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本體與工夫--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

  • 作者:劉龍|責編:孫萍//單釗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17098
  • 出版日期:2023/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41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劉蕺山之學是在堅持陽明學「心即理」的心學立場的基礎上,進一步融攝明初以來所流行的氣一元論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學形態。「本體與工夫」是蕺山之學的基本架構。蕺山的性體論主要涉及理氣合一論、性情合一論、喜怒哀樂相配說等內容;蕺山的心體論主要涉及誠意新論及與之相關的意念之辨、思念之辨、知論等內容。蕺山工夫論有兩大特色:「立定未發作工夫」和「重視勘驗」,二者均在《人譜》中得以集中展現。蕺山之學在性體、心體、工夫這三個層面上,都將陽明心學推向極致。儘管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蕺山之學仍存在著三個理論困境和一個理論限度。

作者介紹
劉龍|責編:孫萍//單釗
    劉龍,1988年生,山東新泰人,哲學博士,現為重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船山學研究委員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暨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一項。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劉蕺山理學的思想史背景、學術分期與理論架構
  第一節  氣一元論的流行與心學的勃興:明季理學發展的兩種趨向
    一  朱子學:明代理學發展的起點
    二  理氣二元與心理為二——朱子理學的兩個基本設定
    三  明代理學氣一元論思潮的興起及對朱子理氣二元論的修正
    四  陽明「心即理」的提出與心學的勃興
  第二節  蕺山之學的發展歷程、學術分期與理論架構
    一  劉伯繩對蕺山思想之分期
    二  蕺山慎獨宗旨的三個發展階段
    三  本體與工夫:蕺山之學的理論架構
第二章  劉蕺山的性體論
  第一節  蕺山論理氣
    一  氣是什麼?
    二  蕺山的氣一元論及對朱子理氣
    二  元論的批判
    三  兩種理(性)與形上、形下
    四  關於「形上之氣」的詮釋問題
  第二節  由道而性——天人之貫通
    一  性體與道體的貫通
    二  道德超越性的確立
    三  盡人而天:蕺山工夫論的旨歸
    四  蕺山論萬物一體
  第三節  蕺山論性情以及對朱子性情論的批判
    一  蕺山論性及對朱子性論的批判
    二  蕺山性情合一論以及對朱子性情二分說的批判
  第四節  喜怒哀樂與獨體
    一  喜怒哀樂之各種相配
    二  喜怒哀樂與未發已發
    三  「四情」與「七情」
    四  獨體與慎獨
第三章  劉蕺山的心體論
  第一節  從性宗到心宗的轉換以及蕺山誠意新論的緣起
    一  劉蕺山論性體與心體
    二  性體與心體:獨體的兩種不同面相
    三  蕺山誠意新論提出的緣起
    四  慎獨與誠意的關係
  第二節  劉蕺山論「意」之基本內涵
    一  蕺山論意含義之轉變
    二  誠意與好惡
    三  意與定盤針
  第三節  劉蕺山論意(思)念之辨
    一  蕺山早年、中年論「思念之辨」
    二  蕺山晚年論「意(思)念之辨」
    三  「正念」與「妄念」:蕺山論念的兩個維度
  第四節  劉蕺山的知論以及對陽明良知說的批判
    一  劉蕺山論知的三個層次及對陽明良知說的批判
    二  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以及對陽明《大學》詮釋的批判
    三  收知歸意:蕺山對陽明良知說的融攝
第四章  劉蕺山的工夫論:以《人譜》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人譜》改過工夫解析
    一  未發工夫:「稟閑居以體獨」
    二  已發工夫:從「卜動念以知幾」到「備百行以考旋」
    三  遷善改過以作聖:《人譜》改過工夫之總結
  第二節  「立定未發作工夫」:蕺山工夫論之主旨及對朱子、陽明工夫論的批判
    一  「立定未發作工夫」:蕺山工夫論的主旨
    二  蕺山對朱子工夫論的批判
    三  蕺山對陽明工夫論的批判
  第三節  勘驗:蕺山工夫論的重要方法
    一  蕺山工夫論中的勘驗
    二  未發之時的勘驗與已發之時的勘驗
    三  勘驗活動的諸要素:勘驗情境、勘驗指標與勘驗準則
第五章  劉蕺山理學思想的衡定
  第一節  補陽明學以淑世:蕺山理學的歸旨
    一  明學術以正人心:蕺山解決時代危機的最終歸旨
    二  蕺山對陽明之學的補救
  第二節  蕺山理學的思想史定位
    一  從蕺山對朱子、陽明的評價看蕺山理學的心學底色
    二  心學發展的極致形態:蕺山理學的思想史定位
    三  對關於蕺山思想史定位若干觀點的檢視
  第三節  蕺山理學的成就、理論困境與理論限度
    一  蕺山理學的成就
    二  蕺山理學的理論困境和理論限度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