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水稻形態建成與高產技術

  • 作者:李義珍//黃育民//鄭景生//姜照偉|責編:施高翔
  • 出版社:廈門大學
  • ISBN:9787561586983
  • 出版日期:2022/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31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我國有半數以上人口以米為主食。育種和栽培兩個輪子,推動新中國70多年來水稻產量不斷增長。現有稻穀總產占世界的1/3,單產居世界十大生產國前列。由於人增地減趨向,爭取高產更高產,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夙願。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水稻栽培與生理生態研究室科技人員與省內外合作單位科技人員,同心通力開展水稻形態建成、氣候生態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先後發表論文328篇。本書彙集1961—2020年研究論文,進行綜合錘煉,形成5章50節。

作者介紹
李義珍//黃育民//鄭景生//姜照偉|責編:施高翔

目錄
第一章  水稻形態建成
  一、水稻器官的相關生長和形態診斷
  二、水稻再生分櫱的葉原基和幼穗分化發育及與莖葉的同步生長
  三、水稻幼苗根葉伸長動態觀察
  四、水稻花粉發育進程與冠層莖生器官的同步生長
  五、水稻各節位節根及各級側根的萌發特性
  六、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伸展、分佈和形態性狀
  七、超高產水稻根系發育形態和機能
  八、再生稻根系形態和機能及與產量的關聯性
  九、水稻不同土壤生態的根系形態和機能
  十、水稻不同養分生態的根系形態和機能
第二章  福建水稻氣候生態
  一、早稻品種「倒種春」生育特性及氣候生態適應性觀察
  二、水稻「矮腳南特」在高山區早季栽培的生育特性和氣候生態適應性觀察
  三、福建山區雙季稻冷害的調查研究
  四、龍海縣稻稻麥三熟氣候資源及合理利用
  五、龍海縣雙季稻生育期的合理調整
  六、福建龍海太陽輻射與糧食作物光合生產關係研究
  七、福建亞熱帶山區水稻生態和豐產技術體系
  八、閩恢3301配製的4個雜交稻品種的光溫特性研究
  九、福建省氣溫變化規律及與稻作的關係
  十、福建省日長變化動態及與稻作的關係
第三章  雜交稻產量構成與高產技術
  一、雜交稻高產攻關田的產量構成和調控技術
  二、雜交稻高產的產量構成和庫源結構
  三、雜交稻莖櫱成穗規律觀察
  四、雜交稻高產群體干物質及貯藏碳水化合物的積累運轉
  五、雜交稻高產群體的氮、磷、鉀素積累運轉
  六、雜交稻施氮水平效應研究
  七、雜交稻氮、鉀肥的吸收積累特性和合理施用
  八、超高產水稻生理生態特性與栽培技術研究
  九、每公頃17?18 t超高產水稻的生理生態特性觀察
  十、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高產群體結構及其生態關聯
第四章  再生稻產量構成與高產技術
  一、再生稻產量構成及豐產綜合技術研究
  二、再生稻稻樁對再生季產量的形態生理學效應
  三、再生稻對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產量效應
  四、再生稻再生季碳水化合物及氮、磷、鉀養分的積累運轉規律
  五、再生稻的光合作用和物質生產
  六、再生稻莖生腋芽的生育特性觀察
  七、再生稻氣候生態及安全播種齊穗期
  八、福建山區單季稻和再生稻早播氣候效應觀察
  九、南方再生稻高產技術模式研究與應用
  十、Ⅱ優航1號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產特性及調控技術
  十一、再生稻超高產結構及其調控
  十二、佳輻占作再生稻機械化生產的形態性狀和高產栽培技術
  十三、甬優2640再生季氮肥施用技術研究
第五章  稻作發展的綜合分析
  一、中國稻作超高產的追求與實踐
  二、閩台稻作生產及科技進步比較與評述

  三、福建省中低產區稻作現狀和增產途徑
  四、閩南糧食三熟超高產研究初報
  五、福建龍海稻菇生產系統的養分循環和有機質平衡
  六、冷爛田的稻根發育和排漬調根增產效應
  七、雜交稻制種母本機插技術研究
附錄  本課題組已發表研究論文列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