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

  • 作者:樂愛國|責編:韓國茹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16961
  • 出版日期:2023/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51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面對當今《論語》詮釋中所存在的各種觀點之間的差異和分歧,本書選取《論語》中最能體現其根本思想且歷代有著不同詮釋又為當今學者最為關注的重要概念和論題,以朱熹的詮釋為中心展開論述;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朱熹的詮釋與漢魏諸儒的異同,以及清儒的詮釋與朱熹的分歧與相通,不僅對當今各種觀點的來龍去脈作出梳理,而且對其相互差異和矛盾衝突作出解釋,著重闡述朱熹以「理」「氣」「心」「性」等理學概念對《論語》的詮釋,彰顯朱熹《論語》學的新意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闡發其對於今天的思想發展、社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介紹
樂愛國|責編:韓國茹
    樂愛國,男,1955年生,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出版著作:《贊輔天地:朱熹生態倫理簡論》(2020)、《20世紀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從學術思想史的視角》(2017)、《朱熹〈中庸〉學闡釋》(2016)、《儒學與科技文明》(2015)、《走進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2014)、《為天地立心:張載自然觀》(2013)、《中國道教倫理思想史稿》(2010)、《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2010)、《宋代的儒學與科學》(2007)、《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2006)、《道教生態學》(2005)、《管子的科技思想》(2004)、《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2002)、《王廷相評傳》(合著,1998)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

目錄
前言
一  「仁」:從「愛人」到「愛之理,心之德」
  (一)漢唐諸儒論「仁」
  (二)以「性」「情」言「仁」「愛」
  (三)「仁者,愛之理,心之德」
  (四)餘論
二  「道」:「事物當然之理」
  (一)由言「道」而講「理」
  (二)「道者,事物當然之理」
  (三)「逝者如斯夫」言道體
  (四)「吾道一以貫之」言道之體用
  (五)餘論
三  「吾道一以貫之」與「忠恕違道不遠」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一以貫之」即「一本萬殊」
  (三)「忠恕本未是說一貫」
  (四)「忠恕」與「升一等說」
  (五)餘論
四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性與天道「夫子罕言之」
  (三)「聖門教不躐等」
  (四)清儒的解讀
  (五)餘論
五  「孝弟」:「仁之本」還是「為仁之本」
  (一)「為仁之本」與「為人之本」
  (二)「仁是體,孝弟是用」
  (三)「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
  (四)明清時期的討論
  (五)餘論
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以己及人」與「推己及人」
  (三)「仁」「恕」有別
  (四)餘論
七  「克己復禮為仁」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克,勝也」與「克,能也」
  (三)「克己復禮」與「存天理滅人慾」
  (四)克己與復禮「不是做兩截工夫」
  (五)餘論
八  「未知,焉得仁」
  (一)「未知,焉得仁」與「未智,焉得仁」
  (二)仁包「義禮智」與智藏「仁義禮」
  (三)清儒的討論
  (四)餘論
九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
  (三)「不思而得」與「不勉而中」

  (四)餘論
十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一)「博之以文,然後約之以禮」
  (二)「博文約禮亦非二事」
  (三)王陽明的《博約說》
  (四)「博約一貫」或「博約合一」
  (五)餘論
十一  「貧而樂」與「孔顏之樂」
  (一)從「貧而樂」的不同解讀說起
  (二)「顏回之樂」與「樂道」
  (三)「私慾克盡,故樂」
  (四)餘論
十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君子」「小人」與「和」「同」
  (二)「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三)後世的討論
  (四)餘論
十三  「禮之用,和為貴」
  (一)「和,即樂也」與「和,謂樂也」
  (二)「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三)「以和順於人心」與「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四)餘論
十四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一)「無為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
  (二)「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
  (三)清儒的討論
  (四)餘論
十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不可使知之」與「百姓日用而不知」
  (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三)清儒的解讀
  (四)餘論
十六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惟上智與下愚不移』,非謂不可移」
  (三)「曰不移而已,不曰不可移也」
  (四)「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五)餘論
十七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
  (三)「庄以蒞之,慈以畜之」
  (四)對後世的影響
  (五)餘論
十八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一)「父子相隱」與「事父母幾諫」
  (二)「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
  (三)「父子相隱,本非直,而『直在其中』」
  (四)後世的討論
  (五)餘論

十九  「自行束脩以上」
  (一)束脩:是「禮」還是「十五歲以上」
  (二)「脩」與「束」
  (三)「束脩」之理
  (四)餘論
二十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一)「子罕言利」與「利者義之和」
  (二)「惟合於義,則利自至」
  (三)「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
  (四)後世的解讀
  (五)餘論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