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黃河傳

  • 作者:張中海
  • 出版社:山東人民
  • ISBN:9787209136273
  • 出版日期:2021/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48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一部全景式書寫黃河的文學作品。作者從河口溯源而上,從位於青海腹地的黃河源頭寫起,順流而下,沿著黃河兩岸記下大量採訪筆記。在作者筆下,黃河繞過阿尼瑪卿山,走出巴顏喀拉,在呂梁、太行兩山之間撕出晉陝峽谷,凝聚起匯入她的219條支流的力量,終於形成氣勢磅?的泱泱大河。作者用以「歷史考察地理」的方法探索著母親河的前世今生,從黃河源頭開始,沿著它所流經的省份、地段,包括禹河故道曾經流過的河北,徐淮故道流過的江蘇,業已消失的濟水,伴著兩岸的名勝古跡、風俗、人物、動植物,順流而下,進入歷史文化的長河。萬千支流與大河的融合,少數民族部落與中原民族的融合,馬家窯文化、宋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從歷史的滄海桑田寫到現實生活,讓大河上下穿越時空,讓人與自然結成命運共同體。為母親河立傳,對黃河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尋根,是作者寫作的初衷,也是本書想要達到的目的。

作者介紹
張中海
    張中海,當代著名詩人和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1年獲山東省作協文學獎,1983年獲《萌芽》創作榮譽獎,《現代田園詩》獲1989年泰山文藝獎,報告文學《強龍之舞》《一個抗戰老兵的傳奇人生》分別獲1989年《光明日報》報告文學獎、2008年泰山文藝獎。先後在山東文藝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現代田園詩》《田園的憂鬱》等4部作品。

目錄

楔子
第一章  橫空出世(源頭)
  兩眼泉
  白夜,星星宿「夜」的海
  往求黃河源:另一源頭,另一條河
  扎陵、鄂陵: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柏海」
  山為水宗
  冰川:懸掛于巨峰之上的河流
  滄桑:高原上的貝殼梁、海蝦山
  孕育:聆聽古湖的「地層韻律」
  華誕
第二章  奔突與融合(青海)
  「黃河沿」的「草芥」和氂牛
  九曲之首,沼澤下泥炭厚十米以上
  走出巴顏喀拉:從官倉峽到「小三峽」
  第二曲藏族同胞的出牧節:順著河流的方向
  撒拉人婚禮與東鄉人的臨夏
  吐谷渾,「雖有城郭,而不居之」
  赤嶺界碑:「不以兵強而害義,不以為利而棄言」
  湟水谷地,百萬年前的黃河源頭
  ?古未見的黃河露底
  「昔」:「禹導河積石」的洪水記憶
第三章  皇天後土(甘肅)
  黃河第三大灣:屏障中原,襟帶萬里
  炳靈寺:「黃河飛渡」與「西來鰲柱」
  別樹一幟的漢族
  大夏河邊:花兒與少年
  洮河岸畔,馬家窯是啥子窯?
  祁連腳下,尋找黃河古象
  苦脊甲天下
  水窖與水井,水車與天車
  黃壤時代和它的董志?
  第一大支流渭河
  黃河第一橋,八十歲生日收到的問候
第四章  得天獨厚(寧夏)
  河佑山佐,從「胡地」到「河南地」
  青銅峽與「百八塔」
  郭守敬治水,河渠「封」與「俵」
  「河套人」的水洞溝遺址
  筏子與筏子客
  「三龍」相會沙坡頭
  西夏:「宜附中國」,以五十匹良馬換中原九經
  回溯或仰望:「我的心兒在高原」
第五章  鄂爾多斯興亡(內蒙古)
  第四大灣:陰山下的草原與森林
  趙武靈王與「胡服騎射」
  「雲中」的雲,包頭的鹿
  不再有的「居延海」與荒沙深處的黑水城
  統萬城:匈奴史上唯一留存的城堡

  「百眼井」與烏梁素海
  「一首制」引水的「三盛公」把「馴服黃河」牌匾收進了博物館
  「三彎必急」,人間「河神」王同春開渠
  大汗童謠
  岩畫:刻在崖壁上的遠古密語
  「它在尋找它的騎手,來到我們中間」
  龐然大物,曾經的恐龍王國
第六章  表裡山河(山西)
  晉陝峽谷
  走西口與黃土風
  壺口瀑布:一年上移1.05  米?
  「旱地行船」與「六股頭」
  河出龍門
  「沒過河的過了河,過了河的沒過河」
  蒲州:橋與樓,與牛
  《秋風辭》與後土祠
  大河之子:司馬遷的苟且與高邁
  汾河岸畔,一百八十萬年前那一縷炊煙
  山西洪洞大槐樹
  「黃土?聚湫」與「瀵泉」與鹽池
  揭河底:大河之奇觀,大自然之欣悅
第七章  黃土高坡(陝西)
  河無定,風無定,什麼有定?
  鎮北台的「合盤地」與牛羊市
  穴居家園:窯洞與地窨
  鼓舞:黃土高坡的前身「黃土高原湖」
  那時藍田,人還是猿?
  炎黃大戰,敗了的炎帝重拾舊營生
  古羅馬的禁絲令與嫘祖手裡那一襲綢緞
  倉頡造字:「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嚴陣以待的軍團,「立正」抑或「齊步走」的秦俑
  李儀祉:「洛河小兒」弄潮風雲
  蝗惶之憶
  光未然、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
  黃土窯洞里的甲申三百年祭
  潼關:「百二重關」與再復東流的九十度彎
  秦嶺:中央山脈
第八章  問鼎中原(河南)
  三門古湖切穿與大禹治水的虛構和想象
  發現地書,殷墟甲骨文
  偃師二里頭尋找夏王朝
  「仰韶文化之父」和八千年前的骨笛天籟
  「視外族人為兄弟」:北魏遷都,以洛陽為中心
  河圖洛書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四水貫東京
  城摞城之下的奢華和雲煙
  隋煬帝運河:「共禹論功不較多」
  「陳橋兵變」與「靖康之難」
  流散:「長安城一夜走汴梁」

  淤淀:糧食、農業,華夏性格試探
第九章  國家命脈(徐淮故道)
  杜充決河肇始河移徐淮
  賈魯治河,以保漕運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朱元璋《黃河說》
  為堤防正名:謂之「太行」,雙重堤防
  「重門待暴」:從「太行」再到「太皇」
  仍然說堤:「易作難守,核心是守」
  萬恭之恭:潘季馴治河之道
  「必須注意河的上游」
  從神河到皇帝的河
  為什麼漕運不開海路:「朝貢」與「海禁」
  劉大夏把鄭和七下西洋的海圖藏哪裡了?
  泗水與宿遷之遷
  永沉水底的泗州城
  下游古湖湮滅于無,唯洪澤生於亂世
  雲梯關滄桑
第十章  治與亂(大河治理)
  以孟津為頂點,看大河左翻右滾
  道光二十一年河決祥符之眾生相
  五次大改道
  「葵丘之會」與「無曲防」
  賈讓之策,「不與水爭」
  王景「汴、河兼治」,八百年安流
  三次回河,黃河依舊北流
  林則徐:以戴罪之身抵決口之河
  劉鶚:送羅盤的郎中被打成「漢奸」
  孔祥榕
  「國家大利大害,當改不改者豈惟一河!」
  洪流
第十一章  湮與興(文明萌芽)
  降雨觀測與洪水痕跡
  立竿見影,二十四節氣量出時間長短
  舉物候為水勢命名
  水文紀事:火車開近秦安
  汛息傳遞:從水情到軍情,從「飛報」到「羊報」
  「免夫錢」催生貨幣經濟
  河堤:或是醞釀革命的溫床?
  福城小鎮的前身:草市
  以鄰為壑,麻灣決口與1935年蘇魯水災糾結
  滯洪區的滯—以濮陽為例
  都水監與黃河水利委員會:專門治黃機構誕生
  名詞解釋:埽
  組織與解放,以河為中心
  河神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浚縣四女台:神河面前沒有個人
第十二章  三門峽
  砥柱,「古無門匠墓」
  《隋書》砥柱「山崩壅河」考

  「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的蒼生?」
  從「皇帝的河」到「人民的河」
  「大家都來支援三門峽啊!」
  1962,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號提案
  情何以堪:三歲壽命的三座大壩
第十三章  尋找濟水(包括禹河故道)
  銅瓦廂決口一百六十年祭
  禹河故道:那時河北,實為「河間」
  自海河一線回擺,大河重出山東渤海
  又名黃淮海平原的華北大平原
  津門渤海那四道貝殼堤
  九澤中的巨澤—大陸澤
  濟水源頭濟瀆廟
  「清濟」玄思:三伏三見
  大野澤、東平湖、梁山泊及其他
  「十年九不收」的東平州;一次也沒啟的石窪閘
  以後,再也沒出現的海市蜃樓
  鄉俗:找祖墳與放河燈
  襁褓:又名沙土布袋的「土褲」
  清河門
第十四章  循環或超越(山東)
  三角洲流路變遷循環的小三角洲版
  那時泰山
  最後一條支流汶河與龍山文化考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何也?」
  小村演繹「禮失,求諸野」
  何以成為「醞釀革命的溫床」
  袁世凱:對付得了「神拳」對付不了黃河
  太後過河:可憐天下父母心
  迎接黃河回家
  怎樣成為「醞釀革命的溫床」
  「採集」與「漁獵」:祖上看家本領教炎黃子孫「生產自救」
  「凌汛決口,河官無罪」
  固住河口,三角洲人的夢想與探索
第十五章  長河夕煙(水土)
  趙牧陽的《黃河謠》與新時期的「龍王廟」
  「懸河干河都是死河象徵,這是民族的靈魂問題!」
  家園
  再溯黃河源,斷流何止僅下游
  史念海「涇渭分明」考
  啟蒙
  王化雲、小和尚、郎中和老地主
  沙坡頭,以麥草方格護路治沙
  牛玉琴:一個一字不識的農婦治沙
  病?張應龍患的什麼「病」?
  保衛黃河:一組吳起的綠化照片被認為是假的
  保衛黃河: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第十六章  新大陸(三角洲)
  揚州東門何以曾稱「利津門」?
  舊時的「寬鄉」之地,新時代拓荒者的樂園

  我的黃河口
  「河喘氣」?神秘莫測的「假潮」及其他
  「國主山川」,尊重自然
  多樣性生態系統:河流不僅只是河水
  河、河山、江山、江湖的漢詞掂量
  從標準化堤防看河與人的三次對峙
  「世界反水壩日」
  豪奢一次吧,那被「供養」的河口濕地
  「攔門沙」又名「鐵板沙」
  宿命:「河伯」遭遇「海若」的那一場《秋水》
後記  為什麼是黃河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