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聖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

  • 作者:謝清果|責編:王海燕|總主編:管國興
  • 出版社:九州
  • ISBN:9787522508788
  • 出版日期:2022/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63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本土傳播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其研究特色是圍繞華夏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觀念進行傳播學的詮釋,同時又貫通古今,溝通中外,力爭呈現有中國特色的傳播思想。本書主要從宏觀上探索「中國」「觀念」「走出去」的傳播與影響,研究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意蘊,並探討它們的現代價值,有著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作者介紹
謝清果|責編:王海燕|總主編:管國興
    謝清果,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學科帶頭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兼任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傳播學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主編有《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華夏傳播研究》《中華老學》等集刊,並主編有《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學文叢》《經典與傳播研究叢書》《兩岸關係與海峽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研究論叢》等五套叢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華夏文明傳播的觀念體系、理論體系與當代實踐研究」等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重大項目4項,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華夏自我傳播的理論建構》《華夏傳播學引論》《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等著作30部,5次榮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目錄
第一章  共建共享:再論作為傳播觀念的「中國」
  一、「南國山河南帝居」:作為身份表徵的「中國」
  二、「湖南尚有小中華」:作為交往秩序的「中國」
  三、「華夷變態」:作為符號權力的「中國」
第二章  具身交往:結繩記事的傳播模式、機理與功能
  一、結繩記事的研究回顧
  二、身體與意象:結繩記事的媒介屬性與傳播模式
  三、觸覺計數與通感:結繩記事的傳播原理與機制
  四、情感交往:結繩記事的傳播動力和溝通功能
  五、結繩記事:具身傳播的社會交往場域
第三章  心中有中:儒家「忠」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忠」的字形起源與傳播觀念內涵
  二、忠恕:內向傳播的追求
  三、忠信:人際傳播的準則四、忠君:組織傳播的助力
第四章  仁義無雙:華夏「仁」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先秦「仁」傳播觀念的歷史變遷與文化蘊涵
  二、漢代以降「仁」傳播觀念的變遷與文化意涵
  三、「仁」傳播觀念的當代價值
第五章  盡善盡美:華夏「善」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善」的傳播觀念:傳播過程的規範
  二、「善」的和諧旨趣:傳播效果的目標設定
  三、「善」的文化傳播功能: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
第六章  謙謙君子:華夏「謙』』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山人地中:《易經·謙卦》的意象
  二、君子有終:盈虛往複的完整循環體系
  三、謙和天下:以謙謙君子為代表的理想人格
  四、謙貫古今:謙德的當代價值
第七章  天敘有典:人際傳播中的五倫關係論
  一、五倫關係:傳統社會的人際網路模型
  二、天敘有典:界定人際互動的表演規則
  三、五倫關係在新時代人際互動的衝突與磨合
第八章  水舟覆載:先秦儒家君民政治傳播觀念研究
  一、先秦儒家「水舟覆載」君民政治傳播話語的含義
  二、「水舟覆載」先秦儒家政治話語的傳播背景
  三、作為君主權力工具的「水舟覆載』』政治傳播話語
第九章  以情導民:古代輿論政策與情緒傳播研究
  一、情緒傳播與華夏輿論的研究概況
  二、官方與民間:傳統社會下輿論場域的構建
  三、官方與民間的博弈:輿論政策與情緒的傳播途徑
第十章  身份顯赫:華夏身份傳播論的意蘊考察
  一、「身份傳播論」的建構與界定
  二、王權制度下的身份編碼與權力空間
  三、跨文化傳播實踐中的身份秩序隱喻
  四、身份:當代社會交往的情境定義
第十一章  禮通天下:華夏的人際交換傳播學
  一、禮物文化研究回顧
  二、禮物:饋贈中不可或缺的符號
  三、情感溝通:作為情感交往媒介的禮物
  四、禮物流動的脈絡:關係網路的建構
第十二章  風生水起:環境傳播視域下風水文化的傳播與說服

  一、風水:華夏環境傳播的編碼與說服
  二、風水:華夏環境傳播的文化土壤
  三、風水:當代環境傳播的溝通價值
第十三章  以訓傳家:作為傳播控制實踐的家訓
  一、作為傳播實踐的家訓:一種基於媒介的解釋
  二、作為代際交往媒介的家訓:概念釐定及方法闡釋
  三、何以為「訓」:家訓的行動模因和媒介屬性
  四、「訓」者何為:家訓作為媒介活動的歷史闡釋
第十四章  山河風物:華夏傳統製圖實踐的政治治理與具身意象
  一、中國地圖史研究的現狀及其意義
  二、媒介地理與技術哲學視域下的製圖活動
  三、從用途看製圖:關於本土製圖傳統的發生學討論
  四、從製圖看用途:中國古代地圖媒介的具身性
第十五章  紙上乾坤:魏晉南北朝媒介紙質化的社會功能
  一、書寫創新與紙質文本傳播
  二、創設新的社會交往和傳播方式
  三、助推社會制度改革,軟化階層固態
第十六章  文化營銷:中華文明視域下常銷書的出版邏輯
  一、出版常銷書:中華文明何以可能
  二、出版常銷書:中華文明何以可為
第十七章  民心所向:中國式扶貧實踐的中華文明傳播底蘊
  一、民心傳播:中國式扶貧實踐的政治傳播傳統
  二、民心傳播:夯實中國式扶貧實踐的文明傳承底蘊
  三、民心傳播: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抓手
第十八章  大道之行:中國之治的當代扶貧傳播實踐
  一、中國之治:扶貧傳播的終極目標
  二、大道之行:扶貧傳播的實踐路徑
  三、總體安全:扶貧傳播的中國方案
第十九章  風土人情:中華文化自信的地域傳播邏輯
  一、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二、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傳播何以可能
  三、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傳播何以可為
第二十章  以文化之:孔子學院與國際話語權的競爭
  一、國際輿論場我國話語權的困境
  二、國際話語權與孔子學院的文化名片功能
  三、發展孔子學院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