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公益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研究/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一流學科建設叢書

  • 作者:李遠|責編:朱華彬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07983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2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改革開放以來,行政權威主導與家族關聯的「舊公共性」愈來愈不能適應農村基層治理的需要,以農民組織化為中心的「新公共性」治理格局亟待建構,而公益組織正日益成為這一建構過程的重要參與主體。本書以T協會參與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的實踐為典型案例,揭示了公益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並深入分析了其內在邏輯,以期為農村公共性重建提供一種中觀的分析視野。

作者介紹
李遠|責編:朱華彬
    李遠,男,1991年出生。社會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師資博士后。2019年6月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在讀期間,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一年。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與城鄉社區治理。在《學術研究》《江漢論壇》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若干篇,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一項、吉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概念界定
    一  公益組織
    二  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
  第四節  研究對象
    一  T協會簡介
    二  協會的組織架構與人員構成
    三  協會的工作內容
    四  T協會在X村社區的組織化進程簡介
    五  T協會所在的農村社區簡介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框架
  第一節  文獻綜述
    一  公共性理論回顧
    二  農村公共性問題研究述評
    三  公益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性建構研究述評
  第二節  研究框架:以「新公共性」為理論視角
    一  作為農村社區治理格局變革藍圖的「新公共性」
    二  作為農村社區治理格局變革邏輯的「新公共性」
第二章  化「私」為「共」:T協會在農村社區的組織化
  第一節  T協會的組織化困境:鄉土公共文化與公益組織理念的差異
    一  T協會動員社區參與的早期嘗試與困境
    二  基於「私」的公共文化:特殊主義與功利主義
    三  超脫特殊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公益理念
  第二節  T協會的組織化策略:化「私」為「共」
    一  基於人情互惠的組織吸納
    二  基於經濟理性的組織吸納
    三  將基於「私」的參與轉化為志願參與
  第三節  T協會重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的機制分析
    一  從「私」到「共」:鄉土公共文化的變革潛力
    二  從嵌入到建構: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三  混合與過渡:鄉土公共文化的轉型路徑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化自在的「共」為自為的「共」:社區自治組織的培育
  第一節  農村社區組織培育困境:社會資本潛在性與公益組織外來性
    一  T協會培育農村社區組織的早期嘗試與困境
    二  社區社會資本的潛在性與公益組織的外來性
  第二節  社區組織化基礎的萌發:以T協會的組織化為橋樑
    一  共同體意識的重塑
    二  公共道德的轉型
    三  社區精英的浮現
    四  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第三節  「公共事務服務核心組」:社區自治組織的成立過程
    一  成立迷你社區基金會:社區自治組織的雛形
    二  「社區基金會」轉型為社區自治組織
    三  社區自治組織的內部建構
  第四節  T協會的社區組織化策略:化自在的「共」為自為的「共」
    一  將集體行動訴求轉化為組織化動力

    二  將社區體制內外精英轉化為組織骨幹
    三  將合作意識與能力轉化為組織行動
  第五節  T協會激活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機制分析
    一  從「隱」到「顯」:農村社會資本的增量可能
    二  將共同體意識與志願精神轉化為組織參與
    三  挖掘與轉化: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四  從「自在」到「自為」:農村社會資本的發育路徑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公」與「共」的互滲與制衡:基層自治組織的革新
  第一節  社區社會組織的行政化風險:「公」「共」權力關係的不均衡
    一  基層自治組織的強勢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弱勢
    二  「公共事務服務核心組」的行政化風險
  第二節  T協會的風險化解策略:作為第三方的制衡
    一  以「社會權威」平衡「行政權威」
    二  以第三方身份監督自治制度與程序的落實
    三  以第三方身份促成基層組織與社區組織的良性互動
  第三節  相反的趨勢:基層自治組織的社會化
  第四節  T協會調整農村社區權力格局的機制分析
    一  從對立到互補:農村權力格局的重構前提
    二  平衡與中介: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三  「公」「共」互促:農村權力格局的轉型路徑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公」「共」共生合作:初步搭建協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節  以沙地治理為內容的協同共治
  第二節  T協會建構新治理格局的策略
    一  以專業性主導協同治理的方案規劃
    二  明確併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治理優勢
    三  治理預期與經濟利益的雙重驅動
  第三節  從協會主導到社區主導的協同共治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農村社區公共性結構的二重性
    一  阻力抑或動力:基於「私」的鄉土公共文化
    二  缺失抑或潛在:作為「共」的社區社會資本
    三  對抗抑或互補:代表「公」的基層自治組織
  第二節  農村「新公共性」的建構邏輯:私、共、公的轉化與互動
  第三節  公益組織與農村社區的張力與化解策略
  第四節  「生產社會」仍否可能:包容性的公共性建構
參考文獻
附錄1  訪談提綱(T協會工作人員)
附錄2  訪談提綱(X村村民)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