應用建設
  第一節  研究對象、邊緣檢測及提取演算法的原理
  第二節  造像記拓本邊緣檢測及提取演算法設計
  第三節  模擬證明
  第四節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圖版註釋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