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錢穆珍稀講義(插圖珍藏版共3冊)(精)

  • 作者:責編:陳文龍//林凡//馬志俠//龔風光|口述:錢穆|整理:葉龍
  • 出版社:天地
  • ISBN:9787545573381
  • 出版日期:2023/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871
人民幣:RMB 2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文學史》
    本書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講授「中國文學史」的課堂講稿,由錢穆弟子葉龍根據當年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全書共31章,系統、完整地從《詩經》一直講到明清章回小說,著重介紹了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的主要脈絡和基本特徵。
    作為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重獨立考證,在本書中,他對文學之流變、對每個階段的文學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以史論文,從史學的角度講文學別開生面。全書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論述和科學嚴謹的史學考證,也有對文人的犀利點評和對作品的精彩賞析,帶有濃郁的錢穆個人色彩。
    《中國通史》
    錢穆先生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于北京大學,二于西南聯大,三于香港新亞書院。
    在北大講授四年,前來旁聽的學生眾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滿,盛況空前。在西南聯大講授時,聽課場面頗為壯觀,乃至錢先生要上講壇都無路可走,需踏著學生的課桌才能通過。爾後,錢穆先生輾轉于香港,復講「中國通史」課程。本書便是以錢穆先生在香港新亞書院第三度講授課堂記錄稿為底本,可視為「《國史大綱》課堂版」。
    塵封多年的講義,更精粹的講述。這本書以傳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當時,一部《國史大綱》從傳統文化的演進中汲取民族復興和國家變革的精神力量,使無數國人深受激勵和鼓舞,進而尋求抗戰救亡之道;而今,這部《中國通史》以其歷史格局和文化情懷的雙重擔當,將給當下讀者以新的啟迪,為我們再次提供回望歷史、面對未來、重塑個人知識格局的可能。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本書收錄了錢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灣等地的9次講演,內容涵蓋思想、歷史、文學、文化、政治、經濟等諸方面。既有宏觀上對文化歷史的梳理,亦有斷代研究的案例,以及個案研究成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義的探討——是一本可以窺見錢穆宏大學術世界的小書。
    讀者如能從中了解錢穆的治學軌跡,明察其學問體系之龐大精細,體悟其對中華文化始終抱持的敬意,將對指導當下的精神生活、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作者介紹
責編:陳文龍//林凡//馬志俠//龔風光|口述:錢穆|整理:葉龍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蘇無錫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一篇 緒 論
  第二篇 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三篇 詩 經
  第四篇 尚 書
  第五篇 春 秋
  第六篇 論 語
  第七篇 中國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 辭(上)
  第九篇 楚 辭(下)
  第十篇 賦
  第十一篇 漢 賦
  第十二篇 漢代樂府
  第十三篇 漢代散文——《史記》
  第十四篇 漢代奏議、詔令
  第十五篇 漢代五言詩(上)——《蘇李河梁贈答詩》
  第十六篇 漢代五言詩(下)——《古詩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學
  第十八篇 文章的體類
  第十九篇 昭明文選
  第二十篇 唐 詩(上)——初唐時期
  第二十一篇 唐 詩(中)——盛唐時期
  第二十二篇 唐 詩(下)——中晚唐時期
  第二十三編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 詞
  第二十七篇 元 曲
  第二十八篇 小說戲曲的演變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說
  第三十一篇 結 論
  跋
  附記
《中國通史》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黃帝與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記載與器物發掘
  第五章 周代歷史已非傳疑
  第六章 東周時期
  第七章 春秋時期
  第八章 戰國時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漢時期
  第十一章 秦漢對外政策

  第十二章 東漢時期
  第十三章 東漢之士風
  第十四章 東漢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漢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異族之亂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國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對外關係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藝復興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與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變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國興起
  第三十二章 金滅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與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古入主中國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稅收與經濟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軍政及軍民爭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賜田及設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舉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嚴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監弄權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黨禍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經濟之變動
  第四十八章 中國經濟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農業之發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滿洲興起至入關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興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軍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遺民與清初學風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風與洪楊之亂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興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序
  01 中國儒家與文化傳統
  講到中國文化,便會聯想到儒家學術。儒家為中國文化主要骨幹,誰也會承認。
  02 中國散文與中國文學史
  散文史的發展與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關,即由散文史而文學史,進而中國文化史。
  03 中國歷史上的人物
  讀歷史定要懂得人物賢奸,這是中國人一向極端重視的一番極大的大道理,也可說是中國人在人文學上一番大發明。
  04 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文化是全部歷史之整體,我們須在歷史之整全體內來尋求歷史之大進程,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義。
  05 中國學術傳統的精神
  中國學術之主要出發點,乃是一種人本位主義,亦可說是一種人文主義。
  06 中國經濟史的特點與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傳統對經濟的問題所抱一項主要的觀點,即是物質經濟在整個人生中所佔地位如何。
  07 秦漢政治得失
  殷周實不能稱為統一之大帝國,特諸侯只舉一共主耳。秦為一統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無社會基礎,一方面制度始創,兼又暴起興作,故十多年而亡。漢興與秦困難同,故只能因循無為。
  08 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綜述
  魏晉南北朝人于經學極重《禮》,于史學則極重人物。要之,乃是重視人生。
  09 《莊子》導讀
  我認為《老子》與《莊子》,亦是人人必讀書。因儒、道兩家已有二千年歷史,對中國影響最深最久。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