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傳統禮法合一國家治理體系研究/廣西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文庫

  • 作者:張洪濤|責編:周麗君//張穎
  • 出版社:法律
  • ISBN:9787519771034
  • 出版日期:2022/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5
人民幣:RMB 5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以禮入法」、禮法合治的國家治理體系。該體系包括精神觀念層面的「以禮(禮義)入法」和技術規範層面的「以禮(禮俗)入法」。本書從大曆史尤其是其強調的技術制度的角度出發,圍繞中國傳統禮法合一國家治理體系的技術合理性探討「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邏輯和社會邏輯;「以禮(禮俗)入法」受阻的深層次社會原因和「以禮(禮義)入法」發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以禮(禮俗)入法」的路徑,即禮俗進入國家制定法的制度化路徑。

作者介紹
張洪濤|責編:周麗君//張穎
    張洪濤,1966年生,男,湖北孝感人,法學博士,廣西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於武漢大學法學院(獲評副教授)、東南大學法學院(獲評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廣西謙行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等職務,主要從事分解式法學範式和化合式法學範式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中國傳統化合型法律制度(如本書的「禮法合一」)的化合式法學範例研究,力圖解決中國傳統化合型法律制度的「安家」問題,擬出版「安家」系列研究文叢;在《國外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法學家》《環球法律評論》《比較法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現代法學》《法商研究》《法學評論》《法律科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

目錄
導論「以禮入法」釋義:「以禮(禮義)入法」抑或「以禮(禮俗)入法」
    一、「以禮入法」的應然含義:「以禮(禮義+禮俗)入法」
    二、「以禮入法」的實然考察:「以禮入法」之「禮」與習慣法
    三、「以禮入法」的實然考察:「以禮入法」之「法」與習慣法
    四、「以禮(禮義)入法」的實然含義及其制度性影響
    五、本書研究問題與框架思路
上編  「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邏輯和社會邏輯
  第一章  「禮俗」的精神及其「以禮(禮俗)入法」的意義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方法論視角下禮俗習慣的概念:行為抑或規範
    三、禮俗習慣的精神:個人性抑或社會性
    四、禮俗習慣精神個人性與早期法典的團體本位
    五、結語:「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意義
  第二章  立法中「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邏輯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現代化的陷阱」
    三、「以禮(禮俗)入法」受阻的制度原因
    四、「以禮(禮俗)入法」受阻的制度性影響
  第三章  司法中「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邏輯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英美法系司法中「以禮(禮俗)入法」的制度邏輯
    三、大陸法系司法中「以禮(禮俗)入法」受阻的制度邏輯
    四、我國司法中「以禮(禮俗)入法」受阻的制度邏輯
  第四章  行政中「以禮(禮俗)入法」的社會邏輯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行政的組織功能對「以禮(禮俗)入法」的作用
    三、行政的組織結構對「以禮(禮俗)入法」的影響
    四、結語:技術制度角度研究的法律意義
  第五章  守法中「以禮(禮俗)入法」的社會邏輯——社會學視野中「通姦案」的追問
    一、引論:材料、問題與視角
    二、一般社會成員為何「以禮(禮俗)入法」:人的社會化內容的解釋
    三、法官為何「以禮(禮俗)入法」:人的社會化動力的解釋
    四、沒有結束的結束語
中編  「以禮入法」的社會邏輯
  第六章  近代「以禮入法」的社會邏輯
    一、引論:研究問題的提出
    二、近代中國民事習慣法典化的狀況
    三、人口因素的作用:從個人習慣到社會習慣
    四、地域因素的影響:從地域性習俗到全國性慣例
    五、司法導入機制的制約:從全國性慣例到國家法
    六、國情困境之初步「克服」:「以禮(禮義)入法」
    七、「以禮(禮義)入法」弊端之彌補——技術實用主義
  第七章  現代「以禮入法」的社會邏輯——對「通姦案」的再追問
    一、引論:問題與材料
    二、司法階段「以禮(禮俗)入法」的社會結構原因
    三、立法階段自下而上「以禮(禮俗)入法」的社會結構困境
    四、立法階段自上而下「以禮(禮俗)入法」的社會結構困境
    五、立法階段社會結構困境之克服:「以禮(禮義)入法」
    六、結語:禮法合一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社會邏輯
下編  「以禮(禮俗)入法」的路徑

  第八章  「以禮(禮俗)入法」模式之比較
    一、引論:問題研究的緣起
    二、基本特徵之比較
    三、社會適應性之比較
    四、適用條件之比較
    五、啟示:我國「以禮(禮俗)入法」模式的選擇
  第九章  大曆史視野中「以禮(禮俗)入法」及其啟示
    一、引論:研究問題的緣起
    二、人類社會早期「以禮(禮俗)入法」的成效
    三、中世紀「以禮(禮俗)入法」的成效
    四、近代制定法時代「以禮(禮俗)入法」的成效
    五、現代「以禮(禮俗)入法」的成效
    六、「以禮(禮俗)入法」的經驗及其啟示
  第十章  大曆史視野中我國「以禮(禮俗)入法」模式選擇之反思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清末的選擇與中國社會的選擇
    三、中國古代本土資源的利用
    四、中國當代轉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結語  從社會轉型到大曆史——中國法學研究視野之反思
    一、以往研究視野:以社會轉型為主
    二、西方法學需要大曆史
    三、中國法學更需要大曆史
    四、中國法學的困境與任務——兼與西方法學比較
    五、大曆史何以能使中國法學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