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精)

  • 作者:丁仲禮//張濤|責編:馬躍//李莉//顧英利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32859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50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繪製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線圖,使我國在展現大國擔當的同時,保障自身發展的權益,這是政策制定背後的重大科學問題。
    本書從實現碳中和的基本邏輯入手,追本溯源,系統闡述了碳中和的問題由來及相關概念,然後以技術需求清單的方式,從技術內涵、現狀及發展趨勢和需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等方面,立體化地展現了發電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前沿技術、能源消費端的低碳技術、固碳端的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以及碳排放與碳固定核查評估技術。最後,簡要介紹了世界主要國家設立的碳中和目標及技術、行政、財稅、法規等措施,提出了對我國構建碳中和政策體系的啟示。
    本書適合所有對碳中和知識感興趣的讀者,特別是政府工作人員、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及科研工作者閱讀與參考。

作者介紹
丁仲禮//張濤|責編:馬躍//李莉//顧英利

目錄
第一章  從碳排放到碳中和
  第一節  自然狀態下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
  第二節  人為排放與全球增溫
  第三節  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
  第四節  全球碳排放簡史及國別差異
  第五節  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
  第六節  中國未來能源需求預估
  第七節  碳中和為—「三端共同發力」體系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發電端的低碳技術
  第一節  面向碳中和的電力供給結構預測
  第二節  電網系統與輸電設施需求
  第三節  非碳/低碳能源發電技術
  第四節  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技術
  第五節  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運行控制技術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  能源消費端的低碳技術
  第一節  氫能體系及技術
  第二節  工業部門的低碳技術
  第三節  交通部門的低碳技術
  第四節  建築部門的低碳技術
  第五節  農業部門的低碳技術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生態系統固碳及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
  第一節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現狀
  第二節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
  第三節  碳捕集技術清單
  第四節  CO2生物利用技術清單
  第五節  CO2化工利用技術清單
  第六節  CO2地質利用與封存技術清單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  碳排放與碳固定核查評估技術
  第一節  碳源/匯立體觀測技術體系
  第二節  碳足跡核算概述
  第三節  企業、產品和區域的碳足跡核算
  第四節  國際貿易碳足跡轉移核算
  第五節  全球、中國、美國的碳收支綜合評估
  第六節  甲烷排放問題研究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主要國家碳中和目標與措施概覽
  第一節  全球碳中和進程
  第二節  美國及其主要州的碳中和目標與措施
  第三節  日本碳中和目標與措施
  第四節  德國、英國、法國碳中和目標與措施
  第五節  印度、巴西碳中和目標與措施
  第六節  主要國家碳中和做法的啟示
  本章參考文獻
名詞縮略語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