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刑罰威懾理論認知視野轉向--從第一代到第二代認知科學

  • 作者:李中良|責編:林蕊
  • 出版社:法律
  • ISBN:9787519770433
  • 出版日期:2022/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2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問題青少年預防與教育是事關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事項,刑罰威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懾止、遏制問題青少年「墮變」成犯罪青少年,正確對待刑罰威懾是在承認局限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青少年犯罪預防功能而不是貿然地摒棄。本書認為,根據具身認知、情境認知和生成認知研究進路重新審視威懾效能形成機制,威懾效能便不再是問題青少年封閉于大腦中對犯罪利、弊的離身式、脫域式運算結果,它是具身心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即時結果,身體和環境在具有即時動態性和個體差異性的威懾效能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且不可被無視的作用。當以此「看待方式」審視威懾效能形成機制時,威懾理論認知視野便借助「具身—威懾理論轉向」、「情境—威懾理論轉向」和「生成—威懾理論轉向」實現了由第一代認知科學到第二代認知科學的更換(這三種轉向之間是一種並列平級而非逐層推進的關係),轉向以後的「具身視野—威懾理論」、「情境視野—威懾理論」和「生成視野—威懾理論」可以有機整合形成「第二代認知科學視野—威懾理論」,它是在主張威懾效能形成受到身體、外在情境影響的同時,亦強調威懾效能的即時動態性和個體差異性,威懾效能是具身心智與外在情境結構耦合曆史過程的湧現和生成。根據新型威懾理論可以引申出此前青少年犯罪理論工作者和實務部門「尚且沒有」或「尚且大量沒有」闡述過的青少年犯罪防範對策。

作者介紹
李中良|責編:林蕊
    李中良,心理學博士,山東女子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心理學、法制心理學、人工智慧教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辯證法通訊》《山東社會科學》等雜誌發表文章2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參與課題3項。

目錄
緒論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現狀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威懾理論的困境與轉向可行性
  一、威懾理論的困境
  二、威懾理論認知視野的理論基礎
  三、威懾理論認知視野的轉向可行性
第二章  威懾理論認知視野轉向進路:具身認知
  一、「具身—威懾理論轉向」與「具身視野—威懾理論」
  二、「具身視野—威懾理論」對青少年犯罪刑罰預防的啟示
  三、基於「具身視野—威懾理論」的身體預防模式構建
第三章  威懾理論認知視野轉向進路:情境認知
  一、「情境—威懾理論轉向」和「情境視野—威懾理論」
  二、「情境視野—威懾理論」對青少年犯罪刑罰預防的啟示
  三、「情境—威懾理論轉向」的獨特意義
  四、基於「情境視野—威懾理論」的情境預防模式構建
第四章  威懾理論認知視野轉向進路:生成認知
  一、「生成—威懾理論轉向」和「生成視野—威懾理論」
  二、「生成視野—威懾理論」對青少年犯罪刑罰預防的啟示
  三、「生成—威懾理論轉向」實現的多元價值取向嬗變
  四、基於「生成視野—威懾理論」的動態個性化預防模式構建
第五章  新型威懾理論視角下問題青少年預防與教育模式
  一、新型威懾理論
  二、新型預防與教育模式
結語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