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全媒體情境下的知識鴻溝問題研究(一種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考查)

  • 作者:劉暉|責編:國曉健
  • 出版社:知識產權
  • ISBN:9787513084222
  • 出版日期:2023/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1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研究了社交媒體時代以教育程度分野的不同階層之間的知識差距。與主流的「知識鴻溝」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知識」界定為主觀知識。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認知框架理論為基礎,同時借用媒介素養論所界定的認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體用戶對近兩年不同性質的媒體議題形成認知的方式。本研究發現,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受訪者能夠使用更加高級的認知工具,對媒體議題構建更加複雜的認知框架。大多低教育程度受訪者僅僅使用較低級的認知工具,且多構建簡單的認知框架。本研究還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均採用相關性檢索、分段式檢索等模式來加工介質化訊息。其中,採用直接對應模式、多種整合等模式處理介質化訊息可以凸顯較高與較低教育程度受訪者之間的知識差距。本研究還考察了教育程度之外的變數對知識差距形成的影響。本研究認為,人際傳播因素對「知溝」的形成受制于媒體傳播,效果非常有限。個人的直接經歷對受訪者理解某些新聞議題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

作者介紹
劉暉|責編:國曉健
    劉暉,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傳播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主要從事國際傳播、大眾輿論、新聞與公關寫作教學法研究。主要教授課程包括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大眾媒體研究方法、新聞編輯等。

目錄
第一章  從「知識鴻溝」到「數字鴻溝」——海外「知識鴻溝」研究概覽
  一、「知溝」假設問世前的相關研究
  二、「知溝」假設的問世與核心要點
  三、針對傳統媒體情境下的「知溝」假設研究
  四、網路情境下的「知溝」假設研究
第二章  我國學界對「知溝」的研究
  一、我國學界針對「知識鴻溝」研究的現狀
  二、我國為縮小知識鴻溝所做的努力
  三、我國學界對傳統媒體與「知識鴻溝」關係的研究
  四、我國學界對數字媒體與「知溝」關係的研究
  五、對我國學界關於「知溝」研究的思考
  六、未來我國學界針對「知溝」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  全媒體、媒體融合與媒介素養
  一、全媒體的來歷與內涵
  二、媒體融合的出現與發展
  三、媒介素養與「知溝」
第四章  影響「知溝」形成的若干因素以及相關理論的研究
  一、強媒體效果論與弱媒體效果論
  二、培養理論
  三、媒介依附論
  四、媒體信息的構建——框架理論
  五、認知框架(認知基膜)
  六、人際傳播的效用
  七、直接經歷變數
第五章  媒體傳播議題研究
  一、媒體傳播內容的研究方法
  二、網路平台數據截取的相關問題
  三、網路空間的話語特點
  四、新浪微博平台關於轉基因話語的文本分析
  五、新浪微博平台關於「中國夢」話語的文本分析
  六、新浪微博平台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話語分析
  七、新浪微博平台關於霧霾話語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  研究方案的設計
  一、兩項基於控制實驗法的「知溝」研究
  二、「知溝」研究中引入質性研究法的必要性
  三、研究設計
  四、受訪者的簡要描述
第七章  媒介的使用特點與認知框架的構建方式
  一、受訪者的媒體使用特點與動機
  二、採用認知框架理論研究「知溝」的合理性
  三、受訪者關注的媒體議題
  四、對認知框架的測量
  五、受訪者對媒體議題的認知框架
  六、「事實性」知識的差距情況
  七、認知框架的缺失與認知框架的轉變
  八、個性化議題的認知框架
第八章  媒介信息的處理模式
  一、基於認知框架的思維模式
  二、信息控制與知識差距
  三、人際傳播、參照群體與知識差距

  四、直接經歷與知識差距
第九章  總結與建議
附錄一  採訪提綱
附錄二  波特所界定的媒介素養的七種技能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