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醫學實驗技術原理與選擇(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員用第3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科研人員核心能力提升導引叢書

  • 作者:編者:向榮|責編:李曉丹//賈艾莎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39070
  • 出版日期:2022/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60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全書共分為十四章,涵蓋了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克隆、免疫學、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藥理學、醫學組學、生物信息學、幹細胞、模式動物與疾病模型、醫用高分子材料等內容,從不同層次和不同學科介紹了醫學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實驗技術。對每一種實驗技術的基本原理、檢測指標、適用範圍、精確度、對樣本的要求、操作可行性等進行了介紹。本教材的目的不是向學生提供實驗操作的依據,而是為了讓學生對各種實驗方法的「適用範圍和選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以便於在科研的設計與實施中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

作者介紹
編者:向榮|責編:李曉丹//賈艾莎
    向榮,教授,四川人,先後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核醫學專業,畢業後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免疫系工作。后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免疫系深造和工作多年。2007年被南開大學聘任為醫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腫瘤微環境與腫瘤幹細胞之間相互調控的分子機制及腫瘤轉移和複發過程研究;腫瘤特異性抑制小分子藥物的研發及靶向藥物載體的研究;新型的腫瘤免疫治療,如蛋白疫苗和DNA疫苗以及融合抗體、細胞因子靶向治療和抗腫瘤融合蛋白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項目。長期從事腫瘤免疫學與腫瘤生物學研究,發表多篇SCI論文和著作,獲得授權專利多項。

目錄
第一章  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細胞培養基本技術
    一、細胞培養的定義及條件
    二、細胞培養原理
    三、細胞培養基本實驗技術
    四、細胞培養基本注意事項
    五、細胞培養常用資源
  第二節  細胞周期和細胞增殖實驗技術
    一、細胞周期和細胞增殖實驗原理
    二、細胞周期、增殖實驗技術具體步驟
  第三節  細胞凋亡檢測實驗技術
    一、根據凋亡形態學特徵的檢測方法
    二、磷脂?絲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
    三、線粒體膜勢能的檢測
    四、DNA片斷化檢測
    五、TUNEL法
    六、Caspase-3活性的檢測
    七、凋亡相關蛋白TFAR19蛋白的表達和細胞定位分析
    八、其他方法
  第四節  細胞自噬檢測實驗技術
    一、概論
    二、細胞自噬檢測的實驗技術及原理
    三、注意事項
  第五節  細胞衰老檢測實驗技術
    一、衰老細胞的特徵
    二、細胞衰老的檢測
    三、檢測實驗方法
  第六節  細胞運動及遷移檢測實驗技術
    一、細胞運動及遷移的概念及意義
    二、細胞運動和遷移的檢測技術及原理
    三、細胞運動及遷移代表性檢測方法的具體步驟
    四、細胞運動及遷移檢測方法的心得、關鍵步驟與注意事項
  第七節  原代細胞分離與分選實驗技術
    一、原代細胞分離技術的歷史背景
    二、原代細胞的分離與分選
    三、原代細胞應用的發展現狀與展望
  第八節  細胞融合實驗技術
    一、細胞融合實驗方法的原理
    二、細胞融合技術實驗方法(以製備雜交瘤細胞為例)
    三、細胞融合技術的注意事項及解決方案
  第九節  亞細胞器的分離與鑒定實驗技術
    一、亞細胞組分分離的原理及研究意義
    二、亞細胞組分分離的實驗技術及鑒定
第二章  生理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神經電生理學實驗技術
    一、神經電信號的特徵
    二、離體電生理實驗技術原理
    三、在體電生理記錄實驗技術原理
    四、神經電生理方法的比較與選擇
  第二節  循環生理與病理生理實驗技術

    一、循環生理學檢測技術
    二、循環病理生理學實驗技術與方法
  第三節  微循環生理與病理生理實驗技術
    一、活體微循環觀察
    二、淋巴微循環觀察與分析
    三、心肌、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分離、培養和鑒定
  第四節  消化生理與病理生理實驗技術
    一、胃腸道動力學研究方法
    二、胃腸道吸收功能實驗
    三、胃腸道消化功能實驗
    四、消化道分泌功能
    五、消化道屏障功能研究方法
    六、膽汁淤積動物模型
  第五節  內分泌與生殖生理學實驗技術
    一、內分泌生理學檢測技術
    二、生殖生理學檢測技術
  第六節  腦高級功能檢測實驗技術
    一、腦功能成像技術
    二、行為學實驗技術
    三、神經環路追蹤和光遺傳學技術
第三章  生物化學(蛋白質)實驗技術
  第一節  重組蛋白質表達技術
    一、重組蛋白質表達系統概述
    二、重組蛋白質表達策略選擇
    三、重組蛋白質表達問題分析
    四、重組蛋白質的規模化製備
  第二節  蛋白質的分離純化與鑒定技術
    一、重組蛋白質和天然蛋白質提取純化
方法的差異
    二、蛋白質的分離純化與鑒定技術
    三、蛋白質純度判斷
    四、純化蛋白質的鑒定
    五、蛋白質提取純化鑒定的策略
    六、蛋白質定量方法
  第三節  蛋白質功能的研究方法
    一、蛋白質亞細胞定位
    二、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三、蛋白複合體的研究方法
    四、蛋白質-DNA相互作用測定方法
  第四節  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分析與預測
    一、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解析
    三、蛋白質的空間結構預測
  第五節  合成生物學與蛋白質工程
    一、合成生物學
    二、蛋白質工程
第四章  醫學遺傳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染色體病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染色體病概述
    二、染色體病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三、無創性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產前檢測技術
  第二節  單基因病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單基因病概述
    二、單基因病遺傳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三、NGS技術在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鑒定中的策略
  第三節  基因組病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基因組病概述
    二、基因組疾病遺傳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第四節  複雜疾病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複雜疾病概述
    二、複雜疾病遺傳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第五節  遺傳病的診斷
    一、產前診斷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二、遺傳病基因診斷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第六節  遺傳多態性的檢測
    一、遺傳多態性概述
    二、遺傳多態性檢測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三、總結
第五章  分子克隆實驗技術
  第一節  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
    一、大腸桿菌、質粒和噬菌體
    二、核酸的分離與純化
    三、核酸的鑒定與分析
  第二節  基因重組和蛋白表達方法
    一、基因重組實驗技術
    二、重組子篩選實驗技術
    三、蛋白表達和純化技術
  第三節  構建轉基因及基因敲除/敲入動物
    一、轉基因及基因敲除/敲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二、轉基因及基因敲除/敲入技術的比較及選擇
  第四節  醫學分子生物學中的RNA實驗技術
    一、RNA檢測技術
    二、RNA功能分析實驗
    三、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分析實驗
  第五節  基因診斷基本技術
    一、基因診斷的概念
    二、基因診斷的特點
    三、基因診斷的常用技術
    四、基因診斷的應用
    五、基因診斷的展望與挑戰
    六、小結
  第六節  基因治療基本技術
    一、基因治療的概念
    二、基因治療的特點
    三、基因治療的常用技術
    四、基因治療的應用
    五、基因治療的展望和挑戰
    六、小結
  第七節  基因編輯實驗技術
    一、歸巢核酸內切?技術

    二、鋅指核酸?(ZFN)技術
    三、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TALEN)技術
    四、CRISPR/Cas9技術
  第八節  分子克隆實驗技術中的常用資料庫
    一、核酸序列資料庫
    二、蛋白質信息庫相關資料庫
    三、常用的鏈接資源
    四、醫學文獻資料庫
    附:實驗方法舉例
第六章  免疫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細胞因子生物學活性的檢測
    一、生物活性檢測法
    二、免疫學檢測法
    三、分子生物學方法
    四、小結
  第二節  抗原抗體檢測技術
    一、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及特點
    二、經典的抗原抗體反應
    三、抗原抗體反應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節  補體檢測
    一、血清總補體活性測定
    二、補體結合試驗
    三、單個補體成分的測定
  第四節  抗體的製備及應用
    一、抗體及抗體生成的免疫學基礎
    二、抗體製備技術
    三、抗體製備方法的選擇與抗體的應用
  第五節  免疫細胞的功能檢測
    一、T淋巴細胞功能檢測
    二、B淋巴細胞功能檢測
    三、NK細胞功能檢測
    四、單核吞噬細胞功能檢測
    五、抗原呈遞細胞功能檢測
  第六節  流式細胞術
    一、流式細胞儀的原理
    二、流式細胞儀介紹
    三、流式細胞術的操作
    四、流式圖的分析
    五、流式細胞術在免疫學中的應用
  第七節  免疫細胞的分離與分選
    一、分離循環系統免疫細胞
    二、分離組織中的免疫細胞
    三、磁珠分選
    四、流式分選
  第八節  免疫學技術及其應用的趨勢和展望
    一、免疫學技術概論
    二、幾個重要的現代免疫學技術
26|目錄
第七章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細菌學實驗技術

    一、細菌形態學觀察技術
    二、分離培養技術
    三、細菌鑒定技術
    四、抗細菌藥物敏感性實驗技術
    五、快速診斷技術
  第二節  醫學病毒學實驗技術
    一、常見病毒分離、培養、鑒定與保存
    二、病毒感染及相關功能檢測
    三、病毒載體介導的基因轉移
    四、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體系的建立
    五、病毒複製適應性系統的建立
  第三節  醫學真菌學實驗技術
    一、醫學真菌形態學觀察
    二、真菌的分離及常用培養基介紹
    三、醫學真菌培養和保存技術
    四、醫學真菌的鑒定方法
    五、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
  第四節  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及螺旋體
    一、支原體及其相關檢測技術
    二、衣原體及其相關檢測技術
    三、立克次體及其相關檢測技術
    四、螺旋體及其相關檢測技術
  第五節  動物實驗技術
    一、實驗動物的選擇標準
    二、動物接種技術
    三、動物采血技術
    四、動物解剖技術
  第六節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實驗室風險評估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
    三、微生物感染的防治
第八章  組織病理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常規組織病理學技術
    一、組織和細胞標本的取材
    二、組織和細胞標本的固定
    三、組織脫水、透明、浸蠟及包埋
    四、組織切片
    五、顯微切割技術
    六、常用組織切片染色方法
    七、切片封固和保存
  第二節  組織細胞抗原檢測
    一、組織細胞抗原檢測方法概述
    二、免疫?組織/細胞化學
    三、免疫熒光組織/細胞化學
    四、親和細胞化學
    五、免疫金銀細胞化學
    六、免疫電鏡
    七、組織襯染和抗原修復
  第三節  原位核酸檢測
    一、原位雜交的原理

    二、探針類型、製備及標記
    三、組織和細胞標本的製備
    四、原位雜交過程
    五、原位雜交技術的進展及應用
  第四節  原位細胞增殖和凋亡檢測
    一、原位細胞增殖檢測
    二、原位細胞凋亡檢測
  第五節  組織晶元
    一、組織晶元的概念及原理
    二、TMA的製作
    三、TMA的優勢和局限性
    四、最新進展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六節  圖像分析技術
    一、數字病理圖像的採集
    二、數字病理圖像的傳輸
    三、數字病理圖像的分析
    四、人工智慧與病理診斷
第九章  藥理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藥物效應動力學研究技術
    一、藥效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新葯藥效學研究
    三、藥效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技術要求
  第二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技術
    一、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概述
    二、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技術
    三、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舉例
  第三節  藥物毒性研究技術
    一、藥物毒理學概述
    二、不同系統藥物的毒性研究技術及其特點
    三、藥物毒理學新技術和新方法
  第四節  抗感染藥物研究技術
    一、抗感染藥物概述及分類
    二、抗感染藥物研究方法
    三、抗感染藥物研究的安全操作技術
    四、抗感染藥物研究舉例
  第五節  心血管系統藥物研究技術
    一、心血管系統藥物概述
    二、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藥物分類
    三、心血管疾病藥物研究的相關技術及特點
    四、心血管系統藥物研究舉例
  第六節  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技術
    一、神經系統藥物概述
    二、神經系統藥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神經系統藥物研究的相關技術及其特點
    四、常見神經系統藥物研究舉例
  第七節  內分泌系統藥物研究技術
    一、內分泌系統藥物概述
    二、內分泌系統藥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內分泌系統藥物研究的相關指標及其特點
    四、常見內分泌系統藥物研究舉例

  第八節  消化系統藥物研究技術
    一、消化系統藥物概述
    二、消化系統藥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消化系統藥物研究的相關技術及其
特點
    四、消化系統藥物研究舉例
  第九節  抗腫瘤藥物研究技術
    一、抗腫瘤藥物概述
    二、抗腫瘤藥物體外研究方法
    三、抗腫瘤藥物體內研究方法
    四、腫瘤轉化研究臨床前模型
  第十節  腫瘤耐葯研究技術
    一、腫瘤耐葯的概念及機制
    二、腫瘤耐葯檢測的實驗與原理
第十章  醫學組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  基因組學
    一、基因組與基因組學的概念
    二、基因組學研究的種類和意義
    三、結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技術方法和原理
  第二節  轉錄組學
    一、轉錄組學及轉錄組的概念
    二、轉錄組學研究的主要技術方法和原理
  第三節  蛋白質組學
    一、蛋白質組學的發源及意義
    二、蛋白質的鑒定和分析基礎技術
    三、修飾蛋白質組學
    四、差異/比較蛋白質組學
    五、靶向蛋白質組學
  第四節  代謝組學
    一、代謝組與代謝組學的概念
    二、代謝組學技術
    三、代謝組學技術的應用
    四、挑戰和機遇
第十一章  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
  第一節  新一代測序技術和個人基因組信息時代
    一、新一代測序技術
    二、個人基因組信息時代
  第二節  基因組數據分析基礎技術
    一、序列比對
    二、核酸序列特徵挖掘技術基礎
    三、基因組變異鑒定基礎技術
  第三節  表觀基因組學分析技術
    一、表觀基因組學
    二、DNA甲基化分析
    三、染色質免疫共沉澱分析技術
    四、染色質開放區域分析技術
    五、染色體三維結構分析技術
  第四節  轉錄組數據分析基礎技術
    一、轉錄組數據的獲取
    二、原始測序數據處理

    三、轉錄組定量分析
    四、轉錄組功能分析
  第五節  蛋白質組數據分析基礎技術
    一、蛋白質數據的採集
    二、蛋白質圖譜的鑒定
    三、蛋白質定量和差異表達分析
    四、蛋白質組的功能分析
  第六節  資料庫和工具網址
第十二章  幹細胞實驗技術
  第一節  胚胎幹細胞的分離與培養技術
    一、飼養層細胞的製備與復甦
    二、人胚胎幹細胞的分離與建系
    三、小鼠胚胎幹細胞的分離與建系
    四、胚胎幹細胞的鑒定方法
  第二節  誘導多能幹細胞
    一、iPS細胞建立的基本方法
    二、iPS技術優化
    三、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方法
  第三節  幹細胞顯微注射技術
    一、幹細胞顯微注射技術概念
    二、幹細胞顯微注射技術的原理
    三、幹細胞顯微注射技術的應用
    四、幹細胞顯微注射技術方法種類及比較
    五、幹細胞顯微注射相關實驗技術
  第四節  內皮祖細胞
    一、內皮祖細胞概述
    二、內皮祖細胞的分離方法
    三、內皮祖細胞的分類
  第五節  造血幹細胞技術
    一、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的分離
    二、體外檢測
    三、體內檢測
    四、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第六節  間充質幹細胞技術
    一、體外BMSC非克隆群體的建立
    二、體外BMSC克隆群體的建立
    三、BMSC體外分化
    四、BMSC體內分化
  第七節  腫瘤幹細胞研究方法
    一、腫瘤幹細胞的研究歷史及定義
    二、腫瘤幹細胞的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模式動物與疾病模型
  第一節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選擇、異種器官
模型與嵌合體
    一、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二、異種器官模型與嵌合體
  第二節  腫瘤動物模型
    一、腫瘤動物模型的概念
    二、腫瘤動物模型的分類
  第三節  重大疾病動物模型

    一、心血管系統動物模型
    二、呼吸系統動物模型
    三、消化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四、神經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五、免疫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四節  代謝性疾病動物模型
    一、肥胖動物模型
    二、糖尿病動物模型
    三、脂肪肝動物模型
  第五節  發育學動物模型
    一、斑馬魚
    二、非洲爪蟾
    三、果蠅
    四、其他發育學動物模型
    五、發育學模型的選擇
  第六節  小動物成像
    一、小動物成像概述
    二、小動物活體成像的應用
  第七節  參考實驗操作方案
第十四章  醫用高分子材料實驗方法
  第一節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評價
    一、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二、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評價
    三、生物相容性評價展望
  第二節  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
    一、人工腎用高分子材料
    二、人工肺用高分子材料
    三、人工皮膚用高分子材料
    四、人工肝用高分子材料
    五、人工血液用高分子材料
    六、人工神經用高分子材料
    七、人工血管用高分子材料
    八、人工胰用高分子材料
    九、人工肌腱用高分子材料
  第三節  醫療診斷用高分子材料
    一、診斷用高分子微球
    二、診斷用生物感測器
  第四節  藥物緩控釋用高分子材料
    一、納米藥物載體材料的特性
    二、常見環境響應型納米載藥材料
    三、常見納米載藥材料的製備方法
    四、常見納米載藥材料的表徵
  第五節  軟硬組織替代和組織工程用高分子材料
    一、骨組織工程醫用高分子材料
    二、人工血管醫用高分子材料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