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精)

  • 作者:編者:魯明軍|責編:張馨予//時方圓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547321140
  • 出版日期:2023/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30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2018年,青年學者魯明軍圍繞創刊于1976年的美國著名當代藝術評論雜誌《十月》的誕生、運作及歷史變迂,採訪了羅莎琳·克勞斯、道格拉斯·克林普、本傑明·布赫洛、伊夫一阿蘭·博瓦、大衛·喬斯利特、萊耶·迪克曼等10余位雜誌編委會成員和作者。這些受訪者大多都是繼格林伯格之後,美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當代藝術史家,其著述和觀點的影響力不限於美國本土,也早已輻射至歐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其理論背後的故事特別是批評發生和理論實踐的動因依然缺少了解,這一系列訪談恰好彌補了這個缺憾。它不僅立體地呈現了「《十月》學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批評與理論的歷史概貌。

作者介紹
編者:魯明軍|責編:張馨予//時方圓
    魯明軍,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曾任教於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策展人,剩餘空間藝術總監。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在集結》(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街角、廣場與蒙太奇》(2019)、《繆斯、愚公與指南針》(2020)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理法與士氣:黃賓虹畫論中的觀念與世變(1907—1954)》(2018)、《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2019)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6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目錄
序言
  魯明軍  《十月》的誕生:革命與智識
上篇
  羅莎琳·克勞斯  《十月》與藝術批評的理論蛻變
  道格拉斯·克林普  告別《十月》:從理論到行動
  本傑明·布赫洛  《十月》:結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
  哈爾·福斯特、傑瑞特·歐內斯特  《十月》:一個「微型烏托邦」
  伊夫-阿蘭·博瓦  《十月》:智識時代的「遺產」
  大衛·喬斯利特  藝術作為世界的「代理人」
  萊耶·迪克曼  歷史即當代,思考即行動
  希維亞·柯波烏斯基  《十月》:晦澀是一種適當的挑戰
  瑪莎·布斯柯克  《十月》:學術話語的守護者
  亞當·萊納  《十月》的生產、流通與傳播
下篇
  蒂埃里·德·迪弗  「《十月》不是一個黨派」
  克萊爾·畢夏普  《十月》、「社會參與」與藝術批評的困境
  卡羅琳·A.瓊斯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碩恩  《十月》:延續前衛的承諾
  帕梅拉·M.李  當代,那時與現今:個人以及一代人的觀點
  高名潞  《十月》的啟示
附錄一
  安妮特·米切爾森、羅莎琳·克勞斯  《十月》發刊詞  王志亮譯
  喬治·貝克、羅莎琳·克勞斯、本傑明·布赫洛等  《十月》圓桌會議:藝術批評的現狀  徐曠之譯
附錄二
  魯明軍  馬爾科姆·X的幽靈、《十月》及其他
  魯明軍  「末日在此」:政治、陰謀與「藝術正義」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