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印度佛教無我思想流變研究/浙江佛學院學術研究叢書

  • 作者:釋普超|責編:張越宏|總主編:怡藏
  • 出版社:宗教文化
  • ISBN:9787518812899
  • 出版日期:2022/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3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系統研究印度佛教「無我」思想的一部學術著作。「無我」思想是佛教核心教義,本書溯流從源,對原始佛教無我思想、部派佛教的無我思想及大乘佛教時期中觀學派和瑜伽行派的緣起無我思想進行深入論述,釐清了佛教「無我」思想在印度的流變,並對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新的見解。

作者介紹
釋普超|責編:張越宏|總主編:怡藏
    釋普超,畢業於福建佛學院,曾擔任深圳本煥學院、中印佛教思想史教研室主任教師。現為浙江佛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俱舍學、中觀學、唯識學。2011年至今于《法音》《普陀學刊》《法印學報》《宗教與現代社會》和《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等海峽兩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目錄
總序/怡藏
序/侯印國
緒論
第一章  婆羅門「梵我」與原始佛教「無我」比較
  第一節  婆羅門教及其教義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無我思想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無我思想
  第一節  說一切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論辨析
  第二節  經量部「現在實有」論及「三科」辨析
  第三節  犢子部「不可說我」論辨析
  第四節  化地部「窮生死蘊」論辨析
  第五節  其他部派的無我思想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無我思想
  第一節  中觀派的無我思想
  第二節  瑜伽行派的無我思想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相關研究
  第一節  佛教「六和」思想的實際價值
  第二節  佛教的生態智慧之探微
  第三節  僧叡「法身」思想淵源
  第四節  僧肇「無我」思想
附錄一  受蓄金銀戒之探討
  ——以漢譯《四分律》與《摩訶僧祇律》為考察中心
附錄二  佛教對心理疾病產生根源的解析與對治
  ——以唯識學為例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