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思想史十講(上卷)(精)

  • 作者:金觀濤//劉青峰|責編:易明群//黃倩倩
  • 出版社:法律
  • ISBN:9787511876218
  • 出版日期:2015/07/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88
人民幣:RMB 7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彙集作者近二十年關於中國思想史的思考。上卷從先秦諸子,至漢代思想,至魏晉玄學,再至宋明理學,至清代思想;下卷從晚清、民國直至「文革」結束。本書是作者近年來集中心力整理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自《觀念史研究》后,本書是金觀濤、劉青峰兩位作者在國內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該書系統梳理了中國思想史的演變,以觀念史研究的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國思想史變遷背後的歷史邏輯,環環相扣,有極強的說服力。

作者介紹
金觀濤//劉青峰|責編:易明群//黃倩倩

目錄
第一講  先秦諸子及中國文化的超越突破
  導言:中國文化的精神
  1.1  道德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正當性基礎
    道德是什麼?何為正當性?
    以家庭、家族為中心的等級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為終極關懷
  1.2  孔子和中國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麼是超越突破?
    《論語》的觀念結構
    先秦儒學:從孔子到孟子、荀子
  1.3  諸子百家
    道家:對儒家價值的全盤否定
    名家和法家
    楊朱和墨家為什麼消亡
  1.4  軸心文明的四種超越突破基本形態
    實現文化超越突破的兩個關鍵要素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印度解脫宗教
    古希臘認知理性
    中國文化的超越視野
第二講  中國文化大傳統的形成
    ——漢代思想和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
  導言:文化和社會的互相塑造
  2.1  儒學和社會互動:「家」、「國」同構體的形成
    缺乏正當性的政權:大秦帝國
    為什麼獨尊儒術?
    「家」、「國」同構與「國家」
    大一統、王法和文官制
  2.2  儒學群經的起源:結構和功能
    儒家經典: 從五經到十三經
    《禮記》的意義
    《春秋》和微言大義
    《周易》及其功能
    兩漢的黃老之學、《淮南子》、揚雄與王充
  2.3  道德意識形態和社會耦合: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
    社會整合的三個層次
    國家和天下
    獨特的市場經濟
  2.4  王朝循環和中國政治文化的連續性
    社會結構穩態及變化
    超穩定系統結構與韋伯命題
    大曆史觀:軸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講  魏晉玄學與常識理性的形成
    ——中國文化第一次受外來衝擊
  導言:為什麼要討論魏晉玄學?
  3.1  外來衝擊和宇宙論儒學的不可欲
    應然無限擴張的後果
    天災對宇宙論儒學的衝擊
    半牧半農民族南遷及大一統帝國的分裂
  3.2  家國同構機制受到干擾及魏晉玄學

    九品官人法和門閥政治
    儒學的家學化和「玄禮雙修」
    什麼是道德價值逆反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學的價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對無、無為的追求:親和佛教與道教興起
  3.3  常識理性:中國道德意識形態後設層面的形成
    什麼是常識理性?
    從無為到無: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
    從「貴有論」到「獨化」和「玄冥之境」
  3.4  常識理性和中國藝術的精神
    自然合理的雙重後果
    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
    傳神論的起源
    終極關懷的變化對文化融合的意義
第四講  佛學和中國式佛教
  導言:為什麼要討論佛學和佛教?
  4.1  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脫宗教的結構
    早期佛學基本教義:《阿含經》
    十二因緣
    解脫之道與「三法印」
    怎樣理解輪迴?
  4.2  大乘佛學
    個人解脫還是普度眾生?
    何為「如來」?
    大乘第一階段中觀:「八不中道」
    從般若空宗到唯識論的「妙有」
    唯識論與「八識」
    大乘佛教兩階段與真常之教
  4.3  佛教進入中國的三個階段
    格義階段:選擇性吸收
    學習階段:佛經大翻譯運動
    重構階段:中國心性論佛教
    天台宗、華嚴宗、凈土宗
  4.4  中國式佛教與社會的互動
    禪宗:心性論佛學的最終形態
    「一心」的呈現: 心性論佛學的結構及其對儒學的衝擊
    隋唐帝國興起與秦漢的類似性
    常識理性對禪宗的改造
    佛教和東亞社會之間的雙向塑造
第五講  宋明理學與第一次文化融合
  導言:宋明理學在儒學中的定位
  5.1  隋唐到五代:儒學與佛、道教的衝突及融合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學面臨的問題
    韓愈、李翱對重建儒學心性論的貢獻
    分裂的五代與山水畫的崛起
    常識理性對儒學的重構
  5.2  程朱理學的創建

    周敦頤:太極圖說和聖人可學
    張載、程顥和程頤:氣論、《定性書》、「性即理」
    朱熹體系的形成
    《近思錄》:理學修身結構之呈現
    四書五經的形成
  5.3  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學的分系
    心學和理學的對歭
    「窮理」還是「致良知」?
    「天泉證道」和「滿街是聖人」
    狂禪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學的分系
    分系的理論意義
  5.4  宋明理學的世界影響:對東亞社會的塑造
    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體的成熟
    程朱理學在朝鮮
    朱子學和日本江戶時代
第六講  清代思想與中國近代傳統
  導言:為什麼要研究清代思想?
  6.1  明末清初民間思潮的大轉向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學境界層面的粉碎
    以禮代理、經世致用、考據和格致
  6.2  新修身模式的結構和意義
    代表人物:顧炎武、顏元、李二曲
    考據學及其分化
    格致之學和中國科學主義的源頭
  6.3  氣論哲學對儒學的重構:中國近代傳統
    氣論哲學的破與立
    王船山的氣論:唯物論和進步觀的起源
    《黃書》和漢族民族主義
    劉宗周的氣論心學:慎獨和狠批私字一閃念
    黃宗羲的氣論:《明儒學案》和《明夷待訪錄》
    紳士公共空間的本土源頭
    戴震的常識具體主義,揭示「以理殺人」的邏輯
    醒得太早的人:中國式自由主義的原型
  6.4  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趨勢
    深層結構的支配性
    清代官方哲學的僵化
    推動思潮變化的兩種動力
    波瀾壯闊的近現代來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圖表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