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古代力學知識

  • 作者:儀德剛//馮書靜|責編:劉紅晉//陳晶晶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55162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7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近半個多世紀,中外學者對力學史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發展不同於西方近代經典力學體系,筆者借鑒科技訓詁、發生認識論和原始思維等研究方法,從直覺知識、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等方面對中國古代力學知識進行文本分析,術語、思想探源和力學實踐探討,嘗試建構中國古代力學知識體系。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產生及傳承與古代傳統思維緊密相連。中國古代傳統思維由直覺思維、類比思維、經學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等多種思維模式融會貫通而成,力學知識正是在此傳統思維框架內發生、發展和傳承下來,因而產生了直觀、生動又實用的中國古代力學知識。多元一體的文化傳統,孕育出不成體系但又獨特的中國傳統力學知識。
    本書可作為物理學史等科技史同行的參考書,亦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物理學、力學等相關專業的參考書,同時可供科技史愛好者參考使用。

作者介紹
儀德剛//馮書靜|責編:劉紅晉//陳晶晶

目錄
緒論
    一、怎樣認知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二、前人研究綜述
第一章  中國傳統的「力」概念及其相關知識
  第一節  古人對自然現象中的「力」描述
    一、古人對「力」概念的形象描述
    二、古人對「力」內涵的類化抽象描述
  第二節  與「力」相關的其他知識
    一、古人對「力」與「重」關係的認識
    二、古人對「力」與「功」「勁」「運動」關係的認識
    三、「力」的泛化:以王充《論衡·效力》為例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中國傳統的「勢」概念及其相關知識
  第一節  「勢」字之源再考
  第二節  「勢」在自然現象中的概念及變化
    一、古人用「勢」描述與力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古人用「勢」描述與能量相關的自然現象
    三、古人廣泛用「勢」描述多種客觀存在
  第三節  「勢」在其他領域中的含義及其變化
    一、兵家之「勢」
    二、法家之「勢」
    三、書畫之「勢」
    四、文學之「勢」
    五、古代算術之「勢」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中國古代對杠桿的直覺經驗和實踐認知
  第一節  早期對杠桿知識的直覺認知與經驗表述
  第二節  文獻記載的杠桿知識
    一、《墨經》對於杠桿知識的認識
    二、《荀子》等典籍對於杠桿知識的認識
  第三節  農業生產中的杠桿知識
    一、耒耜和耕犁
    二、其他農業耕作工具
    三、桔槔等提水工具
  第四節  其他傳統手工製作中的杠桿知識
    一、制陶和食品加工
    二、紙、布、酒生產
    三、船舶
    四、建築領域
    五、水利工程領域
    六、投石機等軍事領域
  第五節  中國古代對杠桿知識的認知與應用特點
    一、杠桿應用始終圍繞著農業生產
    二、杠桿知識的傳承多是民間所為
    三、杠桿知識應用過程就是經驗修正過程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中國古代描述天體視運動的模型及演化
  第一節  磨—輪之喻的提出
    一、東漢王充提出蟻磨之喻
    二、朱子學派提出內外輪之喻

  第二節  明代黃潤玉和王廷相對磨—輪之喻的運用
  第三節  清代梅文鼎和戴震對磨—輪之喻的改造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考工記》「成規法」之力學實踐
  第一節  今人對「成規法」的理解
  第二節  《考工記》「成規法」的矛盾之處
  第三節  實踐「弓人為弓」之法
  第四節  「成規法」再辯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宋代測水平技術中的力學實踐
  第一節  《武經總要》三個版本所附《水平圖》對比
  第二節  《營造法式》中的「旱平法」分析
  第三節  水準儀設計中包含的力學知識
    一、平衡
    二、鉛垂
    三、浮力及重心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中國古代生產實踐中計量「功」的方法
  第一節  運費計算中功的計量
    一、《九章算術》中的運輸勞費計量
    二、其他典籍中的運輸勞費計量
  第二節  徭役分派中「功」的計量
  第三節  工程營造中「搬運功」的計量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中國古代傳統射箭術中的力學實踐
  第一節  箭矢的形制及其力學性能分析
    一、箭頭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二、箭桿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三、箭羽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第二節  古代箭矢的其他力學性能分析
    一、箭矢的形心與重心及其對射箭效果的影響
    二、箭桿的彈性對箭體飛行的影響
    三、箭體的輕重、長短與弓力的匹配
  第三節  撒弦放箭過程的力學分析
  第四節  傳統射箭術中的彈道學知識
    一、傳統射箭的瞄準方法
    二、弩機的瞄準器及其使用
    三、古人對箭體飛行軌跡的認識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中國古代筋角弓製作中的力學實踐
  第一節  中國古代計量弓力的幾種單位
    一、「鈞」「石」「斗」「斤」「碩」等
    二、「個力」「力」「個勁兒」等
  第二節  中國古代測試弓力的方法
    一、桿秤測量
    二、垂重測試
    三、憑經驗估測
  第三節  傳統弓的力學性能及古人對弓力彈性的經驗認識
    一、傳統複合牛角弓的力學性能
    二、古人對弓體彈性的經驗認識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關於鄭玄發現「彈性定律」的爭論
  第一節  認知方法的更新
  第二節  關於「鄭玄發現彈性定律」的爭議
  第三節  小結
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中「勢」含義的傳承與演變
  第一節  兩次西學東漸中「勢」概念的傳承
  第二節  晚清科技譯著中「勢」含義的演變
    一、力學譯著中的「勢」
    二、電學譯著中的「勢」
  第三節  小結
第十二章  西學東漸中與「力」相關的概念演變
  第一節  「力」與「重」「功」「能」概念的相互關係
  第二節  「力」與「勢力」的關係:以《勢力不滅論》為例
    一、《勢力不滅論》的翻譯背景
    二、《勢力不滅論》中的「力」與「勢力」
  第三節  《勢力不滅論》的術語翻譯
  第四節  小結
第十三章  晚清力學譯著中的符號系統
  第一節  晚清著作中出現的字元符號
  第二節  部分字元代表特殊的意義
    一、「巳」的應用
    二、「己」的應用
    三、「寅、卯」的應用
    四、「甲、乙、丙、丁」的應用
    五、「庚」的應用
  第三節  加不同小標和不加小標的相同字元的應用方法
    一、字元以軸對稱形式出現
    二、字元在下面兩種情況互相對應
  第四節  各譯著圖中的字元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重學》圖中的字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二、字元符號比較
  第五節  小結
第十四章  晚清譯著中數學符號與物理知識
  第一節  運算符號的演變
  第二節  數字表示的區別
    一、數字寫法
    二、小數表示的區別
    三、分數表示異同
    四、角度表示的區別
  第三節  物理量單位製表示的異同
  第四節  解題方式的對比
    一、《重學》和《格物測算》中比例計算比較
    二、《重學》和《格物測算》等式計算比較
    三、《重學》和《格物測算》中的微積分計算比較
  第五節  小結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