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精)

  • 作者:石守謙|責編:張文禮//王立剛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294598
  • 出版日期:2018/08/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94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世事變遷來詮釋中國文人畫的風格史,以一個個精彩的個案,對「風格」與「世變」之關係進行了探討,如元代李郭風格之發展、浙派畫風、吳派畫風、文徵明畫風之轉變等。大多文章都是從一兩幅作品風格上的新變切入,聯繫世變尋找促成風格轉變的原因,知人論世,文章立論嚴謹,史料翔實,論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作者介紹
石守謙|責編:張文禮//王立剛
    石守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著力從文化史角度探討畫史風格與文化環境的關係,主要著作《風格與世變》、《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並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另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動的桃花源——10至16惜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項目,主張以東亞作為一整體,來對中、日、韓三國的山水畫發展進行全盤觀察,特別注意三區域間的互動現象。

目錄
簡體字版序
自序
第一篇  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
第二篇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
  一  前言
  二  唐代文獻里的「白畫」
  三  盛唐白畫實例的分析
  四  傳統筆描與西來的凹凸法
  五  隋唐的大成與傳統筆描之再生
  六  餘論:本土藝術傳統與外來刺激
第三篇  「幹惟畫肉不畫骨」別解——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
  一  前言
  二  有關諸說的檢討
  三  《丹青引》與「感神通靈」觀
  四  後世的誤解與「感神通靈」觀的沒落
  五  文人與中唐以後的畫壇情勢
第四篇  南宋的兩種規鑒畫
  一  「倫理的人物畫」之檢討
  二  以君主為對象的規鑒畫
  三  早期的「畫像規鑒圖」
  四  馬麟的《聖賢圖》
  五  早期的「故實規鑒畫」
  六  《卻坐圖》與《折檻圖》
  七  餘論
第五篇  有關唐棣及元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干問題
  一  前言
  二  唐棣(1287—1355)生卒年新訂
  三  唐棣與趙孟頰關係之檢討
  四  李郭畫風中的政治意識
  五  北籍權宦對李郭風格之支持
  六  元代文化環境之變與李郭山水畫風之衰落
  七  餘論
第六篇  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
  一  有關浙派興衰的問題
  二  明初宮廷繪畫的取向
  三  浙派的興起與金陵的貴族
  四  吳偉生平與金陵
  五  吳偉畫風與金陵
  六  金陵浙派勢力之衰退
  七  金陵文化環境之改變與純文人藝術品味
第七篇  《雨余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
  一  前言
  二  文微明的《雨余春樹》
  三  送別圖的模式與流變
  四  一個文化史的解釋
  五  餘論:《雨余春樹》的意義
第八篇  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
  一  前言
  二  文徽明受薦入京
  三  嘉靖新政實況與《燕山春色》

  四  左順門事件與其後之文徽明
  五  返家后之文微明與《松壑飛泉》
  六  餘論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論16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
  一  前言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風格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畫
  四  蘇州的失意文士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六  江南對「避居山水」的需求
  七  「避居山水」風格的失落
第十篇  石濤、王原祁合作《蘭竹圖》的問題
  一  前言
  二  《蘭竹圖》上所謂的「合作」
  三  石濤與王原祁關係之檢討
  四  合作畫之變型及其文化意義
  五  小結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