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研究

  • 作者:陳奇|責編:何穎
  • 出版社:團結
  • ISBN:9787512698925
  • 出版日期:2022/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47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包括理論儒學、制度儒學、文化儒學及物化儒學在內的儒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先進文化,它為古代民族認同提供了理論體系及意識形態、儒學教化內容及路徑、制度保障、物化基礎。古代貴州,伴隨著大一統王朝治理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漢族為主體的移民的不斷進入,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至於明、清代前期,儒文化傳入、緩慢發展、飛躍發展、興盛:不僅在漢民族中廣泛流播,而且在少數民族中也較為廣泛地流播,最終成為社會文化主流,推動著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初步形成,推動著民族認同初步實現、大一統王朝認同基本實現。儒文化是貴州古代民族認同的主體文化元素。

作者介紹
陳奇|責編:何穎
    陳奇,貴州赫章人。歷史學碩士、教授,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點領銜導師、貴州省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首席學科帶頭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馬來西亞國際儒學大會學術顧問。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思想史教學與科研。分別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研究」「陸王心學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主持省級基金課題「劉師培研究」「吳雁南文集編纂」「吳雁南研究」。獨著、主編《劉師培思想研究》《劉師培年譜長編》《經學與中國社會》《中國經學史綱要》《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中國近代史學習提綱》《(俄事警聞)(警鐘日報)篇目匯錄》《吳雁南評傳》《吳雁南文集》《吳雁南紀念文集》《陳姓皂角樹之漢系家譜》等11種16冊;副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心學與中國社會》,參編10余種;撰寫《近代化:中國近代史的主流與紅線》《琦善弛禁問題複議》《辛酉政變與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李端棻:政治資源與運作智慧:兼論官僚階層的動向與戊戌變法的失敗》《理想與現實:貴州辛亥革命沉思錄》《劉師培的今古文觀》《王陽明心學與人的主體精神的昂揚》《忠君死節:南明時期貴州的明王朝認同》《儒家禮治思想與社會角色意識》《「我與天地萬物一體」:孫應鰲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文化的價值觀與現代意義》等論文120多篇,其中近40篇為權威期刊、重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吉隆坡、雅加達,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論文集為《陳奇文集》。著述總字數700萬。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現狀述評
    一、儒文化研究現狀述評
    二、民族認同研究現狀述評
    三、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研究現狀述評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及本書研究要旨、研究意義
  第二節  儒文化概念界定及大文化意義上的儒文化體系架構
    一、理論儒學
    二、文化儒學
    三、制度儒學
    四、物化儒學
  第三節  民族認同基本概念及研究範圍的界定
    一、認同
    二、民族認同
    三、大一統王朝認同
  第四節  儒文化是貴州古代民族認同的主體文化元素
    一、儒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先進文化
    二、儒文化是貴州古代民族認同的主體文化元素
第二章  漢代夜郎儒文化的傳入與民族初始認同
  第一節  「郡國並存」與夜郎的漢王朝認同
    一、唐蒙通夜郎與大一統
    二、郡縣制在夜郎的推行:夜郎君長的漢王朝認同
  第二節  物化儒學與夜郎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
    一、漢族移民
    二、「治南夷道」
    三、「募豪民田南夷」:中原耕作技術的傳入及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
  第三節  文化儒學、理論儒學的傳入夜郎與初始傳播
    一、儒學的獨尊及其初入夜郎
    二、「漢三賢」的儒學及其「饜飫于」土著民族婦孺「之口」
  第四節  漢代夜郎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特點
    一、制度儒學率先傳入
    二、物化儒學繼而傳入
    三、理論儒學、文化儒學隨之傳入
    四、和平、友好的經濟、政治交往、交流、對話、溝通始終是主流
    五、仁義愛民:大一統政治的根本因素
    六、認同的膚淺性、不對稱性及不穩定性
第三章  蜀漢至宋元貴州儒文化流播與民族認同的緩慢發展
  第一節  蜀漢兩晉南北朝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蜀漢時期貴州的小一統格局及其大一統蘊意
    二、蜀漢的「以人為本」,「和」「撫」夷越
    三、蜀漢時期貴州「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認同局面的形成
    四、兩晉南北朝貴州地域儒文化與民族認同大略
    五、蜀漢兩晉南北朝貴州物化儒學的緩慢發展與封建領主制的興起
  第二節  隋唐五代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制度儒學的發展與土著君長的唐王朝認同
    二、儒學的繼續傳播
    三、楊再思的尊唐安民與民族認同
  第三節  兩宋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制度儒學影響的進一步減弱
    二、物化儒學的新成就

    三、文化儒學流播大有起色
    四、土著民族的宋王朝認同
  第四節  元代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土司制:制度儒學的發展與大一統認同
    二、重本、屯田、廣置站赤與物化儒學的發展
    三、「儒者之道……從之則人倫鹹得,國家成治」
  第五節  蜀漢至宋元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特點
    一、制度儒學:從郡國並存到土司制度
    二、物化儒學:緩慢發展,有所進步
    三、文化儒學:傳播甚微,影響很小
    四、堅持統一,仁民安民,推進民族認同
    五、漢族融入土著民族
第四章  明代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的飛躍
  第一節  制度儒學與各民族的明王朝認同
    一、「天下一統,華夷一家」
    二、貴州建省
    三、改土歸流,土流並治
    四、忠君死節:南明時期貴州明王朝認同
  第二節  物化儒學的飛躍
    一、祭祀稷神,「農為國本」
    二、先進生產技術的普遍使用及推廣
    三、戶口、田畝、賦稅的大幅增長
    四、地主制取代領主制:生產關係的深刻變革
  第三節  儒學的興盛與民族認同
    一、尊孔崇儒、開科舉、興學校與儒學的社會流播
    二、理論儒學的發展
    三、祭祀、旌表文化與儒學的社會滲透
    四、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民族認同
    五、「民與苗相習,夷與夏同風」:「務學力耕」風尚的興起
  第四節  明代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特點
    一、制度認同跨越式提升
    二、「華夷一家」,優遇土司,促進民族和解
    三、鐵犁牛耕及地主制生產關係普遍發展
    四、理論儒學較之前代飛躍提升
    五、儒學流播及民族認同較之前代飛躍發展
    六、漢族繼續融入土著民族
    七、飛躍之中有局限,認同之中有衝突
第五章  清代前期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的高峰
  第一節  府州縣流官治理格局的形成與制度認同的升華
    一、「崇儒重道」,「統一萬邦」
    二、改土歸流,開闢苗疆
    三、清代前期今貴州行政區劃的基本形成
    四、制度認同的升華與血火硝煙的交織
  第二節  重本務農、兼濟工商與民族認同的進步
    一、「養民之本,莫要于務農」
    二、「客戶」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
    三、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民族認同的進步
    四、商品經濟的大發展與民族認同的進步
    五、地主制生產關係取得絕對優勢與大一統政治認同的鞏固
  第三節  清代前期貴州古代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的高峰

    一、府州廳縣及少數民族儒學教育格局的基本形成
    二、科舉的興隆與儒學在各民族中的廣泛傳播
    三、理論儒學的本土化、群體化、創新化轉型
    四、祠廟祭祀文化的發展與儒學的社會滲透
    五、「耕鑿誦讀」,「民苗相安」
  第四節  清代前期貴州儒文化與民族認同特點
    一、大一統制度認同達于高峰
    二、社會經濟大發展,民族交往擴大深化
    三、府州廳縣及少數民族儒學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四、科舉興隆,儒學在各民族中廣泛傳播
    五、理論儒學實現本土化、群體化、創新化轉型
    六、祠廟祭祀文化繼續發展,儒學進一步向鄉里及少數民族地區延伸
    七、漢「夷」錯處交融,「務學力田」,「交好往來」,「相習相安」
第六章  儒文化在貴州古代少數民族中的流播與民族認同
  第一節  貴州古代仲家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仲家源流及其大一統認同
    二、漢民大量進入與民族交融認同
    三、「仲家……一體入學肄業,考試仕進」
    四、儒文化在貴州古代仲家的流播與民族認同
  第二節  貴州古代侗人、苗人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侗人、苗人社會演進及其大一統認同
    二、漢民進入與民族交融認同
    三、「苗民子弟一體入學肄業,考試仕進」
    四、儒文化在貴州古代侗人、苗人中的流播與民族認同
  第三節  貴州古代土人、仡佬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土人、仡佬源流及其大一統認同
    二、學校與科舉
    三、儒文化在貴州古代土人、仡佬中的流播與民族認同
  第四節  貴州古代「夷人」儒文化與民族認同
    一、「夷人」源流及其大一統認同
    二、學校與科舉
    三、儒文化在貴州古代「夷人」中的流播與民族認同
  第五節  貴州古代少數民族儒文化流播與民族認同特點
    一、流官治理格局最終形成,大一統制度認同達于高峰
    二、「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構建大一統之合法性基礎
    三、漢民大量進入,「夷」漢交錯雜處,交往交流,認同感增強
    四、漢民融入少數民族,帶動儒文化流播及民族認同
    五、鐵犁牛耕及地主制生產關係最終佔據主導地位
    六、學校教育及科舉大發展,推動儒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
    七、儒文化較為廣泛地流播,民族認同達于古代高峰
結語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