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構成(北京電影學院本科規劃教材)/中國電影美術教育教學叢書
內容大鋼
本教材比較完整地呈現了他將繪畫基礎、圖片攝影基礎、電影攝影基礎逐步銜接遞進的教學思路,通過簡潔明確的概念講解和大量的案例分析,運用樸素而有條理的語言表述,將造型美學中相互關聯的基礎性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梳理。除經典繪畫、經典圖片攝影、經典電影攝影外,本教材還以學生的優秀課程作業作為範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闡明基礎原理和影像規律,使學習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本教材注重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與培養,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掌握基本的影像構成知識,能夠自如順暢地與電影創作的其他部門進行交流協調,提高創作效率。
作者介紹
編者:陳汝洪|責編:李靜//鄒悅
陳汝洪,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影像造型、電影視覺設計。主要講授課程有《影像構成基礎》《電影特效短片創作》等。曾發表論文《攝影與繪畫的距離》《電影特技特效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電影敘事中的場景造型設計與呈現》《虛擬拍攝中總體視覺造型觀念的應用研究》《類型融合與視覺創新——與李淼談<獨行月球>美術創作》等。作為攝影師參與拍攝的作品包括:紀錄片《中國有個暑立里》,該片獲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紀錄片《我的夢》,該片獲第13屆華表獎最佳紀錄片提名;電視連續劇《校園先鋒》,該片獲第17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廣告片《北京2008年殘奧會火炬接力》等。被評為2014年度北京電影學院優秀專業課教師。
目錄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影像構成基礎知識
1.1 寫實繪畫與影像
1.1.1 寫實繪畫的特點
1.1.2 影像與寫實繪畫的關係
1.2 畫面構成要素
1.2.1 二維平面藝術中的線條、色彩和構圖
1.2.2 二維平面藝術中的時間表達
1.2.3 三維空間中的長、寬、高
1.3 影像構成要素
1.3.1 技術要素
1.3.2 藝術要素
第二章 傳統攝影的發展
2.1 攝影簡史
2.1.1 攝影術的產生
2.1.2 早期歐洲攝影流派
2.1.3 攝影在中國
2.1.4 攝影術的實際應用
2.2 傳統攝影器材
2.2.1 照相機
2.2.2 電影攝影機的出現
2.3 傳統影像媒介形式
2.3.1 負片
2.3.2 正片
2.3.3 反轉片
第三章 數字圖片攝影技術基礎
3.1 數字攝影的基本特點
3.1.1 常用數碼照相機
3.1.2 功能指標
3.1.31 35照相機鏡頭
3.1.4 透視關係
3.2 拍攝模式
3.2.1 手動(M-Manual)
3.2.2 光圈優先(Av)
3.2.3 速度優先(Tv)
3.2.4 程序(P-Program)
3.2.5 自動(AUTO)
3.2.6 視頻(AV)
3.3 曝光控制
3.3.1 光圈
3.3.2 速度
3.3.3 曝光補償
3.3.4 感光度
3.4 色彩控制
3.4.1 色溫
3.4.2 白平衡
第四章 數字圖片攝影造型基礎
4.1 攝影構圖
4.1.1 畫幅選擇
4.1.2 畫面的和諧
4.1.3 視覺中心
4.1.4 黃金分割法的應用
4.1.5 畫面的多樣統一
4.1.6 視角的選擇
4.1.7 主體與陪體
4.1.8 前景和背景的運用
4.1.9 突出立體形態
4.2 光線的應用
4.2.1 基本要求
4.22 光線的方向
4.2.3 自然光的變化規律
4.3 光線的功能
4.3.1 形成造型
4.3.2 藝術表現
4.4 光線意蘊
4.4.1 客觀呈現
4.4.2 主觀營造
4.5 攝影色彩
4.5.1 反映情感
4.5.2 冷色
4.5.3 暖色
4.5.4 Photoshop軟體調色
第五章 圖片攝影創作實踐
5.1 創作概述
5.2 人物攝影
5.2.1 紀實風格
5.2.2 唯美風格
5.3 建築場景攝影
5.3.1 外部空間表現
5.3.2 內部空間表現
5.4 創意攝影
5.4.1 直接表現
5.4.2 創意合成
5.5 實踐訓練
5.5.1 實踐內容
5.5.2 方法手段
5.5.3 重點重申
5.6 實踐輔導
第二部分
第六章 動態影像造型基礎
6.1 電影時空
6.1.1 電影時間
6.1.2 電影空間
6.1.3 動態影像
6.2 影像質量
6.2.1 電影鏡頭
6.2.2 感測器與解析度
6.2.3 動態範圍
6.2.4 光照條件
6.3 技術控制
6.3.1 曝光控制
6.3.2 鏡頭調節
6.3.3 景深控制
6.3.4 白平衡調節
6.4 基本攝影方式
6.4.1 固定
6.4.2 運動
6.4.3 變焦
6.4.4 綜合
第七章 動態影像造型藝術方法
7.1 光線
7.1.1 光源色溫
7.1.2 光線種類
7.1.3 光線質感
7.1.4 光效的呈現
7.1.5 光線影調
7.1.6 光線造型
7.2 色彩
7.2.1 色彩的屬性
7.2.2 電影色彩構成
7.2.3 鏡頭畫面中的色彩
7.3 角度
7.3.1 角度與畫面的關係
7.3.2 攝影角度
7.4 景別
7.4.1 距離範圍
7.4.2 景別含義
7.5 運動
7.5.1 運動攝影與場面調度
7.5.2 運動攝影的抒情性
7.5.3 運動攝影的節奏感
7.5.4 運動攝影對觀貫心理的影響
7.6 構圖
7.6.1 鏡頭面面中的主體位置
7.6.2 固定鏡頭中的內部形式變化
7.6.3 運動鏡頭中的多構圖形態
第八章 特效攝影基礎
8.1 技術匹配
8.1.1 感光度設定
8.1.2 景深匹配
8.1.3 俯仰角匹配
8.1.4 透視匹配
8.1.5 陰影匹配
8.1.6 固定機位拍攝,多區域複製人物
8.1.7 光球記錄
8.2 綠幕拍攝
8.2.1 綠幕摳像
8.2.2 被攝體距離控制
8.2.3 角色色彩的差異
8.2.4 布光及光線匹配
8,2.5 肢體接觸
8.2.6 升格攝影
8.3 模型拍攝
8.3.1 模型製作比例及拍攝測試
8.3.2 模型拍攝中的視點匹配
8.3.3 模型拍攝中的景深匹配
8.3.4 模型拍攝中的速度設定
第九章 後期影像製作
9.1 工作流程
9.2 剪輯
9.2.1 素材管理
9.2.2 樣片篩選
9.2.3 常用剪輯方法
9.2.4 基本剪輯規則
第十章 動態影像創作實踐
10.1 創作概述
10.2 實踐訓練
10.2.1 實踐內容
10.2.2 方法手段
10.2.3 重點重申
10.3 實踐輔導
10.4 影像創作中的團隊合作
後記
參考書目
參考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