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明代哲學的源與流(精)

  • 作者:編者:張昭煒//程海霞|責編:吳敏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336724
  • 出版日期:2023/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95
人民幣:RMB 12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明代哲學是中國的重要內容,儒學主體為陽明學代表的宋明理學。從源而言,可追溯至宋元理學,乃至先秦儒學;從主體而言,主要包括明代朱子學、明代陽明學、明代甘泉學等主要流派;從流而言,包括明清之際、清代儒學、近現代儒學等。
    本書內容涉及明代初年的朱子學,陽明心學的先驅,王陽明的良知之學,陽明各派弟子對陽明學的發展,明代中後期的朱子學,黃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際思想家對明朝學術的反省與總結,凸顯各家的獨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個明代哲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響,對明代哲學的獨特問題如隨處體認天理、知行合一、大良知、格物說、繼善成性、先天與後天等也有深入闡發,較為成功地以更深入、更細微的筆法勾勒出明代哲學尤其是陽明的源泉、主脈與流變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書中所收入陳來、景海峰、楊立華等中國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新近相關論文數十篇,這可以說是國內中堅學者的明代哲學研究最優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將明代哲學研究推進到更高一層的水平線。

作者介紹
編者:張昭煒//程海霞|責編:吳敏

目錄

兩宋時期
  所以與必然: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楊立華
  不已、生生與對待——《程氏易傳》中的天道觀/唐紀宇
  試論張載生死觀/何紹錦
  「朱子學」概念解析/鄧慶平
  朱熹與張栻工夫論異同辨析——以《太極圖說解義》為中心/李麗珠
  張九成對《大學》致知格物的心學詮釋/李春穎
明代前期
  明代嶺南心學的思想旨趣及特徵/景海峰
  論湛甘泉對理學與心學的融合——以「隨處體認天理」為中心/徐亞豪
  明代荒政思想略析/陳前軍
王陽明及王門後學
  明代的民間儒學與民間宗教——顏山農思想的特色/陳來
  作為良知倫理學的「知行合一」論——以「一念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為中心/吳震
  知行合一的德行內涵/陳清春
  「大良知」的承續:走向「調適」的「內在超越性」/程海霞
  王陽明的格物說的演變/鍾治國
  歐陽德良知本體論和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宣炳三
  良知精微之體的喻指與表達——王陽明與王龍溪對《中庸》要義的詮釋/張昭煒
  明宗與辨異:李材對何為儒學的思考/李璐楠
  晚明關學融通陽明心學的理念/常新
  《孫子參同》與《孫子諺義》比較研究/張捷
明末清初
  從民本走向民主的開端——兼評所謂「民本的極限」/李存山
  「繼善成性」的詮釋與明清之際的人性論/廖璨璨
  從「知言」到「知道」:王船山論本體之知/周廣友
  王船山政治哲學的基調/谷繼明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中的「幾」概念/馬天威
近現代
  身心內外:方位隱喻的中國意義/匡釗
  《尚書》版禪讓說及其歷史政治文化意義——在缺點、批評與修正中成長起來的「崇高虛構」之真/王生雲
  從王國維「清學三變說」看《皇朝經世文編》經世學譜系/馬曉見
  論勞思光對現代文化困局的梳理與回應——從《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入手/馮駿豪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