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我們與生俱來的愛與恨(從克萊因的視角看心理能力)(精)/心理學大師解讀系列

  • 作者:陳舉|責編:周楊
  • 出版社:北京聯合
  • ISBN:9787559667205
  • 出版日期:2023/05/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69
人民幣:RMB 6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什麼樣的母嬰關係會養育出偏執、極端、有躁鬱傾向的孩子?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又為什麼會抑鬱?
    對客體的選擇有無意識層面的動機嗎,我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朋友、伴侶和工作?
    為什麼有時候對方什麼都沒說,卻能在我們心裡誘發出相應的反應?
    無法擁有穩定的情感關係、不容分說的破壞欲、不由自主地通過貶低去操控他人、在本該發揮的時候總是錯失良機、不會生氣的老好人,它們分別對應著怎樣的心理困境?
    「成人在生命後期每次經歷哀傷時,童年早期的哀悼就會重來一遍。」生命早期的情感和記憶,我們未必能記得,但它們奠定了我們各項心理能力的基礎,決定了我們會以怎樣的模式去回應焦慮、喪失、分離,如何處理我們的愛與恨,是否具備自發的良知、恰當的攻擊性,能否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從而擁有同理心,等等。
    與眾多心理學家不同的是,克萊因認為嬰兒從出生起就擁有自我,儘管這時候的自我並不成熟,但它無時無刻不在通過幻想,將各種好與壞的體驗轉化為思考:吮吸乳汁變成了擁有富足的生命之源,飢餓變成了有待消滅的殘害自己的敵人。嬰兒的內心世界非但不是寧靜的,還充滿了愛與恨的此起彼伏,自我就在這樣的愛恨衝突中開始發展了。母親作為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客體,她對愛與恨的回應與容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自我整合的發展。
    透過克萊因的眼睛,我們得以理解本能的情感與衝動,看到讓我們羞愧的情緒有存在的必要和積極的一面,也看到我們能夠通過整合愛恨衝突,實現更好的心理能力和更健全的人格。

作者介紹
陳舉|責編:周楊
    陳舉,中山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自2017年起,從事成人和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曾跟隨當代克萊因學派著名學者伯特·卡佩爾(Robert Caper)和卡倫·普羅納(Karen Proner)等人學習,主要受訓方向為心理動力學和克萊因學派精神分析。參與翻譯《新克萊因辭典》。

目錄
導言  在爭議中前進的嬰兒理論
  嬰兒的愛恨與思考
  在爭議中前進的理論生涯
第一章  嬰兒在思考
  關於愛恨的熾熱幻想
  必要的分裂
  可怕的攻擊性
  懷抱嬰兒的母親
第二章  向內看焦慮
  無意識中的內心現實
  「我」還在不在?
  潛在的焦慮
  信任的能力
第三章  內疚與愛的危機
  最初的喪失與哀悼
  重新信任所愛之人
  生產與哀悼
  愛與恨的交流
第四章  自發的良知
  與惡為鄰
  道德能力的閃現
  從攻擊到創造
  內疚的能力
第五章  嫉羡與感恩
  生而缺失
  無法享受和進食的人
  逃離嫉羡
  感恩愛的來源
第六章  導向他人內心的自己
  我們內心的「綠野仙蹤」
  「丟失」的情感
  從他人身上「回歸」
第七章  兩性能力
  男孩的焦慮:聯合敵對
  女孩的焦慮:內在的完整性
  性慾的錯覺
附錄  克萊因一生中的幾個瞬間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